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孔雀”还乡正当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孔雀”还乡正当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贵州三穗县长吉乡陆家坝子里,烧巴村农妇吴文香身披雨衣,在田里埋头管护她承包的菜地。她边锄地边对笔者说:“我原在广东和北京给人打工种菜,几年前回乡务农,在家门前承包合作社10亩地种菜,一个月收入3000多元。丈夫也在合作社当菜地主管,一个月工资4000元。我俩收入比在外地还高。更让我开心的是,既能在家管好子女,又能随时回娘家看望爹妈,还是在家发展好啊!”

县委书记袁尚勇对吴文香等返乡就业创业的现象,是这样解读的:“农民工是三穗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由孔雀东南飞变成孔雀西南归,是历史规律和经济规律使然。创造好环境提供大平台,让更多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是我们必须下好的一盘棋!”

这盘“棋”,正在三穗农村演绎一幕幕生动的画面,催生出不少发人深省的良性效应。

盘活农村闲置资源

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这是一个近千平米的旧仓库,里面摆放着做工精致的藤制家具,有桌椅、沙发、茶几等。主人罗康举说,他正为两笔业务忙得不可开交。

今年29岁的小罗,是台烈镇贵干村人,1999年赴沿海打工,2007年回乡,就盯住了人们喜爱冬暖夏凉、低碳环保家具的市场新走向,利用县内外满山的藤、竹,办起了民族工艺制品公司,产品远销缅甸等国。2012年创下产值80万元,22名工人全是返乡农民工,最高工资4000多元。他说县内已有两家同行,他今年将扩产4倍以上,不然满足不了客户需求。

蓝蓝的河面上,群鸭在嬉戏和觅食,已成三穗农村常见的风景。三穗鸭是中国“四大名鸭”之一,已获国家地理标志注册商标,羽绒及制品1980年代多次评为省优、部优,但由于缺乏劳力饲养和企业带动,一度发展缓慢。近几年,涌现了返乡农民工办的两家以鸭制品为主的公司,局面改写一新。鸭制品已奔出大山,飞向沿海和西欧,千里山公司被评为省级扶贫龙头企业。

与此同时,全县已有1500名返乡农民工利用一度严重闲置的草地、林地和水资源,发展野鸡、团鱼、娃娃鱼、香羊、香牛等特色养殖,年创产值2亿多元。

县城以西5公里的一个大田坝里,一块“三穗县颇洞村无公害蔬菜基地”的硕大牌子卓然而立,宣示着26位青年农民工返乡的梦想。今年38岁的周乐祥,1996年中专毕业就去广东打工,2009年邀约25名伙伴返乡,创办了“农峰蔬果种植农民合作社”,租用土地300亩种菜,产品打入了贵阳、凯里的超市,入社农户已扩展为420户。村支书何明春介绍:全村有296户984人,劳力420人中有160人在县外打工,近3年回乡逐年增多,已由12人增到50人,多数是为了子女读书,目前全村大专生,已由2009年的8人增至28人。

重建家庭架构

弥合伦理裂隙

在三穗,返乡农民工被许多干部尊称为“孔雀人士”,笔者与之交谈,听得最多的是“回乡就业创业,主要是可以照看家庭,免得四分五裂家不像家”。

现有22万人的国家级贫困县三穗,从1980年代起一直是劳务输出大县,仅2009年就达8万多人,汇回家乡的劳务收入数以亿计,对于脱贫解困作用不小。但大量青壮劳力的外流,也带来空巢家庭、留守儿童、离婚率上升等社会问题,维系乡村社会的亲情、乡情、邻里情日见淡薄,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教养更存在重大隐患。

“我夫妇幸好回来及时,要不然小孩就可能荒废了!”台烈镇寨头村苗族农民万亚明感慨说,他家原有6人,夫妇俩1988年就去外省打工,丢下儿女由公婆照看,儿子刚上高一就迷上电子游戏,两个月不到校。此时,正巧万父病故。万亚明回家奔丧既悲且忧,他对妻子说:“我们对父亲没尽到孝道,已是后悔莫及,现老母亲快70了,我们再不吸取教训,会更加后悔。如果儿子也荒废了,我们找到再多的钱也没用啊。”把父亲送上山,夫妇俩就不再外出,万妻还在县城租房为儿子陪读,后来儿女均考上大学,儿子还当上了公办教师。

万亚明的经历,打动了众多乡亲,他们纷纷由“孔雀东南飞”变成“孔雀三穗归”。 全村常年外出打工的1160人,返乡者已由3年前的13人增至565人。

修复传统文化断层

再现民族地域特质

走进瓦寨镇上街村杨再和家。老杨正在堂屋里编织斗笠,身旁7大摞半成品,小山一样高过头顶。打工归来18年的老杨,凭着这门五代相传的手艺,一年生产斗笠四千多个,纯收入三万多元。

瓦寨斗笠是已有数百多年历史的传统名牌产品,轻巧耐用,又有较高艺术价值,曾于1984年作为国礼赠送访华的美国总统里根。三穗曾被文化部授予“中国竹编之乡”。

拥有7800名劳力的瓦寨镇,返乡农民工每年以百人以上规模递增,现已达1200多人,其中400人重新操起老祖宗传下的手艺,再度成为斗笠编织专业户。

苗、侗、土家、汉等多民族聚居的三穗,民族民间文化十分丰富。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民族文化传承几遇断层,一些民间刺绣、服饰、歌舞后继乏人。近年返乡人员的到来,使得该县民族文化再续前缘重放异彩。

拥有“全国第二大苗寨”美誉的寨头村,苗族文化古朴浓郁。68岁的万妹巫,不仅擅长刺绣,而且是闻名遐迩的歌师,5年前却是独坐黄昏无人应和。2007年万妹巫的儿子万开荣、儿媳万土妹度,与众多打工仔返乡后,万妹巫门前顿然热闹起来,许多女子来向万妹巫学唱苗歌、学刺绣和制作苗衣,目前已有40多名青年妇女出师,有十多人甚至学会了苗衣裁剪技艺。另外三名老歌师家,也经常是门庭若市。前年,该村50户苗胞集资40万元,建成了苗族风情园和苗族文化博物馆,还成立了刺绣工艺加工公司,办起了农家乐餐馆,进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收入5万元,去年来已达8万元。仅参与刺绣公司的妇女就达72人,其中65人系返乡人员。

截至目前,三穗县返乡“孔雀”已达11000多人,较好地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涌现出一批草根企业家,如2006年返乡的大学生杨偈渤,创办海博生态养殖公司,发展林下散养的土鸡土鸡蛋、绿壳蛋鸡,2011年净赚50万元,又解决了20位返乡农民工的就业。他与千慧公司的向明培、千里山公司的吴文通,被州里评为2011年度“创业之星”。

增添工业发展要素

提升二产贡献率

“前天我才由上海的公司飞回三穗,几天后又要返回上海。忙得很啦!”三穗县千慧服饰公司总裁向明培说。

47岁的向明培是八弓镇良士村民。他1998年去上海等地打工,学会了裁剪技术,即利用家乡鸭绒资源,在上海干起羽绒服装来料加工,2010年又回家乡办起千慧羽绒服饰公司,吸引了300名返乡农民工到家门口就业。如今千慧越做越大,又在上海发展两家子公司,还在五省办起30个来料加工厂,产品畅销欧美等六国。2011年生产羽绒服饰80万件,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纳税3000万元,出口创汇306万美元,员工工资3000元,2012年又创汇1300万美元、内销7000万元,就业面惠及三穗及外省县1100名农民。向明培在县长付乐欣动员下,已将生产重心内移家乡,在贵州三穗经济开发区的“黔东返乡人员创业园”征地150亩,志在三年内打造一个年产羽绒服饰200多万件、产值10亿元、5000多人就业的企业,并引进提绒、拉链等6家配套企业,“因为家乡办工厂,很少有用工荒及原料的苦恼。”

向明培的考量,与县委书记袁尚勇的筹划正好契合——三穗自2010年来削峰填谷大办工业园区,投入十来亿元,首期建设3.5平方公里的贵州三穗经济开发区,已获批省级开发区,其中“黔东返乡人员创业园”达1.6平方公里,还就用地、税收等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在2012年10月一次会上,袁尚勇向九个乡镇的书记发问:“开发区明年将迎来更大发展,需要工人三万左右,要求每乡镇至少提供两千名劳力,你们做得到么?”各乡镇大受警醒,加足马力“感情引人,服务引人”。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返乡,给三穗工业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增添了劳力、技术、资金等要素,推动了工业异军突起,工业对县域经济贡献率明显上升。截止2013年元月底,三穗县工业园区已入驻企业36家,其中返乡人士办的就占12家,共投资14.3亿元,占园区总投资67%;已创产值4.72亿元,占总产值37.5 %;解决就业835人,占工人总数39.7%。而且,这12家企业大都从事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原材料足,成长性好,没有原料、用工“两头在外”的隐忧(责任编辑/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