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网络语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网络语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鉴于网络语言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重大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要了解网络语言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语言的运用价值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本文将首先针对网络语言的特征展开论述,然后思考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价值

关键词:网络语言 高校学生 思想政治 运用价值 主要特征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面逐渐拓展开来,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互联网使用的主要人群之一,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难免接触到众多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一部分。网络语言成为大学生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沟通的工具,因此,网络语言对于大学生生活的影响不可小视。

第一,网络语言的特征。

网络语言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创新性与易变性;趣味性与流行性;简单性与形象性;欠规范化和粗俗化。

一.创新性与易变性。

网络语言的产生多来源于一种创新,这既是对传统书写方式和语法语规的创新,也是对沟通方式的一种创新。网络语言的受众面主要为年轻一代,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较为丰富,在他们的网络生活中,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己的奇思构想创造出一系列新颖、超然的网络用语出来。比如用“恐龙”来比喻一些长相不佳的女生。因为网络语言的主观性较强,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网络语言的易变形也较强,网络语言容易受到社会时事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多变性。而网络语言大胆创新的特征,则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平台。

二.趣味性与流行性。

网络语言的趣味性与它的创新性是不可分割的,正是在创新的基础上,网络语言才具备了传统汉字和语言所缺乏的趣味性。网络语言的一方面表现出强大的趣味性,使使用者感受到它的生动、活泼、新鲜、有趣,比如10年诞生的网络语言“给力”一词,风靡了整个社会,甚至获得了主流媒体的认可和报道。网络语言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极大的流行性。因为网络语言超越了地域和空间因素的种种限制,它不存在方言的概念,能够在全国各大地区广泛地流行起来。

三.简单性与形象性。

网络语言一般表现出极大的简单性和形象性。比如很多网络语言是用拼音的首字母或者数字来代替传统的词汇语言。例如“MM”一词用来称呼女生,而“886”用来代替“拜拜啦”等等。网民热衷于使用这些简单的网络词汇来加快文字输入速度、节约时间。再者,网络语言在具备简单性的同时,还常常伴随着表现出形象性,比如使用“-P”表示捧腹大笑。网络语言不仅简单,容易使用,而且具有较高的形象性,让人可以很容易地分辨一些网络语言的含义。

四.欠规范化和粗俗化。

网络语言脱离了传统汉字和语法语规的约束,表现出极大的欠规范性。在网络词汇中,很喜欢使用一些错字或者别字来代替原本的词汇,比如网民喜欢用“额”来代替“嗯”,欠规范化的一个原因在于网民为图便捷操作,另一个原因在于标新立异。另外,网络语言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粗俗化特征。类似“靠”、“TMD”等的网络语言在网络上随处可见。网络语言表现出粗俗性特征不仅因为网络虚拟性较强,很多时候人们不用为自己所说的话负责,还因为人们喜欢在网络上宣泄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愤慨的情绪等等原因。

第二,网络语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价值。

通过分析网络语言所具备的以上几大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趋利避害,利用网络语言的优势,发挥它的优点,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要深入挖掘网络语言的创造性,充分利用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一.网络语言帮助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一般地,我们喜欢跟一个人沟通和交流,前提是对方能够理解和听懂你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是平等交流的前提。而我们在相互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得到情感上的满足,获得归属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师生之间常常受到年龄、阅历、社会地位、表达能力和形式等等因素的限制,而表现出难以沟通和交流的局势。师生之间的交流往往是不对等的,而网络语言的出现,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词汇来解读某些政治议题,用网络语言来诠释一些严肃、枯燥的政治话题。这样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更好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利用网络语言来传播教育信息。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言载体形式,它也具有传递信息的能力。利用网络语言的简单性,信息的传递速度会更快。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可以适当地利用一些网络语言才教育信息,而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也可以以网络语言的形式出现,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用网络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样可以更好地解放学生的思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三.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大学生受到学业、家庭、情感等因素的困扰,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而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书面或者语言的限制又很难准确表达出自己的问题,而如果可以利用网络匿名的形式,大学生就能够畅所欲言,释放不良情绪。透过网络的形式,采用一种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沟通方式――网络语言,来进行沟通和交流,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就可以得到缓解和释放。因此,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总的来说,网络语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可以结合起来的,只要在准确分析网络语言特征的基础上,对网络语言加以利用,就可以发挥网络语言的优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筱荣.网络语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应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2]谢平,胡远超.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际沟通――基于沟通分析理论的探索[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3]汤玫英.网络语言创新的动因及其不当取向[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