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科技园区合作创新中的知识共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推进大学科技园区合作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共享,对于促进我国大学科技园区健康、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园区知识基础设施建设、园区知识创新、外部知识获取和内部知识的扩散等方面探讨了大学科技园区合作创新中的知识共享的实现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知识创新;知识共享
大学科技园区是依托高校,利用大学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和文化氛围等综合资源优势,以高新技术研发、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的一种地域组织形式,是高校科研与产业界紧密结合的重要载体。它可以通过技术转移,使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如今,我国大学科技园区已做出了一定的可喜成绩,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但大学科技园区在成长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与国外大学科技园相比之下还有不少差距。为了促进我国大学科技园区健康、良性发展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本文试图从如何促进大学科技园区合作创新中的知识共享视角开展有益探索。
一、加强园区知识基础设施建设
传统的“基础设施”,是相对于企业而言的,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所必需的,但由于成本太高企业无法提供或不愿提供而由政府或别的企业提供的设备和服务。随着知识和技术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知识基础设施的概念应运而生。
区域知识基础设施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基础设施。其中,信息基础设施是区域内外各个部分相互交流编码知识的载体。它包括物理网络、数据、相应的人力资本和政策。技术基础设施是区域的知识生产、运营和产业发展中关键的共性技术(知识),是对各个部分(尤其是企业)的公共品。
当然,也可以从研究技术对园区增长的作用出发,将基础设施分为传统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制度基础设施和技术基础设施一般,认为基础设施、以企业为基础的技术能力以及部门内与部门间的有效联系模式是经济结构转变的重要条件。其中,人力资本、制度和技术等基础设施是刺激园区内企业技术能力积累的关键,如表1所示。
在大学科技园区内,由于企业之间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它们可能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共同的技术问题或机会。或者说,在通过前向、后向与旁向生产联系以及其他非生产联系而形成的企业知识网络中,某些生产环节为区域性的技术瓶颈。由于这种技术研发的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严重不一致,为了避免重复建设、降低投资风险和提高整体的竞争能力,在交易成本(界定创新产权的成本)足够低的条件下,相关的企业就会围绕这一共同的技术机会达成某种契约并进行力量重组,以技术联盟和园区供给等社会化的形式寻求技术突破和获取竞争优势。所以,技术基础设施实质上是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技术研发的专业化分工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企业技术能力外部化的结果,是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所作的一种区域性的技术开发与使用制度的调整,核心在于由园区提供共性技术和有关的公共技术服务,以提高园区整体的产业竞争优势。
二、促进园区知识创新
开展园区知识创新,扩大园区知识基础,是获取园区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园区知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建立两种机制:建立知识生产的利益驱动机制;建立创新的风险机制。
由于知识的外部性,知识的生产和积累不能靠完全的市场机制来解决。况且在一些不发达地区,市场扭曲和政府失灵比较严重,将会抑制知识的生产。所以要进行“制度矫正”,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确保知识与技术创新的私人成本收益与社会成本收益趋于一致,是极为重要的。第一,建立和完善产权制度。即通过保护专利、版权、商业诀窍、商业秘密的特殊的法律安排,界定和维护知识产权,赋予新知识的所有人排他地使用其知识,并从中获利的权力,克服由知识外溢和搭便车问题等造成的知识投资的不足,引导园区企业将最优数量的投资投入到园区所需要的知识的积累活动中去。至少在一定时期内允许创新企业保留垄断地位,使创新者能够从使用其成果的其他人那里上收取费用,弥补其创新成本。第二,园区补贴制度。即以公共融通的资金对于竞争产生的项目予以奖励和研究资助,并对其他从事研究与发明的私人和组织予以补贴,鼓励私人公开他们的研究发现和技术成果。第三,协约制度。即园区直接参与技术创新活动,必要时与园区依托高校或园区内企业签订协约,以保证技术创新的供给不必造成太高的价格。
三、扩大外部知识的获取
挖掘和利用区外知识和全球知识是缩小知识差距的另一途径。获取形式一般包括:区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许可证,区域战略联盟(如技术标准联盟)、技术援助、电子信息交换等。对创新群落而言,通过技术引进获取和积累知识是一条捷径。即从知识和技术的国际传播、转移、模仿和应用中,享受国际知识技术总存量的外部性,从而获得后发优势。
引进和使用新技术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如购买新设备、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贸易许可,吸引技术人才回国,从事R&D及逆向技术工程等活动,此外还可以通过复制品、外国公开刊物、商贸会、数据库、外国出口商、与外国居民的非正式联系、本地的教育培训等多种方式获取区外或国外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引进。
知识引进成功的一个标志是吸收和创新。引进技术不是终结,而是直至被新的更好技术替代,显然获取技术不是一个一次性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园区需要营造吸收和使用新技术的制度环境,包括要提供技术信息、生产建议、技术咨询、技术辅导等公共服务,促进新技术在更广的范围内采用,以形成一个技术人力资本基础。
四、建立园区知识的吸收和扩散机制
(一)要建立有效的组织体系
园区在积累知识与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要协调好技术扩散的组织体系,包括建立专门的技术交流平台,协调企业间的契约安排,促进创新主体间的技术转移等等。
(二)要建立知识与技术扩散中的吸收和模仿体制
园区不仅要对公共研究进行资助和补贴,而且要对企业内部的应用性研究、开发性研究和技术改造活动提供补贴优惠,以降低企业的模仿成本,在技术扩散初期起加速作用。就长期而言,这些补贴会更广泛地扩散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提高知识与技术扩散的最终规模。
(三)新知识与新技术的使用的风险机制
新知识初期的传播和使用,是有很大风险的,特别是在技术交易平台不健全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为在市场上交易和分享的知识是接受中规范化的知识,但是这些体现在论文、专利、蓝图和其他形式规范化知识中的信息还不足以使技术进入使用,或者不能保证技术的使用达到预期效果。技术水平越高,其技术知识的专业化和个性化程度越高,对隐性知识的需要就越是呈指数式增长。隐性知识原则上也是可以交易和分享的,但实施办法不多。因此园区需要制定合理的相关性制度和规则来规范知识与技术的交易,有组织地进行示范会、博览会、个人引荐、专家咨询、技术交流等活动,以便使隐性知识被知识接受者所接受,降低知识在扩散和应用过程中的风险。
参考文献:
1、陈静远.中国大学科技园与英国科技园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5(9).
2、吴小玉.大学科技园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投资,2006(10).
3、周竺,黄瑞华.产学研合作中知识产权冲突及协调[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
4、王娟茹,潘杰义.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扩散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4).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其中,张金生为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