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面包飘出文化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面包飘出文化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化面包密不可分,许多人的生活节奏是面包设定的,当然,还有很多周而复始的生活习惯也是如此。”记者苏珊・塞利格松这样说道。她酷爱旅行,常常乐此不疲。在她看来,面包这种看得见摸得着、能食用的东西,能够浓缩某个地方的文化精神。

决定生活节奏

“在非斯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一点,”在位于马萨诸塞州北特鲁罗家中,她这样解释道。5年前,塞利格松在摩洛哥旅行时,阿拉伯人聚居区中的柴火烤面包房和繁忙的面包交易深深地吸引了她,那个地方9世纪时就是伊斯兰地区了。每天早上,数以百计的家庭把自家的生面团送到附近的面包房去。在那里,烘烤的面包都没有记号,烤好以后,由面包房里的人送回各家各户。他们怎么能记清那么多面包都是谁的呢?她对此产生了好奇。一个烤面包的人解释道:“没有哪两块面包是完全一样的。”每块面包都有独特的色泽和手感,就像千人干面一样。

于是,塞利格松明白了,就像在其他很多国家一样,面包是推动摩洛哥人日常生活的巨大力量。她解释说,对许多人来说,面包一日三餐必不可少,每一天都始于和面揉面团,一天的生活节奏是为烤面包设定的。这个影响还波及宗教生活。犹太人是星期五烤面包,为安息日作准备;穆斯林把面包供奉在所爱的人的墓冢前;而基督徒相信面包是基督身体的化身。

折射异域文化

塞利格松对面包和文化的浓厚兴趣,经过“发酵”、酝酿就成了她的第一部著作《循着面包的香味:一个周游天下的面包爱好者的生活感受》。

书里讲述了她长期以来漫步厨林,对面包是怎样反映全世界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化、信仰以及生活方式进行考察的经历。她承认,她的经历完全是一时“心血来潮”,还很“随意偶然。”这位作者凭直觉行事,不管是哪儿,只要能闻到新鲜出炉的面包香味,她都会赶到,不管是布鲁克林的面包房,爱尔兰的厨艺学校,还是马萨诸塞州内蒂克的美军实验厨房。

面包成了考察异域文化、与陌生人会面、进行探险的出发点。有时虽然有点文不对题,但塞利格松提供了一个美食指南。可以感觉到,她的热情洋溢变成了带有丰富的细节和诙谐评论的故事。在每一章结尾,她都附上一种面包的制作方法。

简单衍生繁多

塞利格松乐于承认自己“不是个美食家”。尽管说偶尔以食物为主题进行写作,然而她并非职业的饮食文化作家。开始这项写作的时候,她对面包的基本知识所知甚少,因此她终日埋头钻研相关的著作,领略面包的历史,学习新的词语。

结果,她从一个全新的视觉诠释了这个主题,把文化评论与考察面包的经历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她一直对不同面包师的不同烤制方法感到惊讶。纽约州萨拉托加斯普林斯的面包师迈克尔・伦敦只使用最新鲜的配料――生物动力学培育的小麦,纯泉水,以自然发酵的、发面缓慢的发酵物――每只面包都在他60吨重的特制面包炉中精心烘烤。而像82岁的尤妮斯・梅里尔这样的人,烤面包的方法乡村味就更浓一些:用crisco牌黄油,面是自己发的,再加上牛奶,烤出来的是酥脆的乡村面包。

然而,这些不同的制作方法全都具备面包最吸引人的特点:简单。塞利格松说:“需要的只有面粉、水和酵母。”毫不奇怪,种类繁多的面包成了这么多文化的基本内容,从爱尔兰、中国的苏打面包一直到印度面包,从法国的棍子面包到贝都因的扁面包。

再现面包工厂

美国是个例外,家庭制作面包已经少见了。这使作者感到失落,她说:“美国人似乎在二战后就相信,烤面包技术难以捉摸、耗费劳力,只有热衷或者偏好此道的人才会去干这件事。”

这个过程始于1921年。那年印第安纳波利斯的塔格特烤制公司发明了“神奇”面包以后,各家各户开始首次在超市购买面包。作者参观了位于缅因州的比迪福德的“神奇”面包房,考察了包装面包的过程,工厂的高级机械令她惊讶不已。

她说:“那简直就像贝都因人的帐篷一样奇异。”虽然今天她可能出于无奈,会到超市去选择品牌面包而不要家庭烤制的面包,但是她的确记得孩提时,她是多么喜爱“神奇”面包始终如一的柔软筋道。她写到:“是这样一种面包,很容易就可以撕成片,挑剔的小孩也可以很方便地就把误称为‘面包皮’的那层东西剥下扔掉。”

毕竟,咬下一口新鲜的面包,仍旧是生活中最基本的乐趣之一。正如塞利格松书中的评论那样,也许这一切又都回到阿拉伯人对于面包的看法中去了。在阿拉伯语中,“面包”这个词同时还有“生活”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