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护士职业倦怠的分析与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护士职业倦怠的分析与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护士长期处于高度运转的工作之中,久而久之,工作激情耗损。继而厌恶工作,甚至出现职业倦怠。护理事业前景不乐观,此职业对优秀护士不具吸引力,护士荒已成为事实,患者怎能享受到优质护理服务。离职意愿普遍,医疗事故发生力增高。据骆宏等研究,护士职业最易感染职业倦怠[1]。孙雅博等研究表明,护龄在6~10年的护士高度倦怠[1]。国外学者将护士职业倦怠描述为"护士职业性癌症"。严重影响了工作热情与效率,对工作淡漠,对患者漠不关心,护理质量严重下降、滑坡,引起患者、医生、社会等的不满,严重影响到整个护理队伍的建设。

正确认识和干预,是可以预防与缓解职业倦怠的。是一个重要而有意义的课题。

1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是一个动态过程,起始于职业压力,指个体因不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处理工作中的挫折或过度消耗精力形成的极度身心疲惫、心理衰竭、情感封闭的生理、心理的亚健康状态,其典型症状是情绪枯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降低。

2分析

2.1严重缺编 国家卫生部规定的患者与护士的比例是1:0.4。我院从2003~2013年的护患比从1:0.17上升至1:0.25,虽然有所提高,但是仍然严重缺编。多数领导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护士岗位不愿增加。多年来这种现状始终未能明显改善。

2.2工作超负荷 护理工作的超负荷运转,使护士长期处于疲惫不堪状态。我院对600名临床护士进行了问卷调查,67%的护士感到超级繁忙,12%的护士感到临近崩溃,21%的护士身心疲惫,要求离岗。骆宏等调查的425 名护士中,55.1%的护士感到工作量大,48.7% 的护士感到工作紧张[3]。我院的情况与骆宏的调查结果一致。

2.3专业知识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 护士忙于倒班、应付检查、应付工作、应付学习。继续教育学习时,出现了签完到就走,或者是上面讲课,下面交谈,上课时成了护士们精神放松的时候,甚至是久别重逢的谈话场面。继续教育有科室培训、护理部培训、感染科培训、医院其他科室培训、市医学会培训等等。培训名目繁多,把护士培训的晕天黑地。为了完成医院、科室的培训,多数护士忙于应付,培训效果欠佳。

2.4专业地位 医尊护卑,巨大的社会地位差距及经济收入的悬殊造成了护士工作积极性降低,甚至是各种待遇的悬殊是护士心理上有很大的落差。

2.5劳动价值 物价部门未按劳动成本定价,标准较低,甚至是无收费项目。劳动价值得不到体现。例如,目前正在开展的优质护理服务,包括晨晚间护理、洗头洗脚,均无收费项目。专业的护理价值得不到体现。社会上的足浴中心,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高等的专业训练,每洗一次脚却能收获近百元的收入;而在医院,接受过高等专业训练的护士,却没有任何的收费项目与标准。

2.6晋升与发展 晋升与深造机会凤毛翎角。例如我院在晋升过程中医生的比率是10:1,而护士的比率则是1000:1。在专业破格晋级的条款规定中,相同条件下,唯有护理专业不可破格提拔,护士的积极能动性明显降低。付出与回报严重不成正比。

2.7应对压力源 来自工作、生活上的压力未及时有效缓解、释放,造成了负性情绪堆积,出现了抑郁、焦虑等严重的心理问题。

2.8特殊群体 近年来,我院年轻护士来自农村的较多。来自农村的护士,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2个维度的得分高于城市,且P

2.9组织体系 个别护士长霸权管理,造成护士陆续离职。如,我院某科护士长曾经对护士说过"我说什么就是什么,没有事实可言。"排班的时候,让一名护士连续上3个大夜班,排班无序。甚至是护士刚下夜班就命令其来参加培训,培训结束后接着上小夜班。临时命令新上岗人员随时加夜班,若不服从,立即上交。使护士敢怒不敢言。最终导致护士纷纷离职,转岗,科室留不住工作人员。医疗事故频发。于2011年~2013年,对128名护士进行温情式管理,护士职业倦怠降低,离职数减少。从组织的角度开展对护理工作倦怠的研究,是近年来策略研究的发展趋势[5]。

2.10职责 角色冲突模糊:过多过高的角色要求常常使护士力不从心,身心疲惫。凡是无人去做的工作,全部都由护士来承担。这种现象在各级医院都有深刻体会。以护龄和职称为标准,将护龄在15年以上、职称为副主任护师及以上的护士称为专家型护士;护龄为0~4年,职称为护士及未定级的护士,称为新手型护士;处于两者之间的为熟手型护士。护士绝大部分为女性,工作时护理患者、下班回家照顾小孩,整天忙于照顾别人,再加上夜班,使熟手型护士更容易面临较大的工作-家庭冲突。熟手型护士比新手型护士对护士的社会地位低,医院、社会不重视护士成长的体验也更深刻[6]。护理专业人员出现倦怠倾向和出现倦怠的概率高于其他医务工作者.这一结论与李超平等人[7]的研究一致。

2.11护龄长短 我院于2013年对1980年~2010年的800名护士进行研究分析,发现6~15年的护士最易出现职业倦怠。宋思源等的研究,工龄在6~15年的人员最易出现职业倦怠(P

3应对方式

3.1增加护士人数,提高护患比。按照国家卫生部的规定,患者与护士的比例达到1:0.4。护士人数增加,工作量减少,这样就可以科学有效的护理患者。护士的工作量减少了,焦虑情绪减轻,护士的职业倦怠可以降低。

3.2专业知识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继续教育有机结合,学习模式与时间上的安排,应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让工作人员从工作中寻找不足,带着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远比把答案直接放在眼前效果好的多,记忆更为深刻,对临床护理更有指导意义。

3.3逐渐提升专业地位与劳动价值。近年来,我院的领导越来越重视护士的职业规划与人才队伍的培养。部分高、中层领导,来源于护理岗位,这对护士地位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护理科研的成功,也逐渐影响改变着其他工作人员对护士的陈旧观点。护理专业的高、尖科技,带给患者的益处,逐渐影响着患者对护士的看法。护士的劳动价值越来越被社会认可。物价科也在做着积极的努力,与物价部门进行协商。护理工作应该拥有它应有的实际价值。

3.4增加晋升与发展机会。领导应重视护士的职业规划,增加晋升与发展机会。政府与医院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不应歧视护理专业。每个专业的晋升机会应该均等,不应出现巨大悬殊。这样,才能稳定护理队伍,减轻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3.5有效应对压力源。可以采用暗示诱导法、合理情绪疗法、降低期望值等等方法,缓解各种压力。对来自工作、生活上的压力,采取科学的 方式,及时有效缓解、释放压力,减少负性情绪堆积,减轻与缓解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3.6人性化管理,关怀特殊群体。对单身、离异、来自农村的护士,给予更多的关怀,让她们感受到正能量带来的温暖与力量。拥有较好的心态,面对患者、面对工作,这样温暖的大环境,是可以明显降低护士的职业倦怠。家庭有实际困难的,给予特殊照顾。家里有高龄老人与哺乳期孩子的,减少不必要的培训及开会,尽量不在休息时间打扰她们。家属生病住院期间,给予照顾家人的时间。只有工作、家庭平衡,才能更好的工作[10]。

3.7加强组织体系建设。特别是对护士长的培养与教育,对护理队伍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名优秀的护士长,可以化解许多矛盾,可以培养许多积极向上的护士。崇高的职业情操,可以化解与明显减轻职业倦怠。工龄在6~15年的护士,可以重点培养,委以重任。肩负的责任多了,职业倦怠就少了。

3.8明确职责,避免角色冲突。医院各部门之间、科室同事之间,明确职责,相互配合,避免角色冲突。对新手型护士,工作中给予更多的指导与关心;对熟手型护士,兼顾好工作-家庭的关系;对专家型护士,给予更多的尊重与认可,减少体力工作,在工作中指导好新手型与熟手型护士。各层护士之间有效互补,弥补不足。

3.9运用"鲶鱼效应"管理理念。"鲶鱼效应"是工商管理硕士教程上的一个经典故事[11]。挪威渔民在远海捕捞沙丁鱼,为保证沙丁鱼活着抵港卖出好价钱,渔民们在渔舱里放入几条鲶鱼。鲶鱼生性好动,使原本懒洋洋的沙丁鱼感到危机,也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水中便含有更多的氧气,沙丁鱼一条条活蹦乱跳地抵达渔港。"鲶鱼效应"管理可以提高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鲶鱼"护士榜样力量感召下,也调动了更多护士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服务意识。实施"鲶鱼效应"管理后EE和DP维度均由实施前的中度倦怠降为低度倦怠[12]。

3.10增加沟通技巧。良好的沟通技巧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支持、帮助,还能使工作氛围协调一致。更能使患者产生信任依赖。使自己的情绪稳定,增加自信,从工作的快乐中体验到成就感,降低耗竭水平[13]。

4讨论

职业倦怠严重影响护士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也影响了护士的身心健康,更对患者不理。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关注护士的身心健康至为重要。解决护士的职业倦怠,首先应增加护士编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工作质量标准,管理要起到促进生产力的作用,公平护士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增强社会支持系统,注重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人格锻炼[14]。适时给予、寻求心理辅导与支持。学会科学的心理疏导方法,有效应对压力源。增加护士晋升与发展的机会,转变专业知识的学习态度,变被动为主动,逐渐提升专业地位与劳动价值。加强组织体系建设,领导要人性化管理,特别关怀特殊群体。一定要明确职责,避免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影响护士的职业倦怠。运用"鲶鱼效应"管理理念,提高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护士的沟通技巧,从工作的快乐中体验到成就感。这样,护士的职业倦怠就会减轻,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也就提高,护士的离职率下降,患者的满意度提高。

参考文献:

[1]骆宏,叶志弘,冯莺.护士职业倦怠与工作领域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2-14.

[2]孙雅博,王金玲,张建梅,等.不同护龄护士心理健康状态及工作倦怠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管理杂志,2010,10(9):70-73.

[3]骆宏,叶志宏,冯莺.护士职业倦怠与工作领域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52(1):16-18.

[4]陈晶晶,宋锦平,杨静.规范化培训护士职业倦怠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0):68-70.

[5]郭思,钟建安.职业倦怠的十预研究评述[J].心理科学,2004,27(41):931-933. [6]吴兰花,何金彩,戴王磊.新手型、熟手型、专家型护士职业承诺和职业倦怠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9):621-624.

[7]李超平,时 堪,罗正学.医护人员工作倦怠的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3):170-172.

[8]宋思源,赵晓川.医务人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4):5-7.

[9]高彩云.护士职业倦怠对护理工作的影响[J].临床医药实践,2008,17(4):294-295.

[10]刘丽华.护士工作家庭冲突、控制感与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8(4):90-93.

[11]彭宗明.关于高等院校"鲶鱼效应"人才管理模式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1(6):176 177.

[12]王莉."鲶鱼效应"管理对降低护士职业倦怠的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2012,2(26):353-354.

[13]陈素坤,王秋霞.护士职业压力与心理适应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9):659-662.

[14]康齐力,周郁秋,胡静超.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08,22(6C):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