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苏梅 剪刀下的达斡尔风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苏梅 剪刀下的达斡尔风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张普普通通的纸片,在苏梅手中三剪两裁的,就变成了活蹦乱跳的飞禽走兽,变成了枝繁叶茂的花草树木,方寸之间尽显无限的艺术情趣。

不知你相信不相信缘分这一说,我相信,因为我觉得与苏梅真是有缘,

2月上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北京农展馆开幕,众多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齐聚这里,用技艺精湛去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这样的大事,对于一向关注工艺美术业的我来说,怎能白白错过?

因为是开展的第一天,不仅众多的展示让您眼花缭乱,观众也是出奇的多,远远地,我就被摆在玻璃柜里的漂亮纸玩偶所吸引。当我抱着几本做样刊的杂志费劲地挤到跟前时,就听得一声:“咦,《东方养生》,我一直在订。”闻声一看,正是站在展台后面的,这些纸玩偶们的制作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卡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苏梅。

我们喜欢苏梅的作品,苏梅喜欢我们的杂志;一个在内蒙古的莫力达瓦,一个在北京,却能在茫茫人海中遇到一起,难道还不是缘分?

达斡尔族的民间艺术家

既然有缘,当然不能错过。现场太过喧闹,约了一个安静的地方再续前缘。

聊了才知道,苏梅还真是一位我们的忠实读者。自从2年前偶然在飞机上看到了我们的杂志,就一直在订阅。一份杂志虽然不算什么,却是读者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就凭着这个,所有的付出也都不算什么了!

见面的开场语让我大大感动,可之后的深谈却让我大大地吃惊!没想到苏梅的实力是那样深厚,远不止我在展会上所看到的那些。

在中国辽阔的东北部,大兴安岭横亘南北,松嫩平原坦荡无垠。就在这高山阔野之间,一个北方古老的民族,从贝加尔湖畔一路跋涉而来。而这之中最主要的一支,在莫力达瓦山挺起胸膛,用河流延伸出它纯净的血脉,向外面世界诉说着达斡尔人古老的历史。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是达斡尔族的主要聚居区。达斡尔族人口并不多,而且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文化只能靠口头传承,但却拥有悠久的历史和风格独特的传统文化。

达斡尔族的村庄大都依山傍水。风景十分秀丽。一幢幢高大的“介”字形草房,围着红柳条编织的带有各种花纹的篱笆里,清爽、粗犷,带着一种世外桃源的味道。

独特的渔猎、游牧、农耕相互融合的生活方式,也让达斡尔族天生的能歌善舞并热衷于各种运动。

已是奥运项目的曲棍球就是达斡尔族的传统运动项目。早在我国辽代,达斡尔族的祖先,曾显赫一时的契丹人。就已用它娱乐生活。

让许多内地人向往不已的鹰猎,正是达斡尔族的专利。它既是一种生产劳动,又是一项饶有风趣的体育娱乐活动,因而深受达斡尔人的喜爱。拥有一只聪明伶俐、敏捷强悍的猎鹰,是所有达斡尔人都引以为傲的事情。

音体美不分,这差不多是所有人的共识。喜爱音乐和体育的达斡尔人也天生地喜爱艺术,剪纸和哈尼卡是他们自古相传的民族艺术,而苏梅,正是这两项的大家。

在莫力达瓦旗,提起文化馆的苏梅,绝对是家喻户晓。

一张普普通通的纸片,在她手中三剪两裁的,就变成了活蹦乱跳的飞禽走兽,变成了枝繁叶茂的花草树木,方寸之间尽显无限的艺术情趣。

源远流长的达斡尔族剪纸

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各地,任何艺术的产生似乎都与宗教有着不解之缘,达斡尔族的剪纸也是如此。

达斡尔族剪纸虽叫剪纸,可开始剪的并不是纸。纸是在清后才传人的,这之前,他们剪的是皮毛和桦树皮。

达斡尔人大多信奉萨满教。那些对自然万物充满了不解的先人,虔诚地用皮毛剪缝成皮偶神,作为图腾来崇拜。

慢慢地,随着生产生活能力的增强,达斡尔人也开始将这种艺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巧手的妇女们用原色或染色的兽皮剪成各种纹样的皮剪花,缝缀在皮衣的下摆、开叉、袖口、前襟、领口等处。当然,很多时候也是皮衣的破损处,起装饰、加固、修补的作用。

另外,小孩子们也是这门艺术的促进者。

孩子们用桦树皮薄片以剪影的方法剪出动物及人形,比如先剪出鹿、马、牛、狍子等动物,然后再剪出自己想要的大人或小孩形象,让人骑动物背上后,就开始了过家家。

这些小朋友,剪这种桦树皮玩具时十分熟练,从不打稿。

纸张传入以后,这门艺术更是得到了迅猛发展。在任何一个达斡尔人家,在棚顶、门窗、箱柜等处,随时都可以看到漂亮的剪纸。

从小就喜欢画画的苏梅,喜欢在书的扉页和留白处乱涂乱画,也喜欢没事儿时背着画夹到处写生,可由于画画用的纸太贵,她常常舍不得随意去画。有一次,她尝试着将想画的东西用剪刀剪下来,谁知,一炮打响,谁见了,谁喜欢

达斡尔族人在衣袍、手套、鞋靴、枕头顶、摇篮头衬、烟荷包等上面,总要缝上一些图案。这些图案可能是墨绘图样,也可能是剪纸图样。

苏梅长大以后,开始把剪纸当做自己的一项工作,除不断地加强自身学习外,她经常跑到达斡尔族老区,向达斡尔老艺人学习求教,努力挖掘、收集和整理民族剪纸艺术资料。  在继承达斡尔艺术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苏梅综合各民族之所长,以自己的所学所得对这门艺术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拓展。

苏梅的剪纸,多取材于本民族的生活,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民族风一隋达斡尔族人们耕种、打猎、捕鱼、采柳蒿芽、打曲棍球、荡秋千等生产、生活场面,在她的作品中都被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1995年,苏梅参加了北京世界妇女大会的剪纸艺术手工表演,获得了“中华巧女”称号,之后不久,《苏梅纸艺术》一书出版发行。

作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参会前,苏梅创作了一套表现达斡尔民族狩猎场面的系列作品《出猎》。这套作品,以雄浑、流畅的线条,艺术地再现了达斡尔人民古老的生活方式,向世人展现了达斡尔族男子的阳刚之美。

养眼愉情的哈尼卡

苏梅在剪纸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自是有目共睹,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卡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苏梅当然也有其特别之处。

“哈尼卡”是一种纸偶艺术,也称“哈涅卡”,在达斡尔语里是“眼仁”的意思,因此,直译过来,“哈尼卡”就是“眼仁中的小人形”之意。

与达斡尔族剪纸一样,“哈尼卡”的发展也与宗教有着不解之缘。在人类的早期,就存在着这样的一个巫术与艺术难分难解的阶段。

从前,在达斡尔地区,生活条件艰苦,人们生病时常常会用偏方或迷信方法,例如有人病了,家人就会用纸剪成纸偶及花状条纹,烧掉治病。民国后期,汉族用于丧葬仪式的扎纸艺术对达斡尔族制作纸偶艺术也起到了借鉴作用。

“哈尼卡”的制作并不难。先用白纸对折剪出人物的头颈部分,然后以厚一些的纸叠成圆锥状,剪去圆锥形的尖顶部分,再把先前剪好的头颈部去衔接起来,最后把圆锥形的下端剪齐,使纸偶可以站立起来即成,,

“哈尼卡”一般不画五官,但要配以头饰剪纸,如造型夸张的耳环、簪钏、珠花及凤凰等飞鸟造型。

“哈尼卡”头饰剪纸式样丰富,风格古朴、主客体构思精巧,疏密适中,剪法明快流畅,线条清晰,粗犷中又有柔美典雅,与其他民族剪纸艺术作品风格殊异。

如要绘制五官,那“哈尼卡”的制作就要更精细些。除原有的头饰外,还要加上交叉在身前的双臂,身上可饰以用各色彩纸剪制的坎肩、腰带、衣饰、荷包、佩刀等。

达斡尔族的孩童们常用“哈尼卡”玩“过家家”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以这些“哈尼卡”代替自己。去演绎那些生活中常见的采集、串门、结亲、饲养、采购、过节等场景。

在过去,每个小姑娘都会有十几个哈尼卡,并把它们组成一个家庭。每天安排哈尼卡一家老小的日常生活,是她们课余时间最大的乐趣。

在那个时候,小朋友们的哈尼卡是可以互相交换的,拥有一个漂亮的哈尼卡可是非常令人羡慕的!

苏梅自己,也正是这样,从6岁开始玩哈尼卡,跟着母亲学习制作哈尼卡,并逐渐了解、热爱上了“哈尼卡”。

专职做文化艺术工作以后,苏梅对“哈尼卡”的民间资源进行了系统的挖掘和整理,并对它的形式和内容都做了很大的发展。

苏梅对我国各少数民族服饰都有很深的研究,她将这些研究成果很形象地运用到了“哈尼卡”上。她做的“哈尼卡”,有的是鄂伦春族爷爷、有的是苗族奶奶、有的是达斡尔族爸爸、有的是蒙古族妈妈、还有满族的格格、维吾尔姐姐……

五十六个民族、全套的戏曲人物,都出现在苏梅的哈尼卡队伍里。

达斡尔族独特的发展史、悠久灿烂的文化和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这个民族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虽然一些老的民间艺术,如荷包、刺绣品和服饰等等都开始遗失,但苏梅还是希望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达斡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