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对比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对比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比较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认为我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并不低于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而是存在较大的波动性。通过分析产生这种较大波动性的成因,由此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8-0068-04

关于收入与消费的关系问题,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他把收入和消费的这种关系称为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他认为边际消费倾向(即可支配收入增加1元时人们消费的增加量)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依此理论。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因此,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应低于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但是,很多学者对我国城乡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进行研究后认为,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通过数据分析,笔者认为我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并不低于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而是存在较大的波动性。针对这种较大的波动性,笔者进行了成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我国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对比分析

我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是依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量与人均纯收入增量数据的比值而得。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是依据历年城镇居民的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量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量数据的比值而得。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一)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基本稳定

通过对表1中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相关数据的分析,可见,1990―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510.2元增加到13785.8元,增长9倍之多: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从1278.89元增加到9997.00元。增长近8倍。从增长的总幅度可以看到,消费的增量小于收入的增量。符合凯恩斯所说的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随之增加,但消费的增量小于收入的增量。但是,从计算出的历年的边际消费倾向看,并未呈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而是在0.5―1之间小幅波动。

(二)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大幅波动

与城镇居民相同,1990―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总量均有大幅增长。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686.3元增加到4140.4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从584.63元增加到3224.00元。但是,与城镇居民不同的是,近20年来,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并未保持相对稳定。而是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其范围甚至超出了凯恩斯所定义的边际消费倾向的界限。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是介于0和1之间的数值,然而,从表1中可以看到,我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在1998年和1999年均出现了负值,而在1991年、2000年和2005年又出现了大于1的情况。负值的出现无非两种原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下降或者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较之上年有所减少。从表1中可知,1998年和1999年我国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出现负值并非收入下降所致,是由于消费支出减少所引起的。而我国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在个别年份大于1,从计算方法上进行分析,主要是由于消费的增量大于收入的增量所导致的。这种现实与理论的不一致性,并非是对理论的否定。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这与我国农村近20年的改革发展之路密不可分。

(三)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对比分析

很多学者认为,我国城乡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出现倒挂现象,即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然而,对比表1中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可以发现,1991―1997年间,只有1992年、1995年、1997年、1998年、1999年和2002年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并不在于其偏低,而在于其波动性(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到,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曲线明显比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曲线波动幅度大,特别是存在几次较大幅度的波动。1991―1992年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大幅度下降,1996―2001年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2006年又出现一次较小波动,其余年份基本上保持稳定。

二、我国农村边际消费倾向波动性的主要成因

(一)农村居民缺少稳定的收入增长

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对比图中可以看到,尽管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值远远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值,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均存在不稳定性,且两者的波动情况基本一致。即波峰波谷的出现基本同步。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在1994年出现第一个波峰,1998年增幅下降到最低点,之后,因政府政策等一系列原因。收入增长一直呈递增状态。农村居民年收入增长状况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1991―1996年呈上升趋势。1997―2000年增长幅度出现下降,2001年至今基本保持上升状态。

我们知道。边际消费倾向等于消费支出的增加值比上收入的增长值。收入增长值作为计算边际消费倾向的一个关键因素,其数值大小、稳定与否必然影响到边际消费倾向。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在1991年和2000年出现了大于1的情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居民年收入增长值过小。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不稳定主要是由于农业的市场风险和气候因素引起的不确定性。首先,我国农业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业受气候影响较大,丰年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灾年农村居民收入减少。其次,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外出打工,其收入很不稳定,具有典型的暂时收入的特点。最后,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具有多种经营的特点。农村居民要种植多种农作物,以便在满足自身消费和市场需求之间保持一种协调,这影响了农业产出效率的提高,预期收入水平较低。以上因素引发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不稳定,进而导致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波动。

(二)农村居民缺乏稳定的社会保障支持

我国农户的社会保障程度低于城市居民,后者享有失业和退休的保障金,前者主要依靠储蓄。子女为老人提供赡养义务的经济前提是老人丧失劳动能力前的储蓄以及由此转化的各种财产,包括对子女教育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因此,农户在社会保障不完善的条件下选择较高的边际储蓄倾向,通过代际互换,实现老有所养。农村居民缺乏稳定的社会保障支持,其消费支出与城镇居民相比,必然在总量和稳定性上都存在差距,而这种差距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不稳定。

(三)农村居民难享公平的公共服务

城乡差别使农户难以分享到必要的公共服务。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高等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等。基本

上是由农户来承担(由农村集体承担的部分也多是由农户负担的)。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集体经济和非农产业越落后,各种公共服务的费用由农户承担的比例也越高。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城镇居民户在人均收入高于农户的条件下,却享受着广泛和相对廉价的公共服务。我国农村公共医疗覆盖范围有限,致使农民小病不去看,大病看不起。即使花钱看病,农村医疗条件差。也得不到必要的医疗服务。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质量低、费用高。不仅使农户增加了开支,影响了其他消费的稳定性,而且公共服务的质量低下、供给不足。这不能不对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产生许多负面影响。按照持久性收入的假说,人力资本状况对预期收入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构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并具有健康体魄的人,必然具有稳定的和较高的预期收入。不难理解,那些教育水平低、健康状况较差的农户形成较低的、不稳定的预期收入是很自然的。而这必然引起消费支出的不稳定,从而引起边际消费倾向的不稳定。

(四)农村居民缺失良好的消费环境

目前,我国仍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阶段,城乡市场相对分割。农村市场发育不完全,消费条件不充足。在大部分农村地区,消费环境相对城镇而言较差,交通、通讯、能源、商业、医疗和文化体育设施等十分落后,既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限制了农村地区对现代消费品的需求,并制约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实际上,有许多农村居民本来能够消费起工业品,但由于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短缺,而不能与之配套互补,使其不能转化为农村居民的有效需求。另外,工商企业对农村市场的调查研究不够,开拓农村市场的力度不大,农村适销对路的工业品不多,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的售后服务较差,也影响了农户购买力的实现。一旦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品供给能够与居民消费水平相匹配,居民便会购买自己所需要的消费品,消费支出随之会发生一次增加,当消费环境进一步优化时,居民消费会再次发生。显然,与城镇居民已经拥有较为完善的消费环境相比。农民的消费必然比城镇居民更具波动性。

三、稳定并适度提高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召开了经济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召开的。会议全面深刻地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明确提出我们要“保增长,促发展”,并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保增长的关键是要解决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当前,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国际需求大幅收缩。而我国人口众多,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国内市场广阔,需求潜力巨大。为此,我们必须把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利用这次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快形成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实现依靠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稳定并适度提高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

(一)稳步提高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增长不稳定是造成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因此,要稳定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首先要提高农民收入。1、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当前来看,我国多数农民仍以农业生产为主,其收入来源仍以出售粮食等农作物为主。增加这些农民收入的关键是提高粮食收购价格。2、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3、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大力发展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农民非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

(二)逐步缩小城乡社保水平差距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缩小城乡之间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就要从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坚持分阶段、逐步完善的原则,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优先解决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是国民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因此,必须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可以先从经济发达地区起步,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坚持家庭养老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逐步提高社会化养老程度。应该把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到城市社会保障范围。对于已经在城市中有稳定工作、稳定收入的进城农村居民,可以将其逐步纳入到城市社会保障范围。

(三)逐步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公平化

中央明确提出今后中央及地方政府每年增加的卫生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这是从增量角度增加农村卫生投入的重要举措。要实现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化,一是要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合理界定责任:二是要在城乡之间公平分配卫生资源:三是要完善中央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性支付。此外。减轻农民教育费用的负担,为农村学生提供教育贷款、助学金等也是稳定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重要举措。

(四)逐步完善农村消费环境

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农村电网、有线电视、自来水、道路等。要将城市供水、供电、电信、广播电视、道路建设等公共事务职能延伸到农村,兼顾社会公平,缩小城乡差距。此外,要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优化配置农村流通资源,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积极培育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符合现代流通要求的方式,大力发展连锁超市、仓储、专卖等新型流通形态;同时,加强产品宣传和信息反馈,搞好售后服务。让农民享受到物美价廉的实惠,有效保护和激发农民的消费热情。

参考文献:

[1]卢嘉瑞.消费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2]王立平、王宪民.从我国居民消费看我国消费不足的成因及趋势[J].经济论坛,2003,(04).

[3]许永兵.扩大内需关键是提高居民消费倾向[J].经济学家,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