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思品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新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思品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新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受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当下思想品德的评价的影响,目前,思品课堂上的师生关系还是传统的形式居多。教师可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这三个关键词,对初中思品课堂上师生关系重新构思和构建。

[关键词]思品课堂;初中;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6-0030-03

[作者简介]陆萍(1976―),女,江苏如皋人,本科,江苏省如皋市城北初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师生关系。一节课,如果师生关系融洽,就能取得教与学相得益彰的效果,而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则课堂上必然缺少活力。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对师生关系的理解不能止步于教师天然是教者,而学生天然是学者这种看法。尤其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对于师生关系更加需要一种新的理解。这里我们追求师生关系理解的“新”并非为了追求眼球效应,而是因为我们确确实实感受到课程的特殊性质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理解思品课堂上的师生关系。

概要地说,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所从事的是指向学生心灵的教育,这种教育的效果远非试卷上的文字答案所能描述的。甚至,如果我们的思品教育没有能够让学生在认识事物时有更为合理的见解,如果我们的思品教育不能让学生的价值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与试卷上所答的并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那我们的思品教育就是失败的。因此,教育要想真正抵达学生的心灵,首先就必须从理解、构建新的师生关系开始。

一、初中思品课堂上的师生关系现状

目前,思品课堂上的师生关系还是传统的形式居多。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以布道者的身份向学生讲述人们常说的“大道理”,而学生则以听众的身份接受着这样的说教。尽管我们说这样的师生关系并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思品课堂要求也相距甚远,但当我们看到这种师生关系仍然“顽强”地存在于我们课堂上时,我们有必要思考其中的原因。笔者经过梳理,觉得有以下两点是不能忽略的:

一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是重视讲授。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颇似中国传统中的“道”,韩愈在《师说》中即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首言即为“道”,这与思想品德教学要塑造学生的“思想与品德”是吻合的。而“传”则正是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其背后所说者,即教师讲,学生听。

二是当下思想品德的评价造成的。众所周知,课程改革相对滞后的是评价改革,我们评价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的结果主要依靠的还是学生的分数,而获得分数的最佳途径恐怕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关系。以某市去年的一道中考题为例:

在我国,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一旦触犯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表明()

A.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B.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C.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D.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刑事处罚的

这道题目的答案是B,但这个选项是由何而来的呢?本质上还是取决于教师的单向讲授和平时的重复训练,真正的理解并未达成,学生对其中的某些选项如D选项的理解,仍然是一知半解。这样的教学结果显然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我们课堂上的师生关系还不能为思品教学抵达学生的心灵提供支撑。

二、初中思品课堂上的师生关系理解

批判是为了重建,而重建离不开理解。思品课堂上的理想师生关系到底应当是怎样的?对此如果没有一个前置性的思考,那就意味着课堂上的摸索要走不少的弯路。因此,我们不妨来综合分析一下各方面的资料,对初中思品课堂上的师生关系进行一种构思。笔者以为,这其中有三个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

“初中”是理解师生关系的第一个关键词,在实际教学中时刻要注意的是我们面对的是初中学生。初中学生学习思想品德有什么心理特点呢?研究表明: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初中学生不愿意接受说教的方式,更愿意通过自己的思考产生认识。比如《思想品德》(江苏人民出版社)九年级的第7课“维护合法权利”,其中有“保护智力成果”这一内容。对于维护知识产权中提供的“小学生王某诗词被出版社选用”这一事例,有不少学生附和了出版社的观点,他们在讨论中认为,“现在发表一篇文章多不容易啊,人家愿意收录你的文章,那是对你的肯定呢!干吗还问人家要稿酬呢?”这样的观点从何而来?是从学生的习作发表经历而来。原来持这一观点的学生中多有习作发表的经历,其中不乏为了发表而自出费用的情形。有了这样的经历,初中学生是只能够得出上述结论的。而要让学生认识到“国家法律保护公民的著作权”,则需要教师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去创设新的教学情境。

“思想品德”是理解师生关系的第二个关键词。一般来说,从事思想品德教学的老师存在一个共识,即上面所说的这门学科的教学目标本质上是“促进初中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通过这段描述,我们就会发现这门课程的最终目标是无法量化考核的,应当通过学生的意识和行为变化来进行判断评价。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对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就会有一个新的定位:教师应当与学生一起去分析研究教学案例,一起去分析判断价值观点;思品课堂上需要的不是师说生听,而是教师努力去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课堂”这一关键词既普通又不普通。说普通是因为我们与学生相处的主要时间就在课堂上,说不普通是因为课堂意味着特殊的时间与空间。反思我们的思品教学,往往有一种感觉: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严肃的授受关系,而走出课堂,学生并不像课堂上所感觉到的那样弱小,他们有时候甚至比教师更强大。所以笔者常常想,如果我们能够在以课堂之外的观点来界定课堂上的师生关系,那教师一定能与学生更为融洽。因此,笔者尝试在课堂上将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地位,跟学生一起“成长在社会”,跟学生一起“笑对生活”,跟学生一起“做守法公民”,跟学生一起“放飞理想,立志成才”……在这样的课堂上,由于师生关系的改变,教师和学生会收获更多。

三、初中思品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构建

基于上面的理解,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自然在实践中还有着一些技巧,下面试以“发展人民民主”简述之。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教“发展人民民主”这一节的内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当某些传统观点在课堂上受到学生的质疑。而且,当教师有一种想让学生接受自己观点的强烈愿望时,矛盾似乎更为突出。这个时候,好的师生关系会成为化解矛盾的剂。在课之后,笔者对学生说:“我愿意接受你们的质疑,这正是民主的一种体现。”学生一乐,想想也有道理。笔者再举出当下论坛、微博等多种表达心声的渠道(将自己的微博及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另也有不少学生与笔者在微博上互听),问学生这意味着什么?学生说这也是一种民主沟通的渠道……笔者跟学生说:“民主并不是一个空洞的词,而是真实地发生在你我之间;民主也不是一夜能够实现的,但我们正走在‘发展’民主的道路上……”学生逐渐对此表示出了认同。到这个时候,教师才会明白“信其道”的有效途径不在灌输,而在“亲其师”的良好关系上!

参考文献:

[1]龚明礼.初中思品课堂教学反思[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7).

[2]王秋风.高效课堂的三个要素[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