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汉语口语交际中冗余的语用功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汉语口语交际中冗余的语用功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冗余性作为语言的三大特性之一,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长期以来,冗余被当作一个负面因素,等同于“嗦”“废话”“多余”等。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人们都极力避免冗余。但是随着语用学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了“冗余”的积极作用。本文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汉语口语交际冗余语用功能,旨在帮助读者提高运用冗余的能力,使冗余能够更好地为日常交际服务。

关键词:冗余重复迂说宕词应酬语语用功能一、引言

“冗余”这一术语源自20世纪末美国科学家申农(C.E.Shannon,1948)的信息论,原指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由于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噪音等各种因素的干扰,为了确保信息接收者能够接收到有效信息,信息发出者往往会发出比实际需要更多的信息,多出来的这部分信息就是冗余信息。冗余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语言的三大特性之一。但人们易将冗余等同于“赘言”“废话”“嗦”等这些具有负面意义的语言现象,从而极力避免。然而,随着语用学研究的深入,冗余的积极作用也逐渐被人们发掘,并不断加以关注,人们不再片面地认识这一语言现象。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将语言的冗余特点运用于翻译理论与实践,很好地将信息论与翻译理论相结合。我国学者徐盛桓(1984)、钱冠连(2007)等也对冗余作了相关的研究。他们大都是从修辞和翻译的角度对冗余信息进行研究的,而对冗余信息的语用功能却研究甚少。本文基于前辈们的研究成果,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汉语口语交际中冗余的语用功能。

二、冗余的分类

根据交际方式的不同,可以把交际分为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际。以口语形式传递信息、情感、思想的方式叫口语交际。以书面语形式传递信息、情感、思想的方式叫书面语交际。本文只探讨口语交际中的冗余。

关于冗余的分类,国内外学者见仁见智。王宏(2000)认为,冗余大致可以分为“重复、迂说、宕词、应酬语”四种类型,而这四种类型在口语交际中表现尤为明显。本文采用王宏的分类法。

(一)重复

汉语言中最常见的冗余是重复。重复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受话人收到所需信息,或出于其他目的。例如:

(1)甲:下个月初三,也就是新历的3月8日,你带老二来我新居,也就是东街18号,聚一聚,到时一定来,啊,一定来,啊!

乙:好的,好的,一定去,一定去!(吴天佑,1998:21)

这是一段电话对话,对话中的重复语言是为了确保受话人获得所需信息。

(二)迂说

迂说是指在谈话时,为了避免伤害对方,或者为了顾及对方的面子,说话人往往不直接表达要说的意思,而往往是采用绕弯子、委婉其词的手法来传达信息。例如:

(2)有人指责英国首相丘吉尔“做事总不能尽善尽美”,这显然是吹毛求疵。如果正面辩驳,要费很多口舌。丘吉尔却对指责他的人讲了一件事:一次,在普利蒙斯港,有一位船夫救起了一个即将溺死的少年。一个星期后,一位太太来找这位船夫,问:“上星期救我孩子一命的人是不是你?”“是的。”船夫说。“哦,我找你好几天了,我孩子的帽子呢?”那位太太说。讲到这里,那位爱挑毛病的人满面通红,悄悄离去。(郑南生,2008:14)

丘吉尔没有用简短直白的语言,而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巧妙地回击那些爱吹毛求疵的人的指责,形式不可谓不冗长,然而正是这种回答的方式显示了他良好的修养,又使得回击更加有力,同时也给对方留了一定的面子。

(三)宕词

人们在讲话时,常常使用一些宕词,如汉语的“嗯、呀、这个、那个、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这些宕词属于冗余,因为它们本身不带有任何信息,只起到为说话者赢得时间来继续谈话,或让受话者有时间来消化或理解谈话内容的作用(徐鹏,2007:372~373)。例如:

(3)撒贝宁(《今日说法》节目主持人):阮教授,您好,您在《今日说法》做了这么多期节目嘉宾,其中涉及到诈骗的也不少,(诶)您认为这个骗子他这个骗局花样百出,中间是不是也能够找出一些有特点有规律的东西?

阮齐林(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这个)诈骗手段(嘛),比较多的(这个)有这么几种,一个就是以小利(吧),以这个利益项的诱惑(吧),来(这个)使他人(这个)上当受骗,比如说投资啊!有高的回报率啊。 (《今日说法――诱人的投资》2008-4-30)

这是一段电话采访录音,中国政法大学的阮齐林教授在电话里接受了《今日说法》节目主持人撒贝宁的采访,由于事先没有作太多准备,所以在回答主持人的问题时出现了许多“这个”“吧”“嘛”之类的填充词。相比之下,主持人撒贝宁的话语就要流畅许多,一是因为主持人在节目播出前就作好了充分的准备,二是因为主持人有较高的素养。

(四)应酬语

人们在使用此类语言时,往往是出于社交礼貌的目的,而不是为了传递信息。许多见面和分手时的日常用语以及有关健康、天气等的用语,如:“你好!”“吃饭了吗?”“上街啊?”“下班啦?”“回来啦?”等均属于应酬语。应酬语主要起到交际功能,不能只看其字面意思。

三、汉语冗余的语用功能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汉语冗余也是如此。虽然从信息量来看,冗余的确没有传达多少新信息,但从语用的角度来看, 冗余在口语交际中具有表达礼貌、寒暄应酬、表达情感、幽默讽刺、加强语义、解释说明、消除歧义、完整信息、修正信息、稀释浓度、引起注意、敷衍回避、反映亲疏等功能。

(一)表达礼貌功能

利奇在礼貌原则中提出了“得体性准则、慷慨性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及同情准则”6条准则。恪守这6条准则是成功交际的基础。通过语言来表达礼貌是交际成功的主要手段,冗余则为交际者表达请求、讥讽、责备、不满、敷衍搪塞和推诱回避等提供了一种礼貌的表达方式。例如:

(4)主人:啊,怠慢了,怠慢了。

客人:谢谢,谢谢,打搅了,打搅了。

主人:哪里,哪里,欢迎有空常来。

客人:好了,好了,请留步,请留步。

主人:那您走好,再见,再见!(徐鹏,2007:366)

这段送客的对话中有不少重复使用的话语,人们读后不仅不感到累赘,反而觉得主客双方都彬彬有礼,非常亲切自然。如果去掉那些重复的话,反倒觉得不对劲了。

(二)寒暄应酬功能

“寒暄”的本义是“寒冷与温暖”,后来专指人们见面时谈天气冷暖、起居、饮食、生活琐事和相互致意的应酬话,是社会交际的一种手段。寒暄的目的不是为了传达信息和说话人的思想,而是要建立关系和实现话语过渡,表达“人际含义”――即对交际者双方关系的认可、建立、保持以及加强。

(5)(商店里)A:买东西?

B:买东西。

(影院里)A:看电影?

B:看电影。

(车站上)A:等车?

B:等车。(魏在江,2000:31)

上面是三组不同语境里打招呼的例子,日常生活中明知故问的情况很多。上述例子A的问话显然是明知故问,从信息论角度看实属多余。可从语用角度看是必要的,它起到了寒喧应酬的功能。

(三)表达情感功能

利用冗余,提供过多的信息,有时并不是为了保持信息的畅通,而是为了抒发个人的情感。例如:

(6)“你以为我会留下来,成为你觉得无足轻重的人吗?你以为我是一架自动机器吗?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吗?能让我的一口面包从嘴里抢走,让我的一滴活水从我杯子里泼掉吗?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了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的面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夏洛蒂・勃朗特,1995:337)

这段话若分隔开每一个单句体,句内的冗余信息是很少的。但是句子与句之间存在大量的冗余信息,各句的信息相互渗透,互为补充,表达出了简・爱当时激动而又愤怒的情绪。

(四)幽默讽刺功能

有时人们为了推诿、搪塞、回避等,故意避开主题,说话拐弯抹角,或说一些与话题无关的废话,即冗余信息,意在产生一种幽默含义或讽刺效果。如:

(7)“同志们:我今天准备给大家讲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本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问题终究是问题,你越不讲它就越成问题,最后可能发展成无可挽救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问题呢?这个问题是个不简单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果我这个问题讲来讲去你们听不出什么问题,那么就说明我这个问题中还存在问题,也许你们的耳朵有问题,这样大家都有问题。……这样一来,我们所讲的问题就成为非常遗憾的大问题。最后祝大家身体没有问题。”(王德春,1995:176~177)

这篇讲话空洞无物,讲了很多“问题”,却仍使人不知所云。然而正是这个充满冗余的讲话,生动地刻画了做官样文章的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五)加强语义功能

利用冗余信息加强语义,在汉语中通常靠词义复现来实现。如:

(8)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关键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杨铭,2002:61)

三句的基本语义是“时间就是生命、速度和力量”,但是在此利用首语反复,形成冗余,来表示强调,形成节奏,加强语气。

(六)解释说明功能

解释功能,即在语内交际中帮助信息接收者正确无误地理解由信息发送者所发出的信息。这是由冗余的概念所决定的,因为“信息”在“信道”上传递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噪声”的干扰,为了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无误,信息发送者在“编码”时就需要对信息进行重复或类加,使信息接收者收到比实际需要多一些的信息,以帮助破解信息发送者所要传递的真正信息,从而顺利完成信息传递(王金波、王燕,2002:2) 。例如:

(9)甲:下周,就是十二号是我生日,你一定要来哦。

乙:好的,一定来。(付丽君,2011:38)

在这个电话通话中,由于电话容易受信号影响,所以甲重复一遍“下周就是十二号”这个信息,使对方能确切得听到这个时间,到时来参加他的生日聚会。“十二号”从信息量来说,就是冗余信息,但却减少了信息误差,对传递的信息有很好的确定作用。

(七)避免歧义功能

语言学家把歧义看作是一个普遍的语言现象,这是由语言的任意性特点决定的。语言的任意性指符号与意义之间并无必然性联系。但在大部分情况下,歧义都是潜在的,而非表现在语言形式表面的,因此容易导致交际失败。而冗余语言信息会减少语言传递过程中所产生的歧义现象,它同情景语境及语篇语境一起使我们对某一信息作出正确的解读,增强表达效果,以达到交际成功的目的。如:

(10) A: 郑XX,到哪儿去?

B: 我去上课! 是去给学生讲课。(郑南生,2008:19)

A和B都是在校研究生,同时B在校外兼职教课,而他们说话的地点就在他们读研的学校。他们在路上相遇,B补充的后面那句话可以让A明白自己是要去校外给别人上课,而不是在校内听老师的讲课。

(八)完整信息功能

在访谈节目中,嘉宾一般是公众人物、业内专家或新闻故事的主人公,其背景、人生经历、思想观点等都对观众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因此,为了满足观众的好奇心或求知欲,嘉宾往往会在回答主持人问题的基础上,以阐述原因、介绍背景等方式添加相应的冗余信息,使其回答更加全面完整。例如:

(11)“我姓张,弓长张。”(叶南,2004:294)

“弓长张”是冗余信息,但不是多余信息,而是对主要信息的完整补充。

(九)修正信息功能

冗余信息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帮助听话人修正错误理解或弥补干扰,以提高接受者对目标信息的理解程度。其方式主要有重复、放慢讲话速度等。例如:

(12)……在40年代,诺贝尔奖最大部分的得主是德国人。1979是例外的一年。诺贝尔奖的得主全部来自美国。但过去几年的情形,在诺贝尔基金会成立以来也是史无前例的,从来没有那么多的科学家来自那么多不同的国家。这样吧,让我把刚才所讲的再准确地说明一下――我是说,在30年代,诺贝尔奖最大部分的得主是德国人。例外的一年是1976年,诺贝尔奖的得主全部来自美国。(胡庚申,1993:64)

讲话人在觉察到自己在发言中将年代时间讲错之后,并没有声明“对不起,我刚才把年代讲错了”等,而是用“这样吧,让我把刚才所讲的再准确地说明一下”的表达方式,以及之后的正确内容,不动声色地将误讲纠正了过来。

(十)激发兴趣功能

在话语表达过程中,适当地夹杂些冗余信息,能使受众的大脑得到休息,缓解大脑疲劳,从而更好地接收处理新的有效信息。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输送给学生的信息全部是学生的未知信息,学生要在一节课内处理这么多新信息,很容易感到疲劳,一旦处理不过来,甚至容易产生放弃的想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听得更清楚、理解得更透彻,在课堂上会对重点的词句重复一遍或者几遍;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理解、记忆等,教师会采取一些说明性、提示性、解释性、修饰性的语言,例如“也就是说”“换句话说”“即”等;为了让学生对一节课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教师会在讲课过程中或在结束时对所讲内容进行小结、归纳等,如用“总之、总而言之”等来提示受话人。

(十一)避免诘难功能

在交际场合,当遇到别有用心的提问、含沙射影的诘难、涉及隐私的话题时,可采取冗余的话语,作无效回答。例如:在一次周末舞会上,一个心怀叵测的男人对某妙龄女子大献殷勤:

(13)男:我好像在哪儿见过你,你贵姓?

女:我跟我父亲姓。

男:你父亲贵姓?

女:当然是跟我祖父姓啦。

男:(仍不死心)你家有几口人?

女:跟我家的自行车一样多。

男:你家有几辆自行车?

女:(白了他一眼)每人一辆。(周鹏,2005:7)

表面看少女有问必答,实际上都是一些兜圈子的话,并没有向对方提供一点有用的信息。这样达到了既保护自己,又拒绝对方、不伤害对方的目的。

(十二)反映亲疏功能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冗余的使用频度高低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的社会人际关系。而不同的社会人际关系对言语交际行为是有影响的。人际关系亲近者,冗余信息少;关系疏远者,冗余信息就多。例如:

(14)甲:帮我把书还了!

         乙:OK。(付丽君,2011:31)

从这个信息量可以知道,冗余信息相当少,双方肯定很熟识,关系肯定很亲近。

(15)甲:不好意思,能不能帮我个忙,把这本书还了,谢谢。

          乙:不客气,好的。(付丽君,2011:31)

在这个交际过程中,大量的冗余信息出现,遵守了礼貌原则,传递了友好信息,为了整个交际效果的实现,出现了大量的礼貌用语,说明双方关系还不够亲近,仍处于疏远状态。

四、运用冗余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前面叙述我们知道,冗余既是一种语言事实,也是一种交际需要。冗余虽有许多积极作用,但也有消极的一面。消极的冗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罗嗦”“废话”“赘余”等。如果信息的发出者传达的信息超过了接受者的接受能力,不能给对方带来认识、理解的功效,那么这样的信息就是多余无用的。小品《咨询热线》中对“颈椎”一词的解释就是一个较好的例证:“颈椎嘛,颈是颈,椎是椎嘛,你不要把颈当成了椎,也不要把椎当成了颈,应该是颈中有椎,椎中有颈,但是颈不能代表椎, 椎也不能代表颈,颈就是颈,椎就是椎,你要没闹懂什么是颈,什么是椎,也就没分清哪个是椎哪个是颈,所以说这个颈颈椎椎,椎椎颈颈,这个颈椎你明白了吧?”(付丽军,2011:42)如此颠来倒去的一番解释,嗦嗦说了半天,提供的全是无意义的冗余信息,最终也没让人明白什么是“颈椎”,相信那位听到如此解释的人到现在还是一头雾水。这种消极冗余的使用,不仅不能增强表达效果,反而成为语言的累赘。

钱冠连在1986年第3期《现代外语》杂志上《语言冗余信息的容忍度》中提出了“语言冗余信息的容忍度”这一概念,即“语言使用人运用、控制语义性冗余信息时所掌握的分寸”,探讨了“容忍度为零”“容忍度大于零”“容忍度很大”这三种情况。言语交际就是信息的传递和接收,如果语言过于精炼,缺乏一定的冗余度,有时可能会造成传递失误;但是如果冗余信息过多,话语冗长乏味,又会让对方失去兴趣,造成交际失败,所以我们在交际中,需要恰当地对语言的冗余度进行控制。要适度运用积极冗余,即容忍度大于零,但其值还小的情况下的冗余,或者说是具有某种语用功能的冗余,要注意冗余度对交际效果的影响。

五、结语

综上所述,冗余是一种重要的交际现象,是语言本身所固有的特性。从以上的讨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冗余并不是单纯的负面事物,它具有诸多的积极作用。因此,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包括在语言教学中,只要我们在讲究简明扼要、精炼表达的同时,合理利用冗余原理和冗余的语用功能,因语境而异地妙用冗余表达法,就能提高言语交际质量,实现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付丽君.言语交际中的冗余现象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11:31~42.

[2]胡庚申.冗余表达――涉外语言策略与技巧[J].四川外语院学

报,1993,(2):64.

[3]王德春.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176~177.

[4]王金波,王燕.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汉英翻译的冗余现象[J].中国

科技翻译,2002,(4):2.

[5]魏在江.语境与冗余信息[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

(4):31.

[6]吴天佑.羡余语言信息的修辞作用初探[J].修辞学习,1998:

21.

[7]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337.

[8]徐鹏.修辞和语用――汉英修辞手段语用对比研究[M].上海:上

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366~373.

[9]杨铭.冗余信息、修辞格反复及其翻译[J].外语教学,2002,

(6):61.

[10]叶南.论语言表达形式与信息熵、冗余度的关系[J].西南民族

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0):294.

[11]郑南生.汉语冗余信息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14~19.

[12]周鹏.不便明说的话巧妙地说[J].演讲与口才,2005,(6).

(徐义云广东茂名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5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