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想象力与生命力的碰撞与交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想象力与生命力的碰撞与交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吴玉南,女,扬州大学文学院硕士。

我作为一名语文教育研究者因机缘有幸聆听了江苏省扬州市汶河小学副校长余耀老师的一堂课外诵读公开课,其授课篇目是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余老师将语文教学艺术与他的个人魅力完美融合在这一堂课之中,特别是在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想象以及关注学生课堂生命状态方面都使本人深受启发。在这样一个语文生命场里,师生间的想象力生命力不断碰撞,相互融合,处处显现了智慧的教育火花。

(一)教学设计突出一个“巧”字

1、激趣导入,巧设情景

余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系列图片:高山、瀑布、猛虎、雄鹰、日出、学生嬉戏、参天古木等,结合“目明”一词,让学生仔细观察,不仅用眼睛看,还要发挥想象看到图片背后的东西。学生被生动形象的图片所吸引,当老师提出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更要大脑想时,他们像是接到一个特殊任务般,聚精会神地盯着大屏幕。这样有趣的导入环节,十分巧妙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作为小学生,课堂的趣味性显得十分必要,而且这一环节中所展示的图片与《少年中国说》的关键词句相呼应,巧妙引题,以便下面更好地进行教学。

2、步步精心,巧下伏笔

经过导入部分的预热,学生的思维渐渐打开,此时,余老师开能始教学的重要一步:词语与形象的思维训练。教师在幻灯片中展示词语“儿童”和“少年”并提问:“看到‘儿童’这个词大家想到了什么呢?”根据心理学 “近因效应”原理,学生不难想到刚才图片上看到一些画面,于是学生回答了“小树茁壮成长”“自由自在的小动物在玩游戏”等,这些答案已经开始对静态的画面进行一定修改加工。教师在必要的肯定和鼓励后追问“看到‘少年’,大家又想到了什么呢?”学生回答是“冉冉升起的红日”“东方的朝阳”等。紧接着,教师自然引出这样一个疑问:“少年与儿童有什么不同呢?”这是余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埋下的一个伏笔。带着这一疑问,学生跟随教师一句句诵读,一层层分析,情感在不断升华,终于在最后两句“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中达到高潮,当教师再次提问刚才的思考问题时,学生大都将答案脱口而出:责任。

由此可见,教师的每一个问题的设置,每一个步骤的延续都与前一步骤紧密联系,层层递进,而伏笔的巧妙安排更是让整堂课回肠荡气,有始有终,不得不说是步步精心,使人不得不钦佩教师的教学智慧。

(二)激发想象抓住一个“活”字

余老师在激发学生想象,训练思维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灵活的答案,活跃的课堂气氛,活泼的对话方式,这一切是打开学生思维空间的钥匙,是培养想象力的关键。例如在回答“由‘巨人’一词大家仿佛看到了什么?”时,一学生答道:“学校高大的银杏树”,余老师进一步追问,难道银杏树高大就像巨人了吗,再想想我们每天上学路过时会觉得它像什么呢?有的学生一经启发,马上抢答道:“像守卫者。学校高大的银杏树像守卫学校的大巨人。”其他同学有的回答“高山”等,多是一些具体事物,学生的想象在这里到达一个瓶颈,余老师适时地抓住了这个激发学生想象的关节点,问到“除了这些高大的外在的事物,大家还想到其他方面吗?”有学生回答“我们国家是东方的巨人”,余老师首先予以称赞,继而再次启发“再想想看我们的内在方面?”这时学生顿时豁然,思维活跃的学生一下子站起来说道:“拥有美好品德的人是巨人”。在余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答案不仅形象,善于从身边的事物想起,而且由具体的事物联想到了人的内在品质,运用比喻修辞方法,使得回答越来越好。

余老师以鼓励为主,通过多次追问,先让学生将抽象的词语在头脑中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再通过想象进一步加工所获得的初步形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之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学生思维得到开拓,想象力得到训练,有利于加深对《少年中国说》的理解与记忆。

(三)“回到语文”,关注生命

1、遵循规律,边读边记

鉴于本文篇幅相对学生而言显得偏长,教师提前将文章进行了层次的划分,采用逐句讲解法,方便学生学习和记忆。余老师抓住了本文结构清晰,句式工整,层层递进,注重押韵等特点,遵循学生学习规律,通过反复诵读,激发想象,不断强化对内容的理解,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达到科学记忆,轻松记忆。例如余老师并不是将“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三句一起给出,而是先将句子主干“少年_则国_”呈现出来,继而让学生将“智”“富”“强”分别带入其中,组成三句,方便学生掌握句式规律。教师再将“独立”“自由”“进步”给出,让学生以此类推,又出来三句“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后面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两句由教师给出。以上总共八句,三句一小读,六句一连读,八句一整读,层层推进,反复诵读,学生情绪被逐渐调动。而当读到“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这几句时则是让学生回忆看过的图片,让学生发挥想象,同时引导学生将这些句子与标题相联系,通过联想, “看”到一个充满生机,正蓄势待发的“少年中国”形象。经过这一环节,学生与文章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将以上富有规律,形象性强的内容通过分小节加以记诵,边读边记,边想边记。

2、尊重学生,关注生命

无论是巧妙地教学设计还是自然地对话与引导,还是情境的创设,整节课处处洋溢着学生的体验与思考。师生间和谐的关系,选取最佳切入点的选取,化整为零的教学方法,诵读文字和图画的有序、有节奏地转换,所有的这一切出发点都是学生,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学生的诵读热情被充分唤醒了,学生的思维被深入开拓了,学生的智慧被激发了。教师关注生命还体现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向学生灌输爱国的大道理,没有过度分析思想内涵,而是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激发学生的一腔热情和责任意识,让学生自己在诵读中领会作者的深意。通过教师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然地,放松地,真实地,流畅地表达情感,师生间构成了浓郁的情感场。在这样的情感场里,学生的生命力和教师的生命力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余老师不愧是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语文教师。这堂课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写作本文时,耳边又响起了学生的诵读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注释

余耀,江苏省扬州市汶河小学(扬州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