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近代上海中医医疗机构发展概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近代上海中医医疗机构发展概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近代上海中医医疗机构大致可分为个体诊所、医局及施诊所、中医医院3个阶段。个体诊所分科详细;医局及施诊所在社会名流、知名医师的资助下得以成型;新兴的中医医院在使用传统诊疗手段的同时,逐步采用西医的先进技术。

关键词:医学史;近代上海;中医;医疗机构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2)07-1605-03

收稿日期:2012-02-10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12YS030);上海市医史文献重点学科资助项目(S30301)

作者简介:姚艳丽(1985-),女,宁夏石嘴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近代上海医疗机构发展史。

通讯作者:陈丽云(1965-),女,上海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医史文献和中医药文化的教学和研究。 中国近代医学由于西方国家的入侵、宗教活动以及国内的种种变革呈现错综复杂的局面。西方医学传入后,我国建立诸多新型的医疗卫生机构。上海自开埠以来,医院、诊所、医局等机构纷纷成立,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

1 个体行医遍地开花

清朝末年起,上海绝大部分的中医均为个体开业,其形式大体有3种:一为医寓,即医生在自家接待就诊病人,无专门诊疗室,只有简易的诊疗用具;二为诊所,具有专门的诊疗室和简单的医疗设备,带有一二名助手或学徒;三为坐堂行医,即在中药铺内行医,一般为内、妇、儿科医生,毋需医疗设备,仅开处方,就地配药\[1\]。

近代上海中医个体诊所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中医师从未受西方医学的影响,坚持采用传统的行医诊疗方式,即纯粹的中医方法治疗疾病。这些医生注重古方古法,讲究医家品学。如张骧云(1855-1925)出生名医世家,以善治伤寒时症而著名于世,先后在浙江路浙江里和泥城桥平桥里自设诊所,诊所虽然不挂行医牌,但病客盈门无暇日。早晨不到七时已经开诊,诊金为二角二,但遇贫寒之人,只给几个铜元,他也一样替病人诊病,且对待就诊患者无论贫富贵贱普同一等。此时的医生多为“儒医”、“世医”,通阅古书,并有所创新。虽然学术观点不尽相同,均首重医德医风,对待病人一视同仁,时常免费为贫苦病人施诊给药。

另一类型以中医为主,兼用西医。自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医引起了中医界人士的广泛注意,为数众多的中医师开始接受西医知识,中西医汇通思想的影响不断扩大。个人诊所不局限于单纯的中医诊疗手段,多数中医师吸收采纳了西方医学诊疗疾病的优势,并在其诊所中加以运用,诊疗手法以中医为主,兼用西医。如儿科名医徐小圃(1887-1959),设诊所于上海东武昌路,晚年迁居虹口。他对于小儿肺闭,常邀西医会诊,央请听诊加胸部放射线以确信是否为肺炎……注重消毒卫生,就诊后将病儿用过的银制压舌板进行酒精消毒及木制压舌板进行煮沸消毒\[2\]。又如陆南山(1904-1988)开设中医眼科诊所于河南路。陆氏主要采用中西两法治疗眼病,购置了一些西医眼科设备,借助这些仪器对内眼进行观察,将观察到的结果作为中医临床用药的借鉴,取得显著的疗效。同时,他在研制眼科药物的方面,也采用了西方制药的一些先进工艺,发展了中医眼科外用药物,为眼科的发展做出贡献。再如,姚和清(1889-1972)在白克路(今凤阳路),分设中医眼科诊所。姚氏研制了诸多眼科外用方,如珠黄散软膏、黄连西瓜霜眼药水、发背膏等。这些外用方,多采用西药中药结合方式制成。

近代上海中医师个体开业人数较多,门诊一般设内科、外科或某一专科,如妇、儿、眼、耳鼻喉、皮肤花柳、推拿诸科。当时的中医除开设门诊外,有的还兼营出诊业务。出诊费远高于门诊费,邀请医生出诊之人以外国患者居多。由于就诊方便、诊费廉价,且拥有众多享誉民间的医师,个体诊所颇受民众的喜爱。据统计,1934年时,上海全市有西医413人,中医2018人\[3\]。中医数目远超西医,为数众多的中医师为当时国民的卫生医疗提供了极大的保障。

2 医局、施诊所慈善给药

医局及施诊所是由一些知名人士倡导或出资兴办,有多名医生和多个科目的慈善性医疗机构。清代成立的有广仁堂施药局、同仁堂施药局、药王庙施药局及普善医局等。1749年,上海县知县李文耀捐俸施药,并将城隍庙西之药王庙改为广仁堂施药局。1877年,盛宣怀于白克路(今凤阳路)创办广仁堂。此二处的主要活动为施医、施药、育婴等。1862年,王西岩、姚胜祥、宋善贤于法租界宁波路(今淮海东路)创办同仁分局(后改称同仁辅元堂),该堂除施医、施药外,还从事救生救火、发放粮食、施棺、清除垃圾等社会公益活动。这些慈善组织很少有官方资助,活动经费大多为社会劝募、捐助及义卖、义演收入所得,个别依靠地产租金和教会补贴。这些医局在施医、施药活动中,常聘请知名医师坐诊以提高善堂的知名度,如丁甘仁早年曾于广益善堂坐诊,名声渐显,病人纷纷慕名而来,广益善堂亦因此名声大振。此时期的医局及药局将施医、施药作为其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常从事发放衣食、收养弃婴等社会公益活动,缺少固定的专业医生坐诊,尚无诊疗工具,活动经费多由社会募捐而来,缺乏稳定性。

20世纪初叶,中医药学术团体在上海相继建立,这些学术团体除了切磋中医学术、争取中医的社会地位外,还附设医学讲习所教授医学知识,并配置有相应的医局或施诊所。学会常聘请专职医生定期为百姓施诊。知名的有龙王庙医局、老三官施诊所等。1904年,医学研究会周雪樵在沪南大东门外龙王庙设立医局,聘请内外科医生多人,施诊给药;1905年,中国医学会于城内三牌楼成立,会长蔡小香等聘请各科医生在虹口区老三官堂内设施诊所;1906年,上海医学研究所在北泥城桥劳合路设事务所,聘请内、妇、儿、喉、眼科等多科目医生施诊等。此时,施诊的发起机构多为医学学会,发起人多为医生本人,如周雪樵、蔡小香等人均是颇有名气的医生,使得具有慈善性质的施诊更专业尽职,这些学术团体对医疗机构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 中医医院新兴开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