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海信收购科龙惊魂600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海信收购科龙惊魂600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

1998年12月,科龙创始人潘宁悄然离任。从王国端执掌科龙开始,到屈云波北兵南降,再到顾雏军高调接手,科龙始终处于多事之秋。八年来,科龙从一个如日中天的中国家电企业,沦落成资本玩家的掌上,欠债累累,屡遭兼并,其情其景,令人嗟叹。

中国企业因并购而陷入泥潭难以自拔者,早已屡见不鲜。海信对科龙的收购会是怎样一种结局?关心者众,观望者也大有人在。

进入2007年5月,海信收购科龙已经600多天。

在这600多天中,一向以稳健经营著称的周厚健给科龙带来了什么?风雨飘摇中的科龙又让海信承受了什么?

2007年4月6日,海信人接受了《新财经》的采访,记者带着许多人对海信的猜测、疑惑,但更多的是关注,走进了顺德,走进了科龙。

站在科龙集团大楼门前,虽然砖瓦依旧,却已物是人非。现在的科龙,已然不是曾经的科龙。此时,距2005年7月海信与科龙原第一大股东格林柯尔达成收购意向开始,已经过去了600多天。在这600多天里,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在科龙董事长办公室,《新财经》记者见到了自股权过户手续完成后,首次向媒体露面的科龙董事长汤业国。

七八十平方米的宽阔办公室,一张长达4米的长方形办公桌,一张沙发,简单,甚至显得有些空荡。从接手科龙至今,汤业国就是在这间办公室里做出一个又一个决策。

三月的广东潮湿闷热,厂里的员工大多已换上了短袖,汤业国却仍是白衬衫、领带、整洁的黑色西装。这个典型的山东大汉,似乎与周围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再加上标准的山东口音,连汤业国自己都说“环境变了,有点不习惯”。

从海信空调有限公司董事长调任科龙电器任董事长,汤业国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他承认,“科龙面临的问题和海信面临的问题不一样。海信面临的主要是生产、经营和发展问题,而科龙面临的却是如何尽快摆脱危机,从阴影中走出来。”

初入科龙 面对恐怖的资金黑洞

在这个有着“两家一花”美誉的地区(家电、家具和花卉被当地视为三大龙头产业),家电产业是重中之重,而科龙又是家电企业中的名牌厂商,对当地的生产、就业、税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顾雏军被批捕后,摇摇欲坠的科龙曾一度在当地引起了剧烈震动。在海信入主后的近两年多时间里,一切似乎又恢复了宁静。

自海信集团与被关押在顺德看守所的顾雏军签订股权转让协议,通过与科龙签订销售协议进入科龙后,汤业国就被任命为科龙总裁。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层磨合交替,汤业国成为科龙电器的董事长。

接手科龙,其历年形成的资金黑洞,供应商欠款,银行贷款,以及历史遗留的从生产经营到员工生活的一大堆问题,像一座山一样,横在了汤业国的面前。

然而,短短的近两年多时间,31亿元的银行贷款,到2006年底还了15亿元,27亿元的供应商欠款还了13亿元,此外,还缴了4亿元税款。再加上每个月的工资、水电开支,到2006年底,新科龙用海信仅仅3亿元的过渡款,解决了35亿多元的现金窟窿。不但没有向银行借钱,一年下来,还维持了正常的生产经营。看着这样一份答卷,汤业国满意地笑了。

事实上,作为主导此次国内家电业最大并购案的关键人物之一,从上任初期到现在,汤业国已经帮助科龙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似乎没有解决和正在解决的问题更多。

2007年初,面对媒体的围追堵截,一直沉默的周厚健终于开口:与科龙的业务磨合,遇到的困难比事先预想的要多很多。一时间,业界对并购事件做出各种各样的猜测。有观点认为,科龙的财务黑洞太大,弄不好,会成为海信的包袱。

关于这个问题,汤业国坦陈,“确实没有想到问题这么严重。”根据2005年科龙的年报,亏损达到37亿元。 “亏损十一二个亿是正常的,这么大的企业,停产一天,四五百万元就没了。但亏损这么大,我们当时确实没有想到。”

“只能从企业内部管理上一步步、一点点抓起来。”在汤业国看来,首先要保证不产生,或少产生新的债务。其次,有些问题必须要立即刹车,变换一下处理方式。

在汤业国的主导下,科龙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各层次管理者的权责利问题。”汤业国认为企业的根本是人,权责利分明是必要的,每一个层面的管理者都必须要做到。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在顾雏军时代,科龙的中高层并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就连任命一个科长,都得顾雏军亲自拍板。平常员工的业务开销,大到几十万,小到几千元,没有顾雏军亲笔签名,是报销不了的。汤业国对这种做法不敢苟同,“几万人的工作岗位,别说每人花一千两千,就是一两万、十几万,业务需要,也是正常的事。这么多人都要老板签字,工作怎么开展?”

为了稳定军心,汤业国初到科龙就开始调整员工工资结构。在海信,研发人员的平均年工资达到9万~10万元,但是在科龙只有5万~6万元。汤业国毫不犹豫地把这部分工资提到与海信员工的同等水平。在经营困难的情况下,汤业国不但没有调低任何一个工作岗位的工资,还将研发、工艺质量、模具、国内销售、市场人员的工资统统上调。

随后,汤业国开始着手解决最严重的供应商欠款问题。顾雏军时代,科龙对供应商的欠款达到了27亿元。顾雏军一出事,、查封、断绝供货接踵而来。汤业国并没有盲目出手,而是以协商方式摆事实讲道理。“不是科龙有钱不还,而是不供货就还不了,流水起不来。”“一次不能付清货款,分十次行不行?供1元的货,给1.2元,供2元,给2.5元行不行?”

在那段时间,汤业国的办公桌上,细心的员工发现,多了几盒“金嗓子喉宝”。经过一年不懈的努力,当时27亿元的供应商欠款,到2006年底只剩下14亿元,“几乎还了一半”。

盘活资产 海信要救活科龙

顾雏军时代的科龙,没钱就找银行借,“不借就活不下去,借了却总感觉没钱用。”海信刚接手科龙的时候,科龙的银行欠款是31亿元左右,其中很大部分用于购买土地和租用仓库。

汤业国发现,租的仓库、购买的土地都在闲置着,一边负担成本,一边又支付银行利息。汤业国果断决定,出售部分闲置土地,同时,亲自操刀清理了科龙自有和租用的仓库。在汤业国看来,闲置就是浪费,决不能让资金沉淀。

这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媒体大都以“科龙卖地度日”为题做了广泛报道,这让汤业国卷入卖地风波。他无奈地告诉记者,“同样一分钱,不管它,一圈都转不下去,管它,可能一个月就回来了,一年可以周转12次。”“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公司,一个公司还赶不上我们一个车间晚上加班的产量。要这个公司有意义吗?”

媒体的捕风捉影让汤业国有些无奈,没想到海信奉行的“提高资金占有率,提高资金运转率”规则在科龙会遭到这么多人的不理解。同时,汤业国也明白,科龙正处于风口浪尖,一些正常的企业行为会被放大,甚至遭受负面影响。

汤业国并没有因此影响工作情绪。在他心里,数字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从年报可以看出,2004年底,科龙总资产为90多亿元,2005年底总资产将近70亿元,2006年第三季度已下降至51亿元。“虽然企业的总资产减少了将近一半,但销售业绩却没有减少。”

“资源占有少了,但产值却没有变化。”这让汤业国感到兴奋,他告诉记者,“企业不能以资源占有多少论英雄,而应崇尚资源占用少,债务少、却创造最大的利益给股东。科龙再困难,靠清理家当能过活吗?清理只能是短期行为,科龙的产值是从产品而来,而绝非土地。”

无奈过后,汤业国渐渐释然了,“有些传言会不攻自破。”最重要的是,他现在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科龙这潭死水已经变活。”

但汤业国还是不敢掉以轻心,科龙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设备老化,性能降低,改造已经刻不容缓。其次,员工基本工作、生活、住宿条件太差,得不到保障。“食堂问题必须解决,3万人一到中午就出去吃饭,这算什么事?”“但病危的科龙要想成为运动健将,还需要时间。”

股权过户 艰难的柳暗花明

在与记者对话中,靠在椅子上的汤业国时而激动,时而放松。回想过去的2006年,汤业国一下子安静下来,望着天花板,回味着每一个细节。

的确,2006年,不管是对海信还是对科龙,都是生死攸关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汤业国并不轻松,个中辛酸也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仅仅是正常的股权过户就已让其望眼欲穿。

从2005年7月,海信与科龙原第一大股东格林柯尔达成收购意向,至2006年12月14日,海信完成收购科龙26.43%的股权过户手续,时间长达十七个月。

“时间拖得太长了,如果当初知道会是这样,海信是否收购科龙还是个疑问。”这其中问题太多,用汤业国自己的话说,“特别怪异,特别复杂,难以想象”。

自顾雏军被刑拘后,按照法律,其所侵占的上市公司资产,从被查封的那天起,公开拍卖就是唯一途径了。但周厚健等海信高层坚持“不希望拍卖”。在汤业国看来,一旦企业在大股东缺位情况下被拍卖,整个企业便将无法挽救,损失将会进一步加大。采取积极措施,使企业暂时处于稳定是最稳妥的办法。况且,一旦科龙被拍卖,花落谁家难以预料,海信前期的注资可能付之东流。

在周厚健的带领下,汤业国等海信高层多次与高等法院、广东佛山地方法院、地方政府、证监会等部门沟通协商。最终,海信通过谈判方式完成股权过户获得批准。

虽然有关部门批准了海信的申请,但科龙的股权所有人――顾雏军被采取了强制措施,“股权所有人不能随机根据谈判需要进行谈判,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这使股权谈判陷入僵局,也让周厚健、汤业国等高层再一次沉思。在多方努力下,狱中的顾雏军与海信的谈判总算在一点点地艰难进行着。

其实,海信高层早就意识到,此次股权谈判不会简单,也做了四五个月内完成的思想准备。让海信高层始料不及的是半年的工夫眨眼就过去了。怎么办?“海信是个负责任的企业,既然进来了,就要努力克服、解决困难。”

困难似乎再一次被低估,因为上市公司正在经历着资本市场上难得一见的清欠和股改。

股改是针对大股东的行为,海信当时还不是大股东,没法参与。而监管机构当时的说法是:要股权过户,必须先进行股改支付对价。但海信要求先过户再股改。这就形成了又一个矛盾,需要再一次“特殊处理”。

不仅如此,清欠问题也接踵而至。2006年,国家对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问题采取了非常严厉的措施。对此,汤业国坦率表示,“即使股权过户完成,海信也没有能力清欠。而且,海信凭什么替他人清欠?”一时间,逐渐明朗的股权过户又蒙上了一层阴影。这一系列问题让以周厚健为首的海信高层陷入被动。在汤业国看来,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各层关系一步步往前挪,阻力很大。

此刻,针对科龙的股权过户问题流言四起。有人说,海信收购科龙,股权过户之所以迟迟未完成,与顺德区政府相关部门持反对态度有直接关系。小道消息传出,顺德区政府人士表示,经过“外乡人”几轮折腾,区政府真的不希望科龙再次“外嫁”。也有观点认为,海信的几大竞争对手从中阻挠,原因是担心海信成功收购科龙后会危及其他家电厂商的利益。在各种流言侵扰下,周厚健、汤业国等海信高层始终以沉默示人。

最终,经过多方努力,这些问题终于被圆满解决。2006年12月,海信终于完成了收购科龙26.43%股权的过户手续。

汤业国坦言,“这十七个月经历的事情真的太多太多了,有些难以想象。”

如果把科龙比做一个病人,海信接手的时候,签署的股权转让协议几乎等同于病危通知书。经过汤业国等新科龙高层一年多的努力,不仅科龙的财务黑洞解决近半,还顺利解决了股权过户、股改等等问题。

苏醒的病人现在可以生活自理,汤业国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运动健将。

媒体失实报道新科龙“裁员”

就在汤业国为挽救科龙搅尽脑汁的时候,京城某报以“海信进驻,科龙干部全部走光”为题的报道再一次燃起了公众对科龙的质疑。汤业国本就紧绷的神经再一次膨胀,他火冒三丈,立即致电北京新闻主管机关,请求对这一严重失实报道给予处理。

在紧要关头,任何不利信息都有可能导致公众对科龙的信心丧失,从而使得还有一丝生气的科龙一蹶不振。事实上,“科龙七百个干部,就点了五个,更何况其中三个是海信进来之前走的,另外两个一直都在公司工作,并且担当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的职务。”

媒体不负责任的断章取义可能导致海信对科龙的挽救工作前功尽弃。该事件最终以某报道歉并开除员工了结。

创新的销售协议

在没有完成股权过户之前,海信始终都是局外人,但面对科龙的重重危机,海信又不能袖手旁观。为了彻底挽救科龙,海信与科龙签署了《科龙内销产品的销售协议》,既保证了海信前期注资的安全性,又恢复了科龙的生产,得到了经销商信任。

在这个过程中,海信集团旗下的海信营销公司先付给科龙电器部分启动资金,作为预付款购买科龙的产品,以启动科研、生产,通过与科龙商业单位三方合作的方式恢复科龙的销售网络,并新开发了1200个网点。海信通过自身销售平台为科龙被查封资产解封,并为其进行银行贷款担保。

可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创新,但不可避免的存在缺陷,事实也地确如此。2005年9月至2006年4月,在长达八个月的销售协议实行期间,“科龙确实被救活了,但显然也存在着与上市公司监管法规相抵触的地方。”

在汤业国看来,海信对科龙采取销售的做法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办法,也是无奈之举。但不可否认,政府部门在这个过程中的确给了很大的帮助,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