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竹名的修辞文化阐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竹名的修辞文化阐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竹自古就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我国竹种类繁多,竹名和竹的异名别称也不少,下文拟对竹名和竹的异名别称及其形成的修辞路径作一番分析,揭示竹名和竹的异名别称的修辞文化内涵。

关键词:竹名 别称 文化 内涵

L·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强调“语言就是构成了我们整个生命和生活形式的组成部分”,就是“人类存在的文化模式和基本状态”[1]。著名历史比较语言学者L·R·帕默尔在其论著《语言学概论》中提出“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种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这一点现在是十分清楚的了。”[2]语言是一套由语音、词汇、语法组成的结构系统,它就像是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礼仪风俗、审美心态等。词汇是构成中华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的重要元素,因此考察词汇就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考察某个民族的内心世界和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

上古时代,竹的诞生和命名都具有神秘意味。《山海经》中有“竹之诞生”的传说:“相繇既戮,厥土唯腥。三堙斯泹,寻竹乃生。”意思是说,相繇被杀戮之后,血流遍地,腥气异常,人们三次用土镇压,泥土都塌陷下去了,后来在这块地上长出了大竹子。[3]彝族创世神话《开天辟地》中说,地上原无竹林,是创世祖先之一的八哥上天找到玉皇大帝,要了三把竹子种,从天上撒下来,地上才有了竹林。考古资料证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古代先民们就已开始用竹制造竹器。西安半坡遗址发掘的陶器上有竹编织物的印迹,浙江吴兴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发掘有竹席等200余件的竹器实物。由此可见,竹自古就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我国竹种类繁多,竹的异名别称也不少,下文拟对竹名和竹的异名别称及其形成的修辞路径作一番分析:

一、竹类名称:形成的修辞路径和文化内涵

《说文解字·竹部》记载“竹”:“冬生草也。象形。下垂者,箁箬也。凡竹之属皆从竹。”我国是产竹大国,竹类十分丰富,它们形态各异,用途广泛。古代中国多用单音节词为各种类型的竹命名,如:

篥、笎、笍、笒、筇、笚、笷、笗、笣、筀、筪、箬、箖、箎、箘、箛、箂

篁、箭、篃、箺、篈、箽、篣、篟、篜、篻、簊、簕、簟、簝、簢、簵、簬

现代竹类名称多为双音节词、三音节词、四音节词,词语的结构关系多为偏正结构。这表明在汉语发展的漫长历程中,词汇的双音节化是一种很重要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与人类对世界认识的多层次、多侧面有关,另一方面也是人类思维的精密化使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人类眼中的世界不再是简单的、平面的、孤立的,而是多元的立体的互相关联的。当需要对事物更加精密的界定的时候,人们发现,因为双音节和多音节词能从不同角度定义事物,因而比单音节词更有优势。因此,思维的精密化反映在语言中,就表现为大量的双音节和多音节词逐步产生。[4]这些竹类名称不仅特色鲜明,其形成的修辞路径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如:

构成方式 例子

名词性语素+竹 月份+竹 三月竹、八月竹

人物姓或名+竹 司马竹、东坡竹、鲁班竹、孟宗竹

动物名或动物的某一部位+竹 猫竹、蚱蜢竹、龟甲竹、牛角竹

植物名或植物的某一部分+竹 桃竹、桂竹、丁香竹、桃枝竹

矿物名+竹 铁竹、黄金竹、云母竹、水银竹

地名+竹或竹类名 川竹、黔竹、华山竹、云南龙竹

动词性语素+竹 吹竹、刺竹、扛竹、摆竹

表竹形状、质地、性能的形容词性语素或表竹形态特点的语素+竹或竹类名 淡竹、苦竹、涩竹、酸竹

赤竹、红竹、黄竹、金竹

香竹、鼓节竹、红壳竹、阔叶箬竹

著名哲学家卡西尔说过:“一个对象的名字并没有权力要求成为该对象的本质,它不打算成为‘存在者’,并不打算给我们以事物的本来面貌。一个名字的作用,永远只限于强调事物的一个特殊方面,而这个名字的价值恰恰就在于这种限定与限制。”[5]这些命名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人们解读竹的独特视角,这个视角是考察人们对竹认识的重要路标。人们在给竹命名时,有的采用提取它在人们感官中呈现的某方面的显著性作为其区别字,再用“区别字+基本层次名称”这一命名方式,如“苦竹”的命名方式即是“味觉语素+类名语素”,突出“苦竹”味苦甘的特点;“五彩竹”则突出它呈黄、蓝、绿、灰、白五种颜色的特点。还有的竹名前一部分用喻体,后一部分用本体,命名方式采用“喻体+本体”,喻体限定修饰本体。如竹心如花瓣的“梅花竹”, 银色的短节竹像挂在树上的链条一般的“银链竹”。有的竹名中的喻体情况比较特殊,如“凤尾竹”中的喻体“凤”修饰“尾”,而“尾”又限定“凤”,前后三个语素皆不可更易;“蚱蜢竹”、“橄榄竹”只有两个语素(“蚱蜢”为双音节语素)。张弓先生曾说过“比喻可以造成语言的具体性、实感性、鲜明性,并且可以通过“喻体”透露说话人对本事物的爱憎情感,表示对本事物的褒贬意味、肯定否定态度”。[6]总之,这些区别字和喻体再现了人们的主观审美情感,表明人们对不同种类的竹的颜色、形态、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等特征有着详细的了解和认识,它们在人们的感知中表现得最为显著,成了人们给竹命名时自觉或不自觉的视角。

有的竹名显示了丰富的文化蕴涵。民间传说“斑竹”是娥皇、女英的眼泪染成的。《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久悉为之斑,亦名湘妃竹。”后因此称之“斑竹”或“泪竹”,也称“湘竹”、“湘妃竹”、“文竹”、“筠竹”。历代文人雅士对此多有题咏,如唐刘禹锡《潇湘曲》中有:“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宋赵令畤《蝶恋花》(尺素重重封锦字)中有:“竹上斓斑,总是相思泪。”有的竹名可以引申出新的赋予文化意义的词语,如人们用“绿竹”喻指文士雅聚之所或喻美质盛德,陈著〔沁园春〕《寿应葺芷参政(傜系)》中有:“宜多寿,与瑶图同庆,绿竹歌公。”

二、竹的别称:形成的修辞路径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