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我国近年来频繁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一般而言此项工具由于影响较大而被西方国家慎用,因此我国此项工具的有效性存在很大争议。以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为评价依据,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对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

【关键词】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法定存款准备金 有效性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概述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Reserve Requirements Policy)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三大政策工具之一,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规定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最强有力的政策。根据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Ms=K×B,货币供应量(Ms)的改变取决于货币乘数(K)与基础货币(B)的调整。而调整存款准备率不但影响基础货币,而且影响货币乘数。由于活期存款在银行资产中占据较大的比重,以及货币乘数的作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微小变动,都会对货币供给量产生巨大的影响,进而对一国经济产生较大的冲击。因此,中央银行对它的运用一般比较谨慎。然而在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水平明显处于高位,最近几年央行更是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有效性存在质疑。本文通过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对近年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并指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

二、从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分析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包括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在评价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的时候,可以从这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两方面来入手进行分析。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1.从中间目标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进行有效性分析。目前各国中央银行经常采用的中间目标有:长期利率、货币供应量、贷款量。本文采用现代货币数量论,使用货币供应量为指标进行分析。货币供应量可分为M0、M1、M2三个层次。由于M2是广义货币,涵盖的范围更加广泛,因此选取M2作为货币供应量的测定指标。

自2011年以来,我国多次调节了存款准备金率(见表1),我们选取最近的5次作为样本进行分析。中央银行实施这一政策的目标是在短期内控制货币供应量,因此,主要考察准备金率的调节在短期内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选用2011年5月到2012年5月的M2指标来进行分析(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到,2011年6月M2增长率高达2.28%,央行立即在2011年6月20日上调存款准备金0.50%。紧接着7月的M2增长率骤减到-1.01%,可以看出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具有较高的效率和较大的影响力。然而2012年1月、2月增长率较低,央行在2012年2月24日下调存款准备金0.50%,紧接着3月的M2增长率骤增到3.28%,4月份的增长率却为-0.67%,于是2012年5月18日央行再次下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见,央行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效果并不理想。

2.从最终目标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进行有效性分析。货币政策目标,又称最终目标。包括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货币政策应以稳定币值为首要目标,同时,必须兼顾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一是稳定币值。央行在2010年末至2011年末内进行了频繁上调准备金率的操作,在2011年年末到2012年5月进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的操作(见表1)。上调存款准备金会迫使商业银行减少放贷和投资,使货币供应量缩小,社会投资和支出都相应缩减,从而达到紧缩效果,使物价降低。根据同样的道理,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会使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总量得以扩张。

由统计数据可知,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CPI(见图1)大体一致,在2009年初以前一直处于100以上的水平。物价指数在2009年有明显回落,但从2009年末起重拾上升趋势,CPI新的峰值出现在2011年3月。从2011年12月起,物价指数开始回落。

对比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和CPI走势可以发现,2010年末至2011年末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时候物价指数总体处于上升趋势, CPI始终处于100以上水平。2011年末到2012年5月存款准备金率下降的时候物价指数也随之下降。可见,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并没有稳定物价。

二是经济增长。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从图2可以看出,2006~2008年,GDP增长率呈现上涨趋势,2008年后增长率开始下降,2009年降到最低点,此后开始回升。2010年增长到最高点12.1%,从2010年至今处于平稳降低趋势。2010、2011年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目标为抑制经济过热,连续上调12次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2011、2012年下调法定准备金的目标为促进经济增长,GDP仍处于降低趋势。总的来看,不能认为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很好地达到了使国民经济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增长的目的。

综上所述,从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来看,我国央行近年调整法定准备金率的政策是低效的。

三、低效原因分析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

根据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一般模式,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作用机制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量货币供应量利率、金融资产价格投资、消费国民生产总值。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因此当中央银行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调整货币供应量时,导致利率不会随市场供给状况而变动,或者其变动幅度较小,从而降低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自身缺陷

我国虽然规定商业银行及其他吸收存款货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都必须向中国人民银行缴纳存款准备金。但是,难免会存在大量金融监管体系以外的金融市场;同时,与很多西方国家实行的零准备金率相比,我国目前的法定准备金率明显过高,金融机构为了降低成本、增加盈利,必然会通过各种即溶创新来规避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约束。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力会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任碧云,姚莉.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203~214.

[2]段亦轩.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分析[J].科技创业,2013,2:86~88.

[3]石锦媛.存款准备金制度在我国的有效性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2:39~42.

[4]石千凡.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分析[J].学术探讨,2011,5:291~292.

作者简介:廉晓宇(1992-),女,山东省济南市人,本科学历,研究方向: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