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问题引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问题引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问题教学,是近年来教学法研究领域比较热门的一个讨论话题。作为一名一线的资深语文教师,笔者认为,问题教学的最大价值,在于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投入性,而这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一、问题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中学语文的课程教学,除了要传授语言文字的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等语文应用的能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人文素养的提高,不像知识技能那样可以通过识记理解和反复训练掌握,而必须通过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感性体会,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因此,如果要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或许是中学教学中最依赖学生的主体投入度的课程之一。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中学语文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主动意识,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联系在一起。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尽相同的,由此决定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并需要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来配合,才能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当学生能够发展出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方法的时候,就是学生进入成熟期,具备自我学习和自我进步的能力的时候。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进而发展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问题教学法,是其中一种重要的途径。

每个学生都有求知欲和好奇心,只是或隐或现、或多或少,只要能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就能激发其学习上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集中精神投入到教师引导的教学活动中。而问题,就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个有效触媒。此外,不同的学生由于个性不同,对于同一个内容的关注点不同,产生的问题也不同。这些学生自我产生的问题,带着强烈的个性色彩,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也在同时发展出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因此,以问题驱动教学,以问题引导、组织教学,以问题的解决来完成教学,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问题教学中,问题是核心的要素。首先要有问题的出现,才有问题教学的展开。而问题的出现,无外乎两个渠道:学生提出与老师设置。下面分别探讨这两方面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问水平

在问题教学中,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反映着学生的主动思考状况、知识结构基础以及个性特征,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与发展个性化学习方法方面特别有价值。我们做老师的都有这个经验,不怕学生水平低,就怕学生没问题。可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却是,学生的问题意识普遍缺失,提不出什么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心理因素,不愿或不敢提出问题;另一种是思维因素,或思想不集中,或思维惰性大,不善思考,不能提出问题。造成当前这种学生问题意识普遍缺失的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有着更为宏大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根源,这并非本文讨论的重点,这里只是重点讨论一下矫正的几个要点。

(一)态度上,尊重学生的问题

我们都有个经验,我国的小学生能积极提问,而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增加, 提问的反而愈少,到高中、大学就鲜有人提问了。学生不提问,有一方面的因素,是不敢问。这与教师对学生的问题的态度有关。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习惯于用一种判官式的逻辑去评价学生的问题和答案,要么“是”,要么“非”,这种泾渭分明的界限很难留给学生发挥的余地。学生的问题遭到否定后,积极性受到挫伤,久而久之,便欲问而不敢了。因此,教师一定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师,或许我们会认为学生的问题水平很低,或许我们能够快速地回答,但是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想问题,学生此时是和我们对话的一个对象,我们必须尊重他,设身处地替他着想,不能用我们积累了几十年的知识结构来要求他们,这才是公平的。面对学生的问题,不讥讽、不嘲弄是一定的,我们更要进一步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因此,我们一定要在课堂上营造轻松、民主的气氛,要有和学生平等的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在这种公平的气氛中,学生的精神才可能放松,心才可能平和,他们也才敢于提出问题,甚至可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来。

此外,教师还应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一些找问题和提问题的技巧,学生找到了问题,心里有底,才更加敢问。

(二)方法上,积极评价学生的问题

学生敢问,就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让学生爱问问题。这其中有一个基本的方法,就是积极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不免粗浅幼稚,回答也不免简单苍白,但教师评价时,一定要注意多从积极的角度评价。

由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领悟程度不同,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往往层次不一,有的往往只停留在知识的表层,甚至有些可能是很幼稚的。但无论对于哪种层次的问题,教师都应予以尊重。要理解学生的情感和想法,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课堂上不管学生问得如何,一般首先要肯定学生勇于提问的勇气,并引领他们在思维的严密、深刻以及语言表达的流畅方面渐渐收获成功的喜悦。

对于问题本身,教师应努力去寻找其中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点滴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学生积极评价,使学生经常有一种愉悦的心理感受。教师的积极评价,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强烈的催化剂,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新鲜感和成功感,自主寻找成功的路径,激发学生发现更多问题的欲望。

(三)策略上,长期坚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长期坚持,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教师可以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都安排学生做好预习,并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学生一定会产生许多问题,有的问题学生在进一步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会自行得到解决,有的问题可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解决,有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可以交全班讨论。总之,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不管是问自己、同学,还是问老师,一定要让学生的思维机器开动起来,让学生真正受到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的思维锻炼。而这种思维锻炼,必须长期坚持,日积月累,才能保证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强,提问水平越来越高。

三、适当设置问题,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方,应该善于设置问题,以推动问题教学的进行。问题是问题教学的核心,问题设计得好,就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次飞跃,也能较好地展现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把握好问题的度

问题的质量首先表现在问题的“度”是否合适。我们在这里说的“度”就是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本身就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它承载着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以及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使命。因此,教师提问题要达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程度,才能最好地发挥问题的作用。在问题的设置上,要注意尽量避免三种倾向:一是尽量避免提问那些直接的问题,如“《×××》的作者是谁?”;尽量避免提问那些低层次,不需要概括推理的问题,如“白求恩到中国来做什么?”;尽量避免设置超过学生水平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望而生畏,无从下手。问题的设置最好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并包含着学生必须完成的智力活动,要控制到学生通过付出一定程度的努力去思考和探索才能够比较完满地解决,并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思维锻炼,这就是所谓的“跳一跳,方能摘桃子”。

(二)问题的设计需要层次分明

从系统学的观点看,课堂设问是一个大系统,各部分之间有着严密的结构和内部联系,因此,问题的设计必须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如为了讲透“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这个句子的语言修辞,问题的设置应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修辞的手法,即运用了何种修辞;第二,修辞的内涵,即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来比春天,带给读者什么样的感受;第三,修辞的表意目的,即这句话是为了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征。这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进一步掌握了文章的主旨,随着问题的解答,学生的理解也逐步加深,同时也掌握了分析句子的方法。如果打乱三个问题的顺序,先问特征,再问修辞手法,教学效果可能就不那么理想了。

(三)注意提问的策略

1.尽量避免运用单一的提问方式。

单一的提问方式容易让人产生疲倦,不易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问方式有层层深入法、多角度设问、设置悬念、分解问题、关键词提问、巧问等等, 如上文提到过的《春》的三个问题提问法既属于层层深入法也属于分解问题法。而钱梦龙老师的《死海不死》中抓住题目中“死”与“不死”的矛盾来设置问题导入,既是设置悬念法也是关键词提问法。他的另一篇课文《愚公移山》中“愚公的邻居,那个七八岁的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就是巧问。各种提问方法都有其优势,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多种提问方式,创设激情迸发的课堂。

2.灵活调整课堂提问。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精心设计自认为质量较高、学生经过一定的智力思维就能得出答案的题目,学生却答不出来、答非所问,或者不假思索、异口同声,这样灵活调整课堂提问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如碰到学生不会回答的题目, 就应该化整为零,分解难度。适当分解难题,适当点拨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而碰到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异口同声的问题就应临时增设问题,以增加难度。如“出入之迂也”中“之”的用法是结构助词,虽然是新用法,但是水平较高的学生有可能一下就答出来了,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适当“加码”了,补设这样的问题:“‘之’在文言文中还有什么用法, 能不能举例加以说明?”这就是一道综合题目了,学生的大脑皮层就能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曾经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质疑,要求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探究,去发现,是问题教学的最终要求。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问题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沈芳.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摭要[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2,(07).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钱梦龙与导读艺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马菁 广州市陈嘉庚纪念中学 51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