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生本课堂,活力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本课堂,活力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缘起—— 一节常态课的思考

案例1: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信息获取”之“网络信息检索”。

这节课的内容是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信息获取”主题中的“网络信息检索”的教学。教师首先按常规复习旧知,归纳、呈现出教材中罗列的各种信息来源所对应的不同获取方法,然后进入新课教学。①利用在网上搜索“目前世界上濒危动物华南虎的数量是多少”的问题对网络信息检索各种方法进行分析;②介绍目录与全文搜索;③学生完成三个基本实践任务和一个拓展任务,三个基本任务分别是利用“搜狐”搜索报价1500~2000元之间3G手机的型号、根据文字描述提炼关键字、运用搜索技巧搜索视频、利用在线字典查生僻字如“囧”、“撚”。教师在学生完成三个基本任务后,对如何提炼关键词以及教材中关于组合关键词的布尔运算进行讲解。课堂上,教师以为设计的实践任务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但学生不以为然,学生心无动、情无感,只是被动地完成一个个搜索任务,学习没有了热情,课堂无活力。分析该案例,虽然教学满足内容完整清晰、教学程序规范完善、学生实践任务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等传统意义上的规范教学要求,但教学设计是以教材、教师为中心,忽视了高中学生的技术基础以及发展需求,上机实践任务也不是源自学生应用搜索技术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需要,对高中学生缺少挑战性,课堂教学缺乏思维与创造空间,学生学习不积极成必然。

上述案例反映出的学习无活力现象,在信息技术常规教学中较为常见,给笔者带来一些思考:目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的影响,常规教学中强调预设、严谨的同时,弱化了课堂教学的生成与创造,甚至一些教师过于执著信息技术的工具性特点,采用“任务操作—记忆操作步骤—再巩固操作”的机械训练方式进行教学,使信息技术课堂变得单调乏味、枯燥无趣,导致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在现有教材内容框架下我们应该重视学情,从两方面着手打造活力课堂。其一,让学生多经历发现问题、思维受挫及处理问题的过程,少一些因“好意的替代”降低问题的思维度而使课堂表面顺畅的现象;其二,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整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自主应用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透视——活力课堂

1.设置思考空间,让学习产生活力

让我们先看案例2。这节课的内容是初中“Excel数据表的公式”教学。教师首先按常规复习旧知,创设本节课的工作情境:半期考结束,全班几十位同学的各科成绩数据已由学科老师输入到如上页图所示的Excel工作表中,现在同学们要帮助班主任罗老师统计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成绩。

按惯例,教师呈现工作情境后,会接着把Excel的公式概念写在黑板上或用PPT呈现并讲解,然后操作演示如何在H2单元格输入“=D2+F2+G2”来计算张星星同学的语、数、英三科总分,让学生模仿练习计算梁慧敏同学的语、数、英三科总分,并强调Excel公式中“=”的重要性。

然而,案例2没有按惯例设计教学,是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思维受挫及处理问题的过程,来建构知识,启迪学生的探究、创新思维。于是案例2中的教师在呈现工作情境后,先让学生探讨在图中所示的Excel表中计算语、数、英三科总分的解决方案,并参考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以及学习网站上的技术指导操作完成第一项工作任务,即计算前3位同学的语、数、英三科总分。以下是学生的探究。

学生甲:在H2单元格中输入“=68+27+66”,完成张星星同学的语、数、英三科总分的计算,同法计算其他两位同学的语、数、英总分。

学生乙:将E列“信息”成绩数据移到J列,选定(D2:G2)单元格,此时(E2:E4)单元格中无数据,状态栏呈现“求和=161”,将161输入单元格H2,完成张星星同学的语、数、英三科总分的计算,同法计算其他两位同学的语、数、英总分,计算结束后再将J列“信息”成绩数据移回E列。

学生丙:在H2单元格中输入“=D2+F2+G2”,完成张星星同学的语、数、英三科总分的计算,同法计算其他两位同学的语、数、英总分。

……

学生的各种方法,着实令人欣慰。他们运用已有知识和自主学习到的Excel计算功能探索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学生乙的方法,虽然繁琐,但体现了学生稚嫩的探究能力,学生这样的“探究”,是他们自己经历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过程,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实践。然而,这些实践活动还没有涉及Excel公式的本质,还不能让学生体会到Excel公式的应用价值。

于是,教师继续设置第二个探究点,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张星星同学的语文成绩输入错误,现在要将D2单元格的数据改为:70,要怎么办?”新的问题使学生的反应更加热烈。连平时不爱动脑发言的学生都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上气氛很活跃,师生共同实践,分析出各种计算总分的方法在数据更新时其结果的相应变化情况,归纳出不同方法的特点、优劣,总结出Excel公式的应用价值。教学效果朝着希望的方向发展,效果很好。

我们可能会认为直接告诉学生Excel公式,并让他们模仿操作“=D2+F2+G2”,课堂教学时效明显。但从学生探究出的甲、乙、丙……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可以看出案例2的教学效益不仅仅在于知识技能的掌握,还在于学生学会了在技术应用情景下的问题思考,理解了技术应用背后的原理,其目标不再是培养信息活动中“别人方案”的执行者,而是培养信息活动中思考问题、形成解决方案、执行方案的能力。

皮亚杰的建构学习理论认为智慧是对环境的适应,智慧的适应是一种能动的适应。因此,学生的学习是参与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以获得更多的更真实的实践经验知识,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领悟的能力。以此为理论依据,分析案例2,可以看出本案例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为避免形成“余留”知识,摒弃传统学科教学的“灌输”式,让学生在开放的状态下探索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案,而非教师给出的、规定的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使学生的“心”随“问题”有所动,“情”随“解决方法”有所感。教学实施时不过于强调预设,把课堂生成的、学生“探究”出的各种解题方案作为进一步学习的素材,让学生发现“数据更改”对不同解题方案的影响,逐渐构建起对技术本质的认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课堂自然焕发生机和活力。

教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思考空间,要求学生在技术应用时经过思考有所探索、发现,这样的教学设计许多教师也常用。例如,算法教学中,教师提供问题让学生寻求解法以及解法的优化;作品创作教学中,教师提供案例让学生反思获得技术思想与方法等等。常规技术操作教学中设置思考空间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归纳猜想、尝试求解、发散开放、推广发现、合作讨论;也可以是教师有目的地提问,采用启发式和学生对话。

2.探索技术应用,让学习产生活力

让我们再看一个案例。案例3是高中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常规教学通常是按照教材,把教材中的概念直接加以叙述,列举相应的范例,让学生模仿编写程序片段,就完成了教学,学生没有应用知识与创作小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案例3中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整合教材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开展项目研究解决现实问题。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教学内容。

教学采用连排两节课的形式,首先展示示范项目程序,让学生了解示范程序的功能以及如何设计,接着学生确立自己的项目,独立或小组合作创作完成作品。学生在确立自己的项目时多以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为主,学生制作出许多极富创意且有意义的程序。例如,在“个人电子相册”制作研究中,创作出如“足球之美”、“柯南世界”、“小破孩漫画”等学生自己喜爱的好作品;在“简单的屏保程序”的研究中,创作出“中国足球”、“兔斯基告诉你真理”的动画、“星际迷航”等好动画作品。在“利用VB进行函数图像的绘制”研究中,有个学生居然做出模拟随机实验用于计算圆周率PI的小程序。每节课学生都热衷于设计、研究、创作,不断优化完善。在一个个作品诞生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学会了“VB可视化编程基础、顺序结构程序、分支结构程序和循环结构程序”等课程内容,实现能设计算法编程解决简单问题的教学目标。

比较分析案例1和案例3。案例1的学生只能在教师给出的明确内容框架下完成三个搜索任务,这些搜索内容可能部分学生感兴趣,部分学生不感兴趣,甚至讨厌,而学生具有个性的、急需解决的搜索技术问题不能在课堂上得到解惑,学生自然难以投入学习热情。课堂处于教师为中心的“封闭”中,封闭的课堂学生成为“机械人”,没有了活力。然而,案例3教师给出的内容框架是一个个“类”,学生是在教师示范某“类”项目的引导下,自主创作,自主探索技术应用的真谛,学习具有个性化。课堂在“开放”的氛围中,可能有些学生由于学业基础问题作品不理想,但他们都在探索技术应用的过程中,知道为什么用这项技术、如何应用。案例3呈现出的学生作品也有力地说明了,探索技术应用的“开放”课堂,学生将焕发出勃勃生机。

感悟——生本课活力教学

由上述案例可见,信息技术常规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创新设计并不神秘。其一,教师不用担心课堂上技术操作是否顺畅,而给出或规定问题解决的步骤与方法,抑制学生的思维,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应用技术解决问题的“工作”中经历发现问题、思维受挫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在信息活动或技术应用中活跃起来。其二,教师在处理教材和设计教学活动时,多给学生探索技术应用的开放空间,依据学生基础,设计各类来源于现实世界的工作项目,让学生自主探索技术应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课堂因创作而具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