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国际关系结构主义理论的控制论透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国际关系结构主义理论的控制论透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控制论;结构主义理论;系统层次

[摘要]控制论是从整体出发分析国际关系的一个视角,它是有目的行为的动态分析工具,追求互动因果关系的本质以及重视通信过程。在国际关系理论中,控制论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与国际系统论、结构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等结构主义理论产生了较多契合,同时对结构主义理论的未来发展也具有重要启示。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2)09—0078—08

理性国家往往是国际关系研究的基本假定,这意味着国家间几乎不存在没有目的的行为。所以,研究者可以在“国家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的基础上观察国际问题。对于有目的的行为,控制论是一个经典的分析视角。它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能够帮助我们厘清国家间行为的本质。因此,本文首先简要介绍控制论的产生背景和发展现状,并概括控制论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然后对与控制论密切相关的结构主义理论进行透视,最后初步探讨控制论对国际关系理论领域尤其是结构主义理论的启示。

一、控制论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

1.产生背景与发展历程。

控制论(Cybernetics)一词来自希腊语,原意为掌舵术,包含了调节、操纵、管理、指挥、监督等多方面的涵义。对这种思想的阐释与研究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柏拉图(Plato)在《高尔吉亚》中使用Cybernetics形容航行技术和修辞技术。这两种活动中,目的都是“控制”,而技术的关键问题都是“信息反馈”。近代以来,物理学家安培(Ampfire)在19世纪30年代使用Cybernetics形容政治领域的控制、管理和统治的技术。1938年,罗马尼亚学者奥多布莱扎(Odobleja)在巴黎出版《协调心理学》,力图把心理学建立在协调概念的基础上,而这些协调靠不断反馈来保持。

1943年,维纳(Norbert Wiener)与他的同事共同发表了一篇名为《行为、目的和目的论》的论文,这可以说是维纳之后的《控制论》的一个纲。这篇论文目的有两个:一是强调目的概念的重要性;二是定义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即黑箱方法。1948年,维纳出版《控制论》。直到这时,人们才第一次把过去不同要素联系在一起,用哲学的而不是专门技术的观点来概括,从而使一门新领域正式诞生。

维纳的《控制论》出版之后,迅速出现一个传播热潮。主要的普及型书籍包括维纳自己的《人有人的用处》(1950)和英国学者阿什比(Ashby)的《控制论导论》(1956)。更为重要的是,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向各个学科领域渗透,产生出一系列冠以控制论之名的交叉学科,如生物控制论、经济控制论和社会控制论等。并且,控制论直接刺激了信息论和控制理论(control theory)的诞生,也推动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的建立和发展。但是,控制论只是带有普遍性的科学哲学思考,实践运用还存在着极多的技术性困难。20世纪70年代末,控制论在西方开始衰落,但它的智慧和预见并没有消失,而是成为信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涉及控制论的各个学科领域独立地发展成为较小的专门分支,控制论的基本原理成为它们的共同基础。

控制论至今已经发展成为庞大的学科群,其中每个学科都运用控制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沿着各自的路线发展。控制论本身也有一些发展,例如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二阶控制论以及散布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理论等独立学科中的理论。以控制论为名的专业期刊,现有十余种,它们都在传播控制论思想中起到重大作用。

2.基本思想与研究方法。

维纳提出的控制论是一个集信息、反馈、通信、控制和稳态等概念为一体的数理哲学范畴,并包含较浓厚的目的论色彩。控制论对目的行为具有精密的解释力。例如,对于捡铅笔的行为,非控制论的解释是:眼睛确定距离,大脑指挥肌肉让手指拣到铅笔;而控制论的解释是:拣到铅笔是目的,眼睛将铅笔与手指的距离传输给大脑,大脑根据这个距离指挥手臂肌肉让手指不断靠近铅笔,再重复这一过程,直到达成目的(捡到铅笔)。由此可见,控制论的解释似乎更加详细和严密。如果排除控制论的哲学色彩,仅将它当作一种分析有目的行为的视角或者工具,可能意义更大。

作为一种分析视角,控制论的基本思想至少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控制论仅仅适用于有目的的行为。这是使用控制论分析问题的基本前提。与非控制论的分析工具相比,控制论将目的与行为分开,即行为本身不是目的。只有存在一个具体目的,行为体才能够据此不断调整行为,从而达成目的。借助控制论的理论基础,我们可以分析每个具体行为对达成目的的影响以及目的达成过程当中具体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于没有目的的行为,是无意识的动作,行为体不会去调整,对此控制论不能适用。例如,我们无法知道也没有必要研究一个人散步的时候想走到哪里,连他(她)自己都不知道,我们又如何去分析她怎样走,走多快以及为什么这样走呢?

第二,控制论追求互动的因果关系的本质。控制论与一般的过程分析工具的区别正在于此。首先,一般的过程分析工具认为,在单一事件中,“有因必有果”,强调因果关系的继承性;而控制论认为,在单一事件中,过程中的因果关系是互动的,即“原因导致结果,结果反过来也影响原因”,强调因果关系的互动性。更加重要的是,控制论追求这种互动关系的本质:行为体想要达到特定目的而进行的行为调整。所以,控制论摆脱了一般过程分析工具的局限性,上升到更加宏观的层次,更容易抓住行为的本质。

第三,控制论是一种动态的分析工具。控制论认为达成目的绝不是瞬间的,而是一个过程。在整个过程当中,行为体需要根据变化着的情况重新调整行为。在这个意义上,控制论是一种典型的过程分析工具。例如拣铅笔的行为,一般的分析认为这仅是一瞬间的行为,“拣”是一个瞬间动作;而控制论则将这一个看似瞬间的行为放大,“拣”是一个过程,不同时间行为体的行为都不完全一样。所以,控制论的分析当中加入了时域的因素,也同样注重事件的时间维度。总之,控制论的分析必然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