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做实验 打造趣味物理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各地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在强调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求学生有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再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原型操作,不再只要求学生学会知识,而是重在要求学生“会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过程中的好奇心是学生好学、乐学的内驱动力,它能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就物理学科而言,利用物理实验来激发学生对某些物理现象和规律的好奇心,会促使他们去追根求源,迅速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将单一的物理知识变成鲜活的学习内容,使学习变成一种有趣的探索,在积极乐学、热烈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各种感官被调动起来了,就一定能撞击出创新的火花,把呆板的课堂变成学生求知的乐园。
一、好奇心激发探究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能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在学习初二《物理》教材的第一节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编排了一组鲜明、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
(1)“烧不死的金鱼”:在试管里装适量的水和两条小金鱼。问:“水烧开了鱼会不会死?”学生一致认为鱼必死无疑,但当他们看到试管上面的水沸腾,而小鱼在试管下面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时,莫不惊奇万分。
(2)“向上滚的圆锥”:教师把双锥体放在滚架上。问:“松开手后,它会向哪儿滚?”这时学生凭生活经验毫不犹豫地回答:“向下滚。”当笔者松开手后,双锥体却沿着滚道向上滚去。学生看到这一现象后,议论纷纷。
(3)“瓶吞鸡蛋”:在广口瓶上放一枚比瓶口略大的熟鸡蛋,鸡蛋不会落入瓶中,当把燃烧的酒精棉放入瓶中后,鸡蛋被“吸”进瓶中,学生拍手叫绝。
人们对事物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如果第一堂物理课是在教师表演的类似魔术的物理实验中度过,无疑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在心灵深处产生“一定要好好学习物理的信念和动力”。
再如在讲授“杠杆省力作用”知识点时,笔者问:“同学们听说过吗,著名的物理家阿基米德曾讲过,‘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来。’大家相信吗?”学生一下子被这个大胆的假设惊呆了,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这怎么可能?这不是天方夜谭吗?笔者先让学生看了一个实验,学生都好奇地瞪大眼睛观察实验过程,当杠杆用一根头发丝吊起一个很重的砝码时,大家感到惊奇、新鲜、兴奋,对杠杆省力原理有了感性认识,进而理解了阿基米德假设并不是一个空想,而是一个伟大的推断。好奇心激发了学习兴趣,刺激了学生继续探究杠杆原理的欲望。
二、新奇催生“会学”的动机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点教学中,笔者先设计了一个引入实验:让成像的毛玻璃正对着全体学生,再前后移动笔者手中的蜡烛位置,学生发现了奇怪的现象—毛玻璃上出现了蜡烛的倒像,时而放大,时而缩小,时而不见。教室里一片哗然,笔者巧妙地抓住这一契机,设问:“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规律吗?请大家亲自做一做,看谁能巧记凸透镜成像规律。”笔者抓住学生感到“新奇”这个心理,随即提出“巧记”教学任务,将学生引入“会学”的快车道。不一会儿,有的学生已经发现:物距小于焦距不成实像,成虚像;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缩小实像。笔者接着又问:“能不能用几个字概括像的变化原因呢?”经过点拨,多数学生能立即得出“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的十字口诀。新奇的诱惑,不但使学生迅速学会知识,而且能让他们产生掌握“会学”方法的心理动机。这种学法的掌握,学生将终身受益。
三、意外滋生“合作”的晴空
在教学“大气压”知识点时,笔者设计了分组实验并演示了“瓶吞鸡蛋”实验,很成功,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课堂气氛也很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就在此时,突然有一个学生提出:“被吞进去的鸡蛋如何取出来呢?”他的提议很有创意,但出乎笔者的意料,问题很快得到了其他学生的响应,大家都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许多学生将目光投到笔者身上,似乎在等待笔者的合理解释。说实话,备课时根本没有想到学生会提这个问题,一时也不知道怎么回答。通常情况下,这个实验做到鸡蛋被压入瓶内,说明外界气压大于瓶内气压即可,课后,许多教师常常也是用玻璃棒将熟鸡蛋捣碎后再倒出来。该怎么办呢?是不予理睬,继续讲课,还是暂时放弃原有的安排,和学生一起探讨这个问题?笔者稍作思考后说:“你提的问题很有研究的价值,让我们一起想想办法。”于是笔者放弃原有的教学设计,和学生一起思考研究。有人提出在里面点火,再把瓶子倒置将鸡蛋压出来;有人提出,直接把瓶子倒过来,在瓶子底部淋热水或敷上热毛巾……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原来班上对物理不太感兴趣的一部分学生也来了精神,跃跃欲试,想亲身做一做。笔者立即将现有的实验器材分发给学生,并及时联系实验室工作人员对器材做了补充。每个实验小组的学生都做好分工,动手探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感谢那名学生的意外提问,因为给全班学生带来了“合作”学习的新发现。“合作”能发挥众人之长,相互启发,容易孕育出新的“发明”。
四、惊奇点燃“创新”的火花
在做“压缩引火仪”演示实验时,笔者猛击压柄,筒内有“火花”闪烁。学生被这一惊奇现象所吸引,而一些细心的学生发现,在活塞上拉时仍有“白烟”冒起,他们对“压缩空气做功,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着火点”的解释提出质疑。有名学生当即站起来反驳说:“活塞上拉,空气并没有被压缩,而是膨胀,温度是降低了,怎么会有燃烧的白烟出现呢?”当时,笔者也感到茫然。另一名学生说:“假如筒里不放棉球,再做一次实验,看情况会怎样?”结果当下压活塞时看不到白烟,上拉活塞时却有白烟升起,这一新的发现打破了笔者多年的固有见解。其实白烟不仅仅是燃烧后产生的废气小颗粒,这不正说明惊奇点燃创新的火花吗?
通过平时的教学实践和以上几个教学实例可以发现,学生的好奇心通常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身边的异常现象。譬如燃料燃烧会有白烟生成,不燃烧就不会有白烟,如出现反常就会产生好奇。(2)违反常理的假设。学生对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的“能撬起地球”的假设产生质疑。(3)物理现象的多变。对凸透镜一会儿成实像,一会儿成虚像,时而放大,时而缩小产生了好奇。(4)常规实验的变式。伏安法测电阻时,如果电流表与电压表位置互换,发生了电灯不亮的现象。当然,诱发学生好奇心的素材还有很多,它们可以从生活中获取,从实验中发现,从名人名句中得出,也可以从学生心理需求中挖掘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使学生始终处于乐学、要学的状态,教师就要善于捕捉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的素材,充分利用物理实验的优势,多创造引发学生好奇心的条件,不失时机地将诱发学生好奇心穿插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做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有心人。因为它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经久不衰的“振奋剂”。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笔者体会到:物理教学中,通过物理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能使课堂变得有生机,有创意,能使学生“乐学”“会学”。事实也的确如此,我们应大力弘扬这一教学手段,这样的课堂模式也符合当今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新理念。物理教学若长期这样坚持下去,必定会使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得以贯彻落实。在新教学理念的培育下,定会涌现出一批会动脑、能动手、敢创新的现代化建设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