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素数和合数”教材设计的理解和处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素数和合数”教材设计的理解和处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材是学生获得技能发展智慧的重要载体,对教材进行适度、有效的开发和处理,让学生的各种基础能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善于使用教材这副“弹离跳板”的集中体现。

一、调整教材内容的结构层次

教材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把自身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发展性统一起来,对现行教材中不利于学生认知规律的编排提出异议,并重新构建教材内容的结构层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例如:“素数合数”(苏教版四下)一课,教材中因数、合数概念的揭示与“1”的属性研究和课后的“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题中的内容互相关联,彼此相通,教学时完全可以把三者融为一体、同步展开。首先,我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5个连续自然数,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1―20,然后小组合作找出这20个自然数的因数,并根据每个自然数因数的个数特点进行分类,学生经过观察、分析、归纳和整理,得出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特点,可分为三种情况:(1)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2)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3)仅有1一个因数。学生在明确和理解因数、合数的概念后,也就自然而然地推断出三种情况中的“1”既不是因数又不是合数。这就省略了把“1”单独从自然数分离出来进行个体分析、讨论这样一个多余步骤,增加了教学内容的严谨性。同时,这样在教学中也减轻了学生练习的负担。最为重要的是经过这样的整合优化,更有利于学生对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特点进行分类所得到的结论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的认知体系。

二、给予教材内容的生活底蕴

新课标也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逐步发展。因此,要想将以符号为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落实到教学中,教师就要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准确、及时地找到生活和知识的契合点,在生活中寻“法”,使数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欲望。例如:在“想想做做”第3题中,教材要求学生从所给的十二数字中找出哪些是素数?哪些是合数?以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果我们直接进行枯燥的数字训练,学生必然越练越累。在思考和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我将这些数字有机地融合到与学生生活密切的现实情境中,选择学生的父母朋友或自己的生日时间作为巩固新知的“纽带”。要求学生把心目中的家人友人或个人的生日“菜单”按顺序排列出来,然后小组合作探索,让他帮助自己找出这些数字中,哪些是素数?哪些是合数?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出来,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使数学教学成为活动的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而只有“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也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是主动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才可以通过自身的思考探究,了解知识的获得过程,经历知识价值生成过程,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模型。例如,“想想做做”第2题要求学生从2至50的数中先划掉2的倍数,再依次划掉3、5、7的倍数(但2、3、5、7本身不划掉)。如果我们仅仅关注知识的教学,把视角唯一锁定在问题的解决上,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单纯机械地让学生练习,学生学起来必然没有滋味,掌握得也不彻底。数学课堂是感受思维快乐的天地,没有任何兴趣强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意愿,同时也会在无形中剥夺学生作为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的权利。在教学时,我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主动获取知识,完成了学习任务。(1)画一画。动手操作,找出50以内的所有素数。(2)想一想。小组交流,为什么经过这样画出的数都是素数?(3)说一说。展示探究成果,倾听和思考其他人的汇报意见,完善自己的认识。(4)背一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出20以内甚至更多的素数。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相互沟通、相互补充,达成了共识,而且在活动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建立起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教材与学生的距离,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总之,教师使用教材是一种极富主动性、创造性的工作,“教无定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发主动地、合理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走进生活,去感受数学的内涵,体会自身的价值,真正意义上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