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音乐美学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音乐美学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音乐美学这个概念在18世纪末叶德国音乐学者的著作中已经出现。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19世纪后半叶在欧洲逐步建立起来,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它已经成为一般美学和音乐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但是,各国音乐家们对音乐的本质、音乐审美感受、音乐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标准等基本问题的思索和探讨却早已进行了,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它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遥远的古代。

关键词:历史;音乐;美学观

中图分类号:J60-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044-01

以苏联的克列姆辽夫、波兰的索非娅・丽莎为代表的东欧的音乐学家们,始终以他们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为指导思想,坚持音乐的意识形态性质。

克列姆辽夫、丽莎等人认为,虽然音乐艺术本身有着不可否认的特殊性,但其本质上仍是依据自己独特的媒介手段――乐音,来构建一般的艺术形象,用以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因此,各门类艺术的区别仅仅在于物质媒似是而非性质的不同。例如:文学用语言文字来构建形象,绘画用线条色彩来构建形象,建筑用砖、瓦、木等来构建形象如此等等。“各个不同的艺术种类的区别,的确是在于内容的不同处理方式,而这个内容却是共同的。无论是在音乐中,还是在其它艺术中,发展的内容和方向都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只是这些内容的表现方式,唯一的共同的具体的客观存在的反映方式。”丽莎的这段话表述了这一意思,也就是说,音乐的内容与其它艺术的内容都是一致的,音乐美学的首要任务其实就在于探究音乐如何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即乐音的形式),反映了这一所有艺术都共具的内容(现实社会)。

那么音乐是如何独特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呢?这里的关键是如何看待音乐形象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克列姆辽夫与丽莎等人是有分歧的。克列姆辽夫认为,音乐中的乐音与自然界的音响、人的语言有着密切的现实联系,也即音乐音响源于现实音响、反映现实音响。因此,音乐中的乐音音响具有直接建构形象的能力。例如,我们听到类似鸟鸣的音响,就能出现花香鸟语的视觉形象;听到低沉缓慢的旋律,就能出现与悲愤、感伤有关的视觉形象。因而,音乐形象与其它艺术如绘画的形象是一致的。换句话说,音乐具备描绘性。“作曲家不能无视音乐声音与现实声音中声音原形象、与音乐以外的声音之间的起源上的联系这个事实。否则的话,就不得不否认音乐是一种优美的有物质感觉的和鲜明的形象的艺术。”又说,“音乐形象与任何一种艺术形象没有任何原则性的区别。”

丽莎等人不同意这种见解,认为音乐虽然也利用形象反映现实,但这种反映与其它艺术有不同特点。其它艺术主要通过直接反映的途径,而音乐则是间接的途径。“音乐正相反(与其它艺术相比较――引者)。音乐先是直接地表现运动的某些因素,然后再通过它,以间接方式展示出视觉因素,而这种视觉因素在这里不是提供眼前可见的东西,而是依靠听者的联想与想象。”丽莎在这里的意思是说,音乐虽然不能直接建构视觉形象,但由于它表现了运动的形式,因而通过联想与想象可以间接地建构形象。苏联另一位音乐学家万斯洛夫特与丽莎的类似意见认为,音乐形象应理解为表情,表情本身就是与现实的本质相联系,并且由此向视觉表象过渡。

在其它一些音乐美学的重大问题上,丽莎、克列姆辽夫等人的意见基本一致。例如,他们都认为音乐与其它艺术一样,都具有阶级性。这是由于作曲家本人受阶级局限,必然地在音乐创作中表现出来。并且,音乐也应遵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典型化原则,“在音调方面,典型化要求选择最流行的而且是最典型的既反映占统治地位的事物,也反映新生事物的音调。”

在音乐的表现性与描绘性问题上,克列姆辽夫与万斯洛夫的意见有很大的分歧。克列姆辽夫认为,人们对音乐的描绘性认识不足是由于“听觉所获得的印象比视觉所获得的印象不明显和零散,妨碍了人们在感觉这些现象时和现象的具体现象、形象有一定的联系。”万斯洛夫反驳了上述观点,认为音乐的表情性是唯一的特征,但表情的基础仍是现实的反映,是现实曲折的反映。“假如说描绘性是指把现实的外表的具体的感性方面再现,那么表情性便是揭示现实的深处、内在方面,揭示现实现象的本质。”万斯洛夫进一步指出,“音乐可以丝毫不描绘,也就是说,它不在具体感觉方面把现实的现象再现,作曲家完全不必要在一切场合下都把反映现实现象的具体声音和音调再现。”

总之,以克列姆辽夫、丽莎为代表的东欧马克思主义音乐学家,特别强调音乐艺术的现实主义性质,强调音乐的社会功利性,强调音乐与其它艺术一样,要立足于生活,干预生活,如实地解释生活,说明生活,作生活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