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追求简约高效的数学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追求简约高效的数学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23.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4)10-0045-02

所谓“简约高效”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让每一个孩子愉悦地学习,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我们如何洗尽铅华,返璞归真,扎扎实实,夯实基础,让简约和高效切实落到教学实处呢?

一、创设简约的真情境

教学需要一定的问题情境的支撑。问题情境就是能够激起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问题背景,这样的背景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简约而有效,要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上,更多的精力花在探究上。

【案例1】“平行四边形”的教学片断

一位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先用课件出示了一幅美丽的森林场景图,然后师生之间展开了如下对话:

师:同学们,在美丽的森林里,住着一个可爱的好朋友.大家想认识他吗?

生:(集体大声地)想!

于是,在学生不知教师所指何物时,课件演示:草地上跳出一个绿色“平行四边形”、小兔头上蹦出一个红色“平行四边形”、树叶上冒出一个黄色“平行四边形”、小河边跑出一个蓝色“平行四边形”来……

师:大家喜欢这些图形吗?

生:(再次集体大声地)喜欢!

【点评】平行四边形为什么要从森林里跑出来呢?它需要这么多的颜色来衬托吗?学生真的喜欢这些莫名其妙、眼花缭乱的不速之客吗?

静下心来反思,这样的情境除了华丽的外表、虚幻的对话、吸引无意视线外,对于激发学习兴趣、引发问题意识是毫无益处的。如果仅仅为了追求时尚的情境而绞尽脑汁地“捏造”,结果只能事与愿违。因为只图表面热闹、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的没有“问题功能”的情境,充其量只能算是课堂上的“点缀”或“累赘”。

【案例2】“锐角三角函数”的教学片断

一位教师在教学“锐角三角函数”的公开课上,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一张梯子,要靠在墙上。它的倾斜程度过大不行,过小也不行。你觉得梯子的倾斜程度与什么有关?根据这一现象,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热烈地讨论起来,有的回答说与梯子和地面的夹角有关,有的回答说与梯子和墙面、地面构成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比值有关。

此时,该教师抓住这难得的教学契机,因势利导,顺利地引出了有关三角函数中正弦、余弦的概念,并使学生很顺利地掌握了正弦、余弦的有关性质,学习反馈情况良好。

【点评】教师为何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呢?其一是情境简约而合理;符合现实生活场景和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其蕴涵的数学关系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中学生能较容易地抽象出直角三角形,学生的经验派上了用场,发现了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目标,数学味道浓,学生思考起来不会被动。第二,情境导向性很明确,它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便于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让问题发端于展开的情境,让学生入境,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第三,该情境还促进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开展高效的真探究

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活动和问题探究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实现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案例3】“位置的确定”的教学片断

一位教师的教学环节是:第一步,运用课件展示很多需要确定位置的实例,指出确定位置是常见的问题,从而引出课题;第二步,运用在电影院、教室找座位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有序数对”定位;第三步,运用给敌方军舰确定位置的例子,引出运用“方位角和距离”定位;第四步,运用确定地震中心的例子,引出运用“经纬度”定位;第五步,运用在地图上介绍火车站位置的例子,引出运用“区域”定位;第六步,位置确定方法的运用;第七步,小结。

【点评】从教学过程看,课题的引入,每一个新知识的获得,都注重了从实际问题到数学知识,从感性经验到理性认识。这个设计确实体现了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沟通了书本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的关系,在学生学习显性知识的同时,学习了隐性知识。

但是,本节课虽然提供了很多实例,而且这些实例与学生的知识经验比较接近,可是问题却是不能回避的。第一,这些问题都是老师提前准备的,不是源于学生经验的,不是课上生成的。第二,本课的设计是线性的。整节课的发展变化都是老师提前预设好的,学生在活动中主要是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能否举出更合适的例子?大多数学生是否真正自主探究?这些都值得探讨。

为此,笔者试想做如下设计:

问题1: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需要确定位置的事情,请举例。

上课后,请学生举例。教师对学生所举例子分类板书。教师自己收集的例子作为备用。

问题2:请将这些例子根据确定位置时运用的不同方法进行分类,并指出有哪些不同的确定位置的方法。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进行小组交流,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对感性经验进行分析比较。

问题3: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描述有哪些不同的确定位置的方法。

学生进行总结,教师帮助学生将其语言数学化、规范化。通过表达到交流,达到对具体经验的抽象概括。

问题4:请谈谈你在本节课上有哪些收获。

第一,用问题引导学习,每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不唯一的,需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生成,以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的目的。

首先,问题1充分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使学生的学习状态成为一种张开的网,积极主动,不是等待而是去张网捕捉。在研究此问题时,教师准备的丰富的资料可以作为学生举例的补充,在不是特别需要的情况下可以不出示,教师更多的是要激发学生的思考。而且问题1的设计为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奠定了基础。

第二,要完成问题2,学生需要完成下列工作:

首先将所举的例子进行分类。分类标准不是老师预先给出的,而是要学生在分类过程中通过比较逐步形成的。同时要求学生评价所得到的结果是否合理。

其次,分类之后对每一类进行异同分析,抽象概括,归纳共性,形成结果,体现探究的重要性。

其三,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延迟判断,把任务再抛给学生,使他们通过合作交流,达到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养成表达、聆听和获取信息的习惯。

第三,问题3的解决是为了使学生获得的知识进一步数学化、规范化。这个活动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或者学生自己看书完成均可。

第四,最后的小结常常被忽略。即使进行小结,通常只是小结显形知识。事实上,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尤其是学生充分参与的学习,他们不但获得了显形知识,而且积累了丰富的隐性知识。在小结时,如果能引导学生将隐性知识显化,那将成为画龙点睛之笔,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探索和交流等方式在丰富交往方式、扩展信息交流、培养协作素养等方面的突出优势,成为备受关注和青睐的新课程教学方式。

其实,数学教学必须回归到教育的根本,不管是传统的教学,还是新理念下的教学,都不能盲目地追求新颖、时尚、繁荣,不要被这些空洞无物、低效甚至无效的形式主义蒙蔽了眼睛。

(作者单位:宣汉县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四川,达州 63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