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结构性矛盾看“招工难”与“就业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结构性矛盾看“招工难”与“就业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用工荒”真的来了吗?

贵州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在春节前后出现了所谓的“用工荒”。我认为,如果无工可用则谓之“荒”,其实劳动力资源还远远未到枯竭的程度,只是劳动力增量出现了减少。因此,把目前的就业现状定位在“招工难”和“求职难”并存是比较合理的,“难”就难在不是劳动力资源不足,而是不能客观有效配置,即结构性矛盾突出。

招工难”的成因

既然全国全省劳动力资源十分充裕,那为什么用人单位会出现“招工难”?其产生的原因何在?本人认为有以下成因:

配置性缺工(又称结构性缺工)。由于用工需求与求职需求、求职者技能不相吻合;区域性、时间性差异的存在,造成劳动力资源与用人单位用工需求的错位,根据对贵阳市2013年就业援助月活动招聘会信息的分析,全市共举办专场招聘会21场,进场企业854家,提供就业岗位27242个,进场求职人数23228人(前三组数据都有效),最后达成就业意向6745人。假设前三组数据重复因素和最终成功就业的折算比例均忽略不计,成功配置率约为30%,有70%的劳动者需要继续求职,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的招工肯定就难了。

流动性缺工。从用工单位产业特征来看,第三产业的员工和建筑安装企业的员工流动性较大,年度流动性超30%;从用人单位性质来看,非公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员工流动性较大;从就业岗位来看,技术含量低和属于辅工种的流动性较大;从就业人群来看,农民工的流动性较大;从就业时间来看,春节前后的流动性较大,属季节性缺工。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看,一个员工的一次跳槽,平均要浪费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假设全社会从业人员平均流动量为15%,就相当于总量减少1.25%的劳动力资源,全国相当于减少1125万劳动力。

观望性缺工。随着劳动者的文化程度等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2008年进入危机爆发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报酬上的博弈就处于长期对峙,尤其是农民工群体。一方面,他们正逐渐成为产业工人队伍的生力军;另一方面,他们正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具体体现在:从“农民工”到“民技工”,由于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为他们劳动技能的提升奠定了基础,而对“体面劳动”的追求和劳动报酬差距的比较,使他们在劳动中自觉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为融入产业工人队伍创造条件;从“吃饱饭”到“要体面”,农民工就业已从单一的挣钱逐步向追求“体面劳动”转变,在求职过程中将职业健康、技能培训、劳动保护、文化生活等要素纳入了综合考虑范围;从“讨工资”到“找身份”,农民工就业除了工资、福利、保障外,他们已开始追求真正意义上的融入城市和产业大军,与用人单位不是一种简单的劳资关系,更多的是想参与进去,成为实实在在的单位人,并享有单位正式职工的政治待遇。正是这种变化,使得农民工在求职时不停地进行比较、观望、这种等待使得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形成一急一慢、一热一冷的反差,导致某一阶段(如春节后)的暂时性缺工。

浪费性缺工。客观地评价,应该说我国的人力资源浪费惊人,一是我国的退休年龄偏低,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退休年龄已调整到63岁,有的更高。我国一般是男60岁、女职工50岁、女干部55岁,加上提前退休因素,我国平均退休年龄约55岁。如果按平均参加工作年龄为20岁,国外,有效工作时间为44年,而我国为36年,有效工作时间为国外人力资源的81.8%。换言之,仅此一项,无形中我国的人力资源要减少18.2%,按9亿人计算,浪费16380万人(也可按城镇从业人数计更准确)。二是就业观念亟需转变,特别是在服务行业。国外的空嫂、餐馆的大哥大姐比比皆是,而国内都要招年青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匹配。三是大量的形式主义的工作,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四是大量的不计成本、不考虑投入产出比的工作造成的人力资源浪费等等。

“就业难”的成因

我们在判断就业形势的时候,如果单纯只看到“招工难”现象,这很容易产生误判,而“就业难”同时出现,又带来难判,但只要理清了成因,就不难把握其中的度了。根据我的分析,“求职难”主要存在几个误区:

期望值的误区。我国改革开发以来,工资收入的增长速度一直都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特别是大量农民工,工资收入一直处于停涨或小幅上涨的状态,随着物价指数的上升,其低收入水平已到了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程度,也到了政府不得不进行干预的时候,因此2009年以来各地年年调整最低工作标准。此时,农民工也开始运用市场手段谋求自身的权益,采取等待、观望、跳槽等方式迫使用人单位增加待遇。同时,中央连续几年出台的1号文,提高了惠农政策水平。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衰退,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特别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加工生产企业深受冲击,原本利薄的生产经营雪上加霜,效益处于下行状态,大幅提高员工待遇难以承受,而从全国整体经济发展中行业间的不平衡带来收入差异的扩大化,攀比现象使得当企业“招工难”的同时,也出现了劳动者“就业难”。

恐技症的误区。职业技能培训既是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适应市场就业的需要,也是劳动者提高自身技能素质、增加劳动力收入水平的本钱。这样的一举两得的好事,在现实生活中却变成难事。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劳动者认为学技能需要时间,会影响挣钱;二是部分劳动者担心自己文化底子薄,学不会;三是学历较高的劳动者不屑于学技能,误认为自己已经是人才。而实际需求又恰恰最缺的就是技能型人才,其结果势必导致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的突出。

择好业的误区。在参与市场竞争就业的过程中,选择一个理想的岗位,这本无可厚非,但在面对就业供大于求的大趋势下,选择先择业还是先就业,这是每一位求职者必须面对和慎重考虑的,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民工。我个人观点是应该“先上马”,然后再“骑在马上找马骑”。

信息多的误区。从理论上讲,用工信息和求职信息越多,给招工和求职提供的成功几率越高。但现实生活中,在人力资源信息平台上往往是只有信息的输入,没有信息的自动退出(只有阶段性的删除),严重影响人力资源市场就业信息的有效配置。对求职者而言,信息量过大不仅造成难以抉择的困惑,还会出现这山看着那山高,误导提升期望值,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形成等待观望的心态,甚至错失良机。

白领癖的误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目前整个人力资源就业市场还不能提供足够多的白领岗位供高校毕业生选择,而相当多的高校毕业生既不愿意到偏远困难的基层工作,又不愿意放下身段学习技能,做一名有知识的技术工人。前面的毕业生过不去,后面的毕业生又挤上来,这势必造成高校毕业生求职难的问题,而且会越来越难。尽管各级党委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但市场规律决定着这种矛盾最终还是要靠市场去解决。

真抓实干推进就业

一是加强统计监测。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真心关注,要像关心新增就业在全省的排位一样去关心就业工作,关心就业调查统计工作,充分发挥好“三个平台”的作用: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全省农民就业服务网络平台,新一轮积极就业政策平台。

二是加强形势研判。要客观动态了解全国及世界经济形势变化趋势,要实事求是地把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要清清楚楚掌握劳动力资源的变化趋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就业工作的脉搏,因势利导,提出有的放矢的、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三是加强真抓实干。我们并不否认形式是内容的载体,但现在有一股不太好的风,过多地注重形式,从工作安排喊口号,工作启动吹长号(讲排场,造声势),工作推进冲锋号(不考虑经济、区域、条件、进度的差异性),工作总结凯旋号(有成效一二三,无成效一二三,不计成本,不讲投入产出比,不求实效,只要笔下出花,报表出彩)。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就业工作是要讲人民群众得实惠,所以,一定要以真抓出真招,以真干见真效,少做锦上添花的事,多干雪中送炭的活,这在推进民生工程时显得犹为重要。(作者系贵阳市就业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