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经济学角度简析高等教育不宜“产业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经济学角度简析高等教育不宜“产业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教育对于一国或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经济的增长离不开劳动力这一变量的增加,而劳动力的增加离不开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主要是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而这点就离不开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的公共产品性质不同,高等教育因其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在近10年中一直面临是否产业化的疑问。针对这一争论,文章通过经济学中有关外部性的分析方法,说明发展高等教育应以政府为投资主体,并鼓励私人办学以增加高等教育的供给。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产业化;私人办学;外部性

一、问题的提出

1998年,中国经济刚走出亚洲金融危机,急待拉动内需。从亚洲开发银行菲律宾总部回大陆探亲的亚行北京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于是亚行的项目小组提出:扩大大学教育是一个可以启动的消费点。如果高校每年扩招30万学生,按1年1个学生消费1万计算,30万学生实际消费将近30亿。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在学校中的消费,缓解就业问题,从远期而言可以培养人才,增强人才国际竞争力。这一说法后被称为“教育产业化”。

“教育产业化”一直备受争议,支持者认为产业化可以加快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拉动内需、减轻政府在教育补贴上的负担,而反对者认为教育产业化正是造成近几年来高校高收费、乱收费的罪魁祸首。在经历了几年类似于产业化的发展后,这两年我国教育部已明确提出不搞产业化。关于“高等教育不可产业化”这一点,已经有不少学者从社会责任、人文关怀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但本文将主要从经济学中外部性的角度出发。通过经济分析来说明高等教育不适合产业化的原因。

二、研究的对象

教育的种类有很多,包括正规学校教育,各种在职培训、技能培训以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此次研究的对象:高等教育,是指正规高等院校教育中的教育教学活动。

至于教育产业化的概念界定方面。由于争论的观点来源于汤敏的观点,因此国内目前讨论的“教育产业化”是指教育市场化,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即高等教育是商品,其需求和供给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以下的讨论均以正规高等院校的教育服务是否应市场化为对象展开。

三、高等教育的性质分析

经济学按产品或服务的消费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将社会产品和服务分为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混合产品)。私人产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消费该产品的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对等,因此私人产品应由私人提供。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消费该产品时,由于收益外溢到他人或社会,导致私人收益小于私人成本,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少有私人愿意提供公共产品,所以公共产品通常由政府提供。准公共产品通常是指不完全具备竞争性和排他性,但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或服务。

高等教育的竞争性并不完全:当需求量小于或等于其最大可容纳量时,每增加一单位的消费并不会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即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但一旦需求量超过其最大可容纳量,则每增加一单位的消费就会影响到他人消费的数量和质量,产生“拥挤成本”。所以高等教育的竞争性只有在实际消费人数超过最大可消费人数时才会产生。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学校规模、教师数量没有提高的情况下,盲目扩招容易造成教学质量下滑的原因。高等教育还具有一定排他性,如我国通过招生指标、考试等将部分学生排除在高等教育服务之外,由于这种排除在技术上没有障碍,因此高等教育的排他成本较小。但过度排除将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因为高等教育除了能让消费者即受教育者获得经济上的收益,如职位晋升、预期收入增加等,还能使他人及全社会从中受益,如国家的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国民素质的提高等等。因此高等教育具有正外部性。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征。

四、关于高等教育的外部性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供给曲线为S,需求曲线为D,需求量为Q,价格为P,此时的市场均衡点为E。由于高等教育具有正外部性,社会对其的需求大大高于在价格P的条件下市场对于其的需求,即社会需求的曲线为D1。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为了使市场均衡量尽可能地接近于社会希望的量,即形成新的均衡点E1,使市场量Q上升至社会需求量Q1,政府需要通过补贴来弥补P与P1 之间的差额,以鼓励人们对于教育的消费。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国家设立公立大学和政府奖学金的原因。

以华师大为例,针对本科学生有国家奖学金、上海市教育基金会奖学金、专业奖学金以及刘翔、江南春等以个人、企业名称命名的奖学金等等,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面向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的。那为什么通过奖学金就可以鼓励人们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消费呢?

在图2中,我们假设在上海每个学生每年共有10000元人民币(本科生1年学费平均5000元,住宿平均1500元,另加学杂费与各种生活消费)用在高等教育和其他物品上,在教育上每支出1元就减少在其他物品上支出1元。在获得奖学金之前,学生在i点(教育支出=5000元)上的效用最大,这正是上海地区普遍高校选择的学费标准。假设每位学生能获得2000元的奖学金。那么在获得奖学金之后,学生的预算线从BC右移至BDF。点D位于新的预算区域,因为学生可以用2000元的奖学金得到2000元的教育。同时将自己的10000用在其他物品上。由于预算线的移动,效用最大点从i点移到f点。1/4(500元)的奖学金用在教育上,其余3/4用在了其他物品上。从学生的立场上看,奖学金相当于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从而增加了他们的正当消费需求,包括教育和其他物品,因而奖学金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政府补贴将促进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消费。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必须有政府财政的支持。

五、高等教育的本质

巴黎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指出:“应该把高等教育视为一项公共服务。尽管高等教育的资金来源需要多元化,需要吸纳公共和私人资金,对高等教育和研究公共的财政支持仍然是保证其教育成就与社会使命平衡的关键。”

从高等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与作用来说,高等教育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在居民收入分配不平衡的条件下,实行高等教育市场化,会提高高等教育服务的价格,增加公民投入高等教育的成本,投入的增加意味着回报率的下降,这样一来将造成入学率的降低,辍学率的上升,从而拉大贫富差距,加剧区域经济的不平衡,不利于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此外,实行教育市场化还会造成受用人市场欢迎的热门专业急速扩张,而有利于国家建设事业需要的冷门专业更为冷清。

六、区别“教育产业化”与“鼓励私人办学”

“教育产业化”是将高等教育作为商品,通过市场实现其供给与需求。而在我国及其他国家里“鼓励私人办学”是为了增加投资主体。具体来说,私人院校的建立弥补了现有教育资源的不足,增加了高等教育的供给,使高等教育需求量进一步接近社会希望的量。与此同时,它又不会造成公办院校学费的上涨,因为私立院校靠较高的学费来平衡其收支,公办院校则仍在政府的补贴下维持原有收费水平。而汤敏提出的“教育产业化”的主旨却不是增加私人投资者,其产业化主体是政府建立的公办学校,让用纳税人的钱建立起来的公立学校按市场供需提供教育产品。这与各国所鼓励的私人参与办学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出台《民办教育促进法》受到支持,而“教育产业化”却受到指责的原因。

七、结论

高等教育是具有显著正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若完全靠市场提供和调节,将导致有效供给的不足,进而导致消费的减少,社会净福利的损失。正是由于这种市场缺陷,发展高等教育需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并通过鼓励私人办学增加供给,使高等教育的消费量接近于社会的需求量。

参考文献:

1、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基础[M].三联书店,2003.

2、厉以宁.关于教育产品的性质和对教育的经营[J].教育发展研究,1999(10).

3、钞秋玲,李秀岭.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关系理论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2007(6).

4、梁伟真.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及对策研究[J].经济经纬,2004(6).

5、谢希德.辨析“教育产业化”[N].南方周末,2004-10-07.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