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丁兆林 幸福在哪里 我来告诉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丁兆林 幸福在哪里 我来告诉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为活跃在电视荧屏上的知名新闻评论员,丁兆林拥有清华大学教授、哈佛大学硕士、“总裁导师”等熠熠生辉的光环,其实,他更乐于聊的话题是:“幸福在哪里?”

“总裁导师”专门为人觅幸福

丁兆林曾经著文透露哈佛管理学的第一个秘密:把教授当教练。你看,运动员们都有教练,后者负责制定训练计划,关键时刻给弟子出谋划策,拿出战胜对手的方案。刘翔的教练孙海平肯定没有刘翔跑得快,那刘翔为什么跟一个比他跑得慢的人学呢?“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不是一个大脑能够对付得了的,必须找来另一个甚至另一些大脑,有些事情自己做不了就要请别人来帮忙。”丁兆林举例说,比如清洁工可以帮我们打扫卫生,造型师帮我们做头发,裁缝帮我们做衣服,“但什么人能帮我们做锻炼大脑思维这样最重要的事?”作为清华大学“总裁班”的教授,丁兆林就是在做那些社会精英们的思维教练或者说管理教练。

也许你会觉得好奇,作为一个“总裁导师”,丁兆林又是如何跟“幸福”这个概念打上交道的呢?

丁兆林曾在不同场合讲过关于王鱼的故事。“太平洋里有一种鱼,叫王鱼。王鱼分两种,一种有鳞,一种没有鳞,有意思的是,有鳞和没有鳞竟然全是王鱼自己的选择。一些王鱼从小到大都没有鳞,一生都过得较为平静,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比较融洽自然;而另一些王鱼,会主动吸引一些较小的动物粘附在自己的身上,慢慢将其吸收为身上的一种鳞片。全身覆满了特殊鳞片的王鱼,比没有鳞片的王鱼个头最少大出4倍,看起来非常强大、雄壮。可是,当王鱼的生命进入后半生,身体机能慢慢退化,附属鳞片就会慢慢脱离身体,让它重新变回曾经有过的光秃秃和弱小的模样。据说,越是身上附属物众多的王鱼,失去一切后越是痛苦不已,会变得异常烦躁、绝望、充满攻击性,甚至自残,一遍又一遍往岩石上猛撞,最后死的时候全身红肿,眼眶爆裂,到处腐烂,惨不忍睹。”

丁兆林在清华大学教“总裁班”的时候,发现企业家学员们即使资产已经上百万千万,事业有成,但内心依然不幸福。“他们大部分很苦闷,有抛弃现有的一切归隐的,还有自杀的。”丁兆林由此联想到王鱼,有的人常常不满足于做没有鳞片的简单的自己,便靠一些外界的附属物来过活:高位、名誉、财富……当这一切追求到手之后,确实会让人变成比正常状态更加高大和伟岸的模样。“但问题是,它们真的是你所想要的吗?有一天,当你失去这些外在依凭的时候,你还会是从前的你吗?”

丁兆林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自杀案例震惊着,他开始思考如何为他们寻找内心的支撑。幸福究竟在哪里?丁兆林想到了自己在哈佛大学就读硕士时就有所耳闻的《哈佛幸福课》。他将“哈佛幸福思维”与国内现状、禅宗等东方哲学思想有机结合,就有了“幸福工作坊”,一门致力于帮助社会精英人士寻找幸福的特殊课程。

要幸福 首先问自己想要什么

就丁兆林自己而言,成长过程可以称得上一帆风顺。他出生和成长在四川德阳,从小就一直是优等生,并以当地文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进了北京的重点大学。大学毕业后,丁兆林顺利留京,进了新华社工作,作为新华社派驻海外的驻站记者走了很多地方,后来去美国做访问学者,又进哈佛大学读硕士研究生。求学经历如此顺遂的丁兆林,回国之后开始教“总裁班”、“高端班”,频频被各大电视台请去做特约评论员,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的新闻评论节目中常能见到他侃侃而谈,以即席分析、现场互动和博弈思辨为长。

当丁兆林开始为学员们寻找幸福的时候,他常常问大家这样一个问题:“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可以闭上眼睛,看看最先浮现在你脑海里的一个词语是什么。”于是记者抛出同样的问题:“那么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呢?你觉得自己幸福吗?”

沉思之后,丁兆林讲述了自己顺风顺水的成长之路,他说原来只是觉得自己运气好,得到的恰恰是普遍社会意识里大家所追求的“成功”,但所谓的“功成名就”就跟财富一样,是社会强加于个体的概念,并不是人人要的都是成功和财富。丁兆林说:“后来我发现自己从来都是走的别人要求我走的路,从没有真正思考过这些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有了这种自觉的意识之后,再来梳理人生,发现我的幸福感并不是来源于得到了很多,而是来自我拥有的一切。我为我现在所拥有的而感到幸福。”

有一年,丁兆林家的电视机莫名其妙“砰”一声爆炸了,起初恼羞成怒想找厂家索赔的丁兆林,发现家庭成员在没有电视看的那段时间里情感交流竟更多了。他于是灵机—动,号召妻子和女儿一起分享“幸福一刻钟”。一家三口把灯光调得恰到好处,摆放好气味芬芳的水果和干果,相约在这—刻钟内平等交谈。每个人的一切苦恼和问题都可以倾诉,或者是读上一篇杂志上的美文……“唯一要求是杜绝说伤人的话,一定要对彼此说正面和赞美的话语,传递彼此之间的爱。”就这样,“幸福一刻钟”渐渐成了丁兆林家的日常仪式。

在自己家里成效卓著的“幸福一刻钟”模式也被丁兆林推广到了“幸福工作坊”中,之所以不叫“幸福课”而叫“幸福工作坊”,也是因为丁兆林相信:“快乐是一种选择,而幸福是一种能力,它不是简简单单一堂课可以教会你的。老师也无法告诉你幸福的窍门,但是就好像在陶艺工作坊里,每一个人都参与感知、体验和分享,每个人都动手,在你参与其中后,爱和正能量就会得以传递。”

问他

幸福是一种能力

Q=《成都女报》 A=丁兆林

Q:幸福课程为什么不干脆照搬《哈佛幸福课》呢?

A:幸福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要跟国内现状结合,肯定需要加入我们东方特有的哲学思想和文化。

Q:更多的财富是否意味着更多的幸福感?

A: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如果一个社会有较高比例的成员生活在贫穷困顿之中,那么这个社会就不可能真正地繁荣幸福。”但在某个极限点,高收入对一个人的幸福根本不起作用。

Q:幸福工作坊的操作模式是怎样的?

A:幸福工作坊其实是类似于国外的心理互助小组。在精神上进行互助,因为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需要有这么一小块专门的时间,让大家聚在一起,潜入内心,勇于面对自己内心的缺失,问问自己内心真正要的是什么。虽然老师无法告诉你幸福的窍门,但只要你参与感知、体验和分享的过程,就一定能找到正面的幸福感。

Q:“幸福是一种能力”,具体是什么样的能力?

A:感受幸福的能力。有能力体会幸福的人,哪怕是喝一杯茶,也能从喝茶的过程中获得心灵享受。另外也包括面对压力时的排压能力,等等。

Q:以你的经验而言,一般来说人们内心真正渴求的是什么呢?

A:就是你内心的缺失,一般规律是,需求即匮乏,你缺什么就想要什么。

Q:家里的“幸福一刻钟”有什么明显效果?

A:除了有更多的交流,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我9岁的女儿现在都能反过来照顾我的饮食了呢。女儿还把这种家庭交流活动推广到了她的同学中,说明她对此是相当认可。

Q:无论“幸福工作坊”还是“幸福一刻钟”都很讲究仪式。

A:对幸福的探索一定要有仪式感,因为氛围很重要,它可以帮助你进入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