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习高尔基的苦学精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习高尔基的苦学精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夜色很好,月光直窥着窗子。阿辽沙用一面铜锅把月光反射到书上,他伏在神龛下,专心地费力地在读书。看过影片“在人间”,这个小小的镜头,就会使我们想起了囊萤、映雪之类的故事,久久不能忘却。

“念书吧!这是

最好的事情”

沙皇时代,出身于工人家庭的高尔基,从小失去了父母,十一岁就被抛掷到“人间”。当他在善良号轮船上做洗碗工的时候,“善心的、孤独而愤世的”厨师斯穆勒,象对待小弟弟一样照护着他。斯穆勒常常从自己的“奇异的书库”里,检出一本又一本的书,塞给高尔基,让高尔基读给他听。他以自已对书的纯朴的见解来启发高尔基,督促高尔基念书:“你念书吧,书里面什么重要的知识都有”。“一个人没有学问,就跟一条牛没有区别,不是带上轭架,便是给人宰了吃肉,它还尽摇着尾巴”。“一个人想聪明,得多念书,正派的书固然好,坏的魔道的书也好,念得越多越好”。“你念吧!念不懂就念七遍,七遍再不懂就念十二遍”。他和高尔基分手的当儿,最后的赠书,还是“念书吧,这是最好的事情”。这些话,象一粒粒的火种,深深地栽植在高尔基幼小的心田里。

多少难堪的屈辱

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高尔基怎么能得到我们今天这样好的学习条件呢?为了读书,他真是受尽了“难堪的屈辱、侮蔑和不安”。他跨不进学校的门槛,要想学习,只得凭借自已的努力——自修。无钱买书,他就向裁缝太太、玛尔歌皇后借;搜罗破旧了的杂志和图片;或者,“象叫化子似地到处去要”。他东奔西走、千方百计地弄来了书,然而,那里有时间读?譬如说,他在绘图师家中,一身兼任男仆、女仆和“跑街的”三重工作,还要贴设计图,抄工程计算书,复核包工头的细账……往往只有在一天的沉重劳动之后彻夜苦读。即使这样,庸俗的小市民们,对于书籍,有一种生理上的厌恶。书中的智慧和他们的愚昧、肮脏的生活是不相适应的。他们顽固地阻挠高尔基学习,高尔基的“顶头上司”——绘画师家的老主妇,就是其中最恶劣的一个,她只要发现高尔基读书,不打就骂;在蜡烛上刻记号,防止高尔基点灯;到搁楼上去搜寻高尔基的藏书,拿来撕碎、烧毁。为了掩护好书,高尔基故意租一些五彩封面的小书,供老婆子糟蹋。不多久,腰无一文的高尔基竟欠下书店老板的一笔大债——四十个戈比克。更令人感动的是,有一次,高尔基读书读得入了神,把茶炊烧溶了,为此,挨了那恶狠的老主妇一顿毒打。当医生从他背脊上钳出四十二枚刺的时候,也感到不平,说这是私刑,要高尔基去控告。而高尔基呢,唯一的要求就只是:许可他借书看。

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

对于一个有强烈上进心的人来说,环境越艰难,他的学习欲望就越炽烈,他越能为自己创造学习的条件,争取学习的权利,而高尔基正是如此。他当时很明白:就是一位“圣人”,在那群俗物中间,也会被他们挑剔、责骂和愚弄的,要读书,就要用“狡猾的方法”对付他们。没有地方看书,他就躲到什物间,爬上屋顶楼去看;没有油点灯,他就刮下烛台上的蜡油,装入罐头盒子内,用棉线作灯芯,自制成一盏烟气腾腾的灯,在昏黄的灯光下看书,他的眼睛熏得通红通红的,几乎熬瞎了。高尔基写道:“我梦想享受大学生读书的幸福,甚至甘愿忍受任何的拷打。假如有人向我提议说:‘你去学习吧!不过每到星期天,为了你去学习,我们要在尼古拉也夫广场上用棍棒打你一顿!’我想,就是这种条件,我大概也可以接受的”。这种发自内心的要求学习呼声,是多么耐人寻思呵!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尔基和妨碍他学习的人们开始作有力的斗争了。他在面包房里工作,每天要辛苦地劳动十六个小时,但高尔基和书籍结下的不解之缘,是怎样也拆不开的。他利用零碎的木柴搭成一个书架,一面在平台上揉生面团,一面看书。一天,工厂主塞米诺夫突然走进来,瞥见高尔基正在读一本托尔斯泰的著作,他想把它扔进火里去,高尔基一把抓住他的胳膊,愤怒地喊道:“你敢烧掉那本书!”塞米诺夫吓得目瞪口呆,急忙把书归还了高尔基。

博学的少年

不管现实如何折磨高尔基,但他只要一卷在手,便其乐陶陶,象酒徒对于杯中物一样,不可一日无此。他读蒙得宾的小说,一会儿爱,一会儿恨,全神贯注地凝视着人物的命运,想去帮助这个,阻止那个,“在这一页上,被囚在欢喜的感情中,到第二页上,眼睛里又含满了悲愤的眼泪”。他头一次借到普希金诗集,怀着贪婪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它。那时刻,他的感觉,仿佛是“在沼地的林于中满长着藓苔的小径上,踯躅了半天。忽然有一块百花撩乱、煦阳当空的干净的林间空地展开在眼前”,有“一种说不出的欢喜”。就是这样,刚满十五岁的高尔基,就已经读过大仲马、蒙得宾、雨果、巴尔扎克、龚古尔、海涅、斐尔丁、司各特、迭更斯、萧伯纳、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艺术大师的不少名著,少年的高尔基,可算得博览群书的了。

疑难吓不倒他

要学习,就会碰到许多疑难,高尔基在自学的途程中,既没有名师的指点,更没有资料可供查阅,碰到的疑难当然就比寻常人更多,但是疑难总是吓不倒他的。比如有一回,他在书店的橱窗内看见一本书,标题叫“警世箴言”,热情向学的高尔基莫名其妙,想读一读,向神学院学生借,不但没借到,还遭了一番奚落。但是,高尔基终于买来了这本书,弄懂了它。又有一回,他在图片的说明中,遇到一些陌生的名词,什么“形而上学”、“千年太平说”、“运动”……。高尔基把这些“拦路虎”称之为“站在秘密之宫门口的卫兵”,如果它们不缴械,他便再也不能去思索别的事情,一定要弄懂它,为了弄清“匈奴”一词,他问这个,问那个,最后,药剂师伯威尔才给他作了解答。高尔基说:“自从和这个名词冲突之后,我对一切名词就不大害怕了”。有困难,不惧怕,不懂就问就想。我们学习,就应该具备这种一往直前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从高尔基的事例中,我们还可以懂得,勤学和好问,本来是一件事物的两方面,一方面,我们自已应该要求刻苦钻研,应该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信心;另一方面,对别人应该虚心求教,深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例如,在高尔基所遇到的人之中,伯威尔这个人,就“有一把开启一切知识之锁的钥匙”,他对高尔基说:“一个名词好象树上的一片叶子,为了明白为什么这些叶子不是那样而是这样的,我们必须先明白这株树是怎样生长起来的,必须研究。”这一段话虽然简短,但却道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要懂得某些名词,就应该首先了解全篇的中心内容。正因为高尔基勤学好问,能依靠斯穆勒、伯威尔……这些普通而平凡的人的帮助,所以他就冲破了学习上一重又一重的难关,攀上了学术的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