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凯时\依帕司他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凯时\依帕司他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凯时、依帕司他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取我院2008年8月~2009年8月3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前后对比分析。结果 36例患者显效22例(61.1%)、有效9例(25%)、无效5例(13.9%),总有效率为86.1%。出院1个月后随访,患者均无不良反应。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联合使用凯时(前列腺E1)及依帕司他能够显著提高缓解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关键词] 凯时;依帕司他;糖尿病;神经病变

[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6-157-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2型糖尿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它是由于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分泌胰岛素质和量的调控失常,在长期处于高血糖的状态下,代谢紊乱,血液磷酸化,从而加速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栓形成及微小血管栓塞进而形成神经细胞缺血缺氧,神经轴索呈节段性脱髓鞘改变和雪旺细胞和轴突不同程度的损伤[1-2]。作者对36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联合应用前列腺素E1(商品名凯时,北京泰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支10μg)、依帕司他(商品名唐林,江苏扬子江制药厂,每片50mg)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8年8月~2009年8月本科住院糖尿病患者40例,其中并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6例,占糖尿病患者的90%,神经病变史1~7(5.2±1.7)年。男20例,女16例,年龄60~83(73.5 ±3.7)岁,糖尿病病程5~15(9.8±4.9)年。

1.2诊断标准

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1)患者四肢有疼痛、麻木及异常感觉、特别是下肢比较明显;(2)腱反射减弱或消失;(3)神经电生理显示神经传导速度变慢。

1.3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口服降糖药和(或)注射胰岛素,使空腹血糖(FBG)

1.4观察项目

(1)观察治疗前后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2)患者自觉症状的变化情况;(3)血糖监测情况。

1.5疗效评定标准

(1)显效:自觉症状大约消失,肌力基本恢复,肌萎缩有显著改善,SNCV较治疗前明显增快(>5m/s),就餐前血糖4~5mmol/L;(2)有效:自觉症状有显著减轻,肌力开始恢复,肌萎缩有所改善,SNCV较治疗前增快(

1.6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χ±s)表示,并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SNCV比较

患者治疗前(入院时)和治疗后(出院前)SNCV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疗效观察

显效22例(61.1%)、有效9例(25%)、无效5例(13.9%),总有效率为86.1%。

2.3临床安全性评价

患者入院时和出院前均做常规检查,前后对比未见不良反应。出院1个月后作跟踪采访,患者均无不良反应。

3讨论

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比较常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长、年龄大、血糖控制不良者患病率高,其发病是以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为始动因素,另与代谢障碍、微循环异常、山梨醇旁路激活等因素相关[4]。凯时(前列腺E1)作为一种血管活性药物,它通过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抑制血小板及红细胞聚集,改善血流动力,提高神经细胞的供血供氧。依帕司他是一种新型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能有效地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依帕司他还可通过抑制蛋白激酸信号通路、增加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的生成,抑制高糖介导的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黏附及内皮黏附因子的表达,进而改善神经传导的速度,同时还可以预防治疗神经病变[5,6]。

[参考文献]

[1] 廖二元,超楚生. 内分泌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563.

[2] 钟历勇. 糖尿病神经病变诊疗原则[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6,12 (4):196

[3] 衡先培.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诊断与治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

[4] 贾海燕,田浩明.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进展[J]. 中国处方药,2004, 25(4):57-59.

[5] 郭军红,蒲传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病理与电生理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15):8-9.

[6] 卢爱平,胡敏. 前列腺素E1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的应用研究[J]. 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0,20(3):136.

(收稿日期:2009-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