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体味朗读之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体味朗读之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作者从小学语文中的朗读要求出发,分析了小学阅读教学活动中朗读存在的问题,并着重探讨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优化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策略,总结了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一些实践经验。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朗读能力 培养策略

朗读,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和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教学方法,在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积淀语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在小语课堂上,朗读存在缺憾,普遍存在“量少、面窄、质劣”的问题。因此,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多给学生提供自由阅读的机会,还朗朗书声于课堂。鼓励学生在朗读中欣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美、自然美和人物形象美,感悟文章的内涵与情味,使朗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成为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

一、小学阅读教学活动中朗读存在的缺憾

1.讲得多,读得少,朗读走过场。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朗读是很有限的。小学生读课文仅仅是为了了解、熟悉课文内容,作为教师讲析课文的铺垫,是教学的点缀。因此,“讲”代替了“读”,“听”代替了“读”,在语文课上,缺少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即使是为了教学环节而设置的朗读,也存在时问的不足和实质上的缺陷,学生按教师的指令机械操作,声音要怎么样,速度要怎么样。学生看似读得“有感情”了,但不是发自内心的。

2.分析多,感悟少,美文不美。

由于长期以来的一些不良影响,语文课被当成思想的“物质外壳”,语文课的人文性质被曲解了,语文课被上成对字、词、旬、段、篇的繁琐拆解过程,结果是人文精神的丰富和复杂、微妙和多彩被扼杀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被教师以庖丁之技分析得支离破碎。美文呈现出的美无法整体感悟,更谈不上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验。美文不能“美读”,便失去了它特有的人文内涵,无法发挥熏陶作用,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主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并对朗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尊重学生朗读表达的多元性。

个性化朗读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主的朗读形式。由于学生个体的知识与生活经历不同,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不同,因此,在朗读指导中,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读和练习的时间,把朗读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应拿着自己的一套标准要求学生,而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2.关注朗读能力的发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多一点朗读的空间,少一些不必要的、复杂枯燥的分析讲解,用朗读撑起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片晴空。要鼓励学生多朗读,大声朗读,美美地读,并加以科学朗读方法的指导,训练学生对于不同文章能自如地选择合适的朗读方式,提高朗读水平,使学生想读、敢读、爱读、会读。

3.增强朗读评价的情趣性。

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提高朗读水平,评价时要切实针对每一位学生的朗读情况,正视他们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朗读激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因此,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同时要注意评价语言的生动性、情趣性,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

三、优化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策略

1.朗读品析,提高学生语感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在所有言语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是感知文本语言和内容,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前提与基础。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与琢磨文中所涉及的语音、词语、文字等,走进文本的世界中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交流,从而理解文本的精神实质,受到感染和熏陶,实现与文本的交融,提高学生语感素质。

郑振铎先生的《燕子》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作者用轻快明丽的语言、生动传神的描写,使小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等都一一跃然纸上。因此,在指导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时,学生初读之后,我让学生再仔细读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词语描写小燕子的飞行特点,边读边画出来。学生再次与文字对话,抓住了描写燕子飞行动作的词语,在咬文嚼字、感悟语言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确,在富有童真的朗诵中体会到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体会到了春天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2.美读感知,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朗读是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韵味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和表现力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朗读加强指导,有滋味地读,恰如其分地读,与文本深入对话,感悟和理解语言文字内在的情味、意蕴等,体验文本中丰富的人文性、浓厚的感彩,并逐渐受到熏陶和感染,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朗读的实效性。

如学习《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2、3两小节时,我先让学生自主朗读,找出其相似的地方,梳理出这两小节的结构特点,体味雨点、小鱼的快乐。然后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想变什么?最想变什么?引导学生把描写荷叶美的句子画下来,美美地读一读,感悟荷叶的形态美、色彩美、姿态美。说说:“如果自己是小鱼、雨点会对荷叶说些什么?”感受到荷叶的快乐。这样,不仅学生体验到了雨点和小鱼的欢乐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关爱他人的诚挚之情,而且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使文本变得具体、诗意而充盈。

3.个性朗读,提高自读自悟能力。

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的个体行为,阅读要避免机械的千人一面。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个性朗读,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张扬个性,发挥主体作用。在人物形象的感悟、语句、语气的品位上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生命,读出新意,读出有创见的感悟。

如,《云雀的心愿》一课,在朗读小云雀的心愿时,有的学生用甜美的声音读,这样读是因为她体会到了小云雀的心愿是纯真美好的;有学生用洪亮激昂的声音读,理由是小云雀知道了失去森林的危害和森林的重要性,心情非常激动,在表达心愿时声音自然是响亮有力的,也说明小云雀植树造林的决心很大。这种个性化朗读品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自读自悟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正是朗读教学的目的之一。相反,如果教师总让学生用一种模式朗读,就不会有这么多收获,就不能凸显个性朗读的闪光点。

4.读中表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理想的语文学习是读写的有效结合,即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将外在的语言内化,再通过说写的表达训练将阅读教学渗透到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与对话,在亲历、感受、理解、欣赏,获得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独特、有个性、有创意的感受和见解,促进对文本的内化理解、表达运用。

如《掌声》一课,在引导学生感悟英子的忧郁和开朗时,先让学生在读中“发现”,读后说“发现”,在文中的字里行间找依据。通过反复品读,引导学生懂得文中词语的意思,并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并产生共鸣。此时,丰富的人文情怀,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领略了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体会到了人物心理描写之细腻深刻,不仅积累了语言,还提高了表达能力。

总之,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唤起学生良好的朗读意识,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使朗读成为学生的必需,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成为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

[2]薛静涛.小学语文要重视朗读训练[J].青海教育,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