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国学中的幸福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国学中的幸福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幸福,是千百年来人类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换言之,人的一切行为最终目的都将归于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国学是指一个国家固有的传统历史文化与学术思想,其中对幸福的探讨在今天已成为值得珍视的文化财富。

一、《尚书》之“五福”

国学的内涵十分丰富,先秦有诸子百家,汉代之后儒佛道三教鼎足而立,成为国学的主干。在国学中,对于这个“福”字的解释,大概要数《书经》中讲得最早、最为透彻。相传《书经》又称《书》《尚书》,它是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的《五经》之一。孔子将上古时期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秦穆公时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挑选出100篇,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等,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

据《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于平定天下后,拜访商朝遗臣箕子,向其请教治国平天下的至理要道。箕子感其诚意,向武王陈述九项治理天下国家的法则。武王接纳其说,封赐诸侯,治国理民,使上下尊卑各有等份,天下因此而获得安定太平。此九项治理天下国家的大法则被称为“九畴”:“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其中第九种即为“五福”:

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

《尚书》明确提出人生有五种幸福,分别是长寿、富有、快乐平安、爱好修德和老而善终。有幸得到,就可免去灾祸,福气降临,这就是幸福。若仔细加以品味,可见古代圣贤用以激励人们的“五福”之说,闪烁着智慧的哲理之光。

“一曰寿”,指享有高寿。何为高寿?国学中虽有“百岁高龄”“寿比南山”等提法,但并无确定的标准,而是随时代、地区之不同而有异,若能高于当时该地区人民的平均寿命而终其天年,就可称高寿。

“二曰富”,指生活富裕,但所谓富裕亦无定准,若能高于当时该地区人民的平均所得,才可称富裕。

“三曰康宁”,古人以“无疾病”“无患难”解之,似嫌消极。其实“康”指身体健康,偏于生理层次;“宁”指心神安宁,偏于心理层次,故“康宁”包含着身心健全康泰之意,其丰富的内涵最耐人寻味。

“四曰攸好德”,“攸”或解为“所”,或解为“皆”;“好”则皆读为(hao)的去声,指喜好、爱好。此句的重点在“好德”而不在“攸”,指喜好天子所立的道德规范,由此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并能施德于人。

“五曰考终命”,考,老也;终命者,终其天年也。人或因天灾,如风灾、旱灾、水灾、地震、海啸等死于非命,或因人祸,如环境污染、食品不卫生等而患恶疾,病痛缠身而死,凡此皆非考终命。古人云“寿终正寝”,安详地终其天年才是对“考终命”的生动诠释。

汉代经学大师郑玄(127~200)注“五福”曰:“此五者,皆是善事,自天受之,故谓之福。福者,备也。备者,大顺之总名。”他将“五福”看作天受之于人的极大善事,只有五者齐备,高寿以延续生命的长度,生活富裕以充实生命的内涵,身心健全以提升生命的质量,修德助人以扩大生命的境界,乐享天年以享受生命的本真,生命才会充满喜乐而有其意义,才能称之为“福”。

如果只具备“五福”中的某一种,而未能五福完备,皆不能谓之有福。举例而言,虽享有高寿,但生活贫苦、体弱多病、心神烦忧,那无非是一个孤苦无依、身心受创、遑遑终日的老人而已,不属于有福。

二、道家、道教的幸福观

老子倡导道法自然,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人生幸福的原则。

《老子》第十二章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指出,当色、声、味、觉等外界诱惑纷至沓来时,人若经不住诱惑,就会沉溺于身体感官的享受之中。当人久观五彩缤纷的颜色,就会眼花缭乱,最终损害视力;久听娓娓动听的音乐,就会嗡嗡耳鸣,最终损害听力;久享山珍海味,就会食欲不振,最终胃口不好;醉心于驰马行猎,就会心灵放荡,最终神志发狂;迷恋贪图珍贵的财货,就会产生图谋不轨的心思。因此,凡夫身为物累,心为物役。凡夫的欲望往往是随着感官享受而膨胀起来,导致名利心生,好恶心生,是非心生,心生,若得不到一一满足时,轻者会让人感到不快乐,甚至痛苦;重者则会使人五脏六腑不安,神智昏乱,疾病丛生,以至衰退速死!

但“圣人为腹不为目”,圣人倡导“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使人们吃饱穿暖,丰衣足食,使国家富有强大,但却不去追求那么使人眼花缭乱的“五色”和使人心乱发狂的“难得之货”。老子要人保持言行淳朴,减少私心杂念,降低对声色犬马、功名利禄的追求,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欲望,适度持中,既不,也不禁欲,以求获得“恬愉澹泊”的幸福感。

庄子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摒弃了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通过“天下有至乐无有哉?”(《庄子·外篇·至乐》)去思考人生的幸福问题。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 吾未知善之诚善邪,诚不善邪?若以为善矣,不足活身;以为不善矣,足以活人。

至乐:最大的快乐。人生在世什么是最大的快乐呢?人应怎样对待富和贵、生和死呢?庄子提出的“至乐无乐”。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有乐的同时也就产生了悲、苦、不幸,所以想要“至乐”,只有“无乐”,也就“无悲”了。庄子认为,只有做到“清净无为”,没有任何地不快乐的念头,才真正做到“至乐”。

如果说,老子的“返璞归真”还只是一种直线式的回归,那么,庄子的逍遥则是一种超越式的复归,其终极导向是复归于道,以求得《庄子·齐物论》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完满状态。庄子的幸福观是从人性深处来解决人的幸福诉求问题,是一种超越式幸福观。

道家反对儒家阳刚进取的人生态度,倡导“无为”“损”“寡欲”,要人消极于物欲的背后却是积极的意志磨炼,以“自然无为”的方式来教导人争取“自我”的人格完满。如果说,儒家进取式的人生幸福观是用加法方式,那么,道家则用减法方式。进可儒,退可道,这儒道两家在人生幸福观上形成了鲜明差异,对现实人生来说正好可以起到互补作用。

三、德福之道的现代意义

如何获得幸福?幸福不是靠追问就能得到的,孔子的后代孔安国(前156年~前74年)在《尚书》的注疏中,将“五福”所包含的商周文化中关于“德福”问题的思考揭示出来,归纳为“德福之道”,将“好美德”作为获得幸福的一种“道”。“德福之道”通过“好美德”将“善”的观念引入。随着《尚书》的流播,“德福之道”作为国学中宣扬的获得幸福的一个重要途径,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幸福观,在今天依然具有积极的现代意义。

第一,对于个人来说,去除贪欲,知足常乐。汉代郑玄曰:“福是人之所欲,以尤欲者为先。”幸福是人的一种欲望。依心理学家的看法,幸福是一种欲望得到满足之后的心理感觉。由此,幸福获得与欲望满足之间就有着密切的联系。欲望是人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要达到某种目标的要求,其本身并无善恶,但若是不健康或不合理的欲望过于强烈,造成的后果直接影响到自己或他人的生存,就会有善恶之分,幸福与不幸之别。

人的身心相即不离才形成一个现实的生命,那么,幸福感也有赖于身心和谐。造成人生痛苦的原因,既有身体上的病痛,也有心理上过度的欲望—嗜欲。嗜欲为万恶之源、百病之根,一个人若私心缠身,在生活与工作中必然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久而久之,积劳成疾,损害身心健康。幸福观围绕着人对“欲望”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才能使身体的无痛苦和精神的无纷扰而展开的。

第二,从家庭来看,在古代农耕社会,“幸福”就是一家人在一起,有田种,有饭吃,有衣穿,子孙满堂,还能养几只羊、几头猪、几只鸡等,这就是幸福。《易经·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以家庭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家族血统代代相传,因具有超越个人生命长度的历史,更注重时间维度对一代代人生命的影响。若懂得了这种“因果报应之理”,便不敢为非作歹了。2012年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首次引入了“你认为周围幸福人群的比例”这一数据测量。结果显示,周围人群中绝大多数家庭幸福的占15.60%,大多数家庭幸福的占54.57%,二者合计占70.17%。在具有幸福感的群体中,家庭幸福感最强烈。若周围绝大多数人幸福指数较高,他也容易受到感染,产生乐观和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幸福程度也比较高。若周围只有极少数人幸福的群体,自身也会产生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而影响其生活质量,减少对于幸福的体验。这说明了幸福具有主观体验性和传染效应。从在家孝敬父母,爱护孩子开始,将爱扩展到邻居、兄弟、同事、朋友,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不弃,与善同行,才能争取“五福临门”。

第三,对于国家来说,《尚书·洪范·九畴》中的第五畴为“建用皇极”,经文在阐述时曰:“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君王建立政事要有法则,这就是聚合“五福”用来赏赐给臣民,这样,臣民就会尊重您的法则,听从你的管理,国家由是安定,百姓由是幸福。所谓聚合,就是要通过具体奖罚措施去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这对于今天制订“国民幸福指数”的各项指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据记载,周武王采纳箕子所陈述的《洪范》“九畴”理国治民,使天下太平。理国治民必有其道,需要设立某些制度,采取某些措施,来落实其理念。可惜的是周武王当年究竟设立了哪些制度?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都因历史久远、文献难征而无从具体了解了。

今人所谓的“国民幸福指数”,追求的目标其实并不外乎“五福”的概念,但所谓“五福”必须依靠政策才能造福百姓。因为“德福之道”毕竟只是一种法则,一种概念,不管多么美好,多么被人向往羡慕,如果没有配套的制度使其落实,使“好美德”者能够得到福报,就无法真正树立社会正气,增进国民的幸福。如果说,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是文化复兴,那么,用制度来促进人们追求“德福之道”,促进整个社会健康和谐繁荣发展,才能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化为全国人民的幸福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