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特点及引导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特点及引导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大学生的价值观对社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受市场经济、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的不良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重个性自由轻社会规范、重竞争轻合作等特点。因此,要根据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和规律,探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当代 大学生 价值观 特点 对策

[作者简介]文斌(1970- ),女,四川西昌人,西昌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西昌 61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四川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党建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9SB091)、2012年四川省教育厅资助项目“彝族传统文化与彝族地区高校德育”(项目编号:12SA111)和2009年四川省高校思政研究会课题“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研究”(项目编号:scsz20091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058-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大学生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复杂化,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和规律,对其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尤为重要。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和问题

(一)重个性自由,轻社会规范

当代大学生强调自主意识,注重自我价值的多元追求,把价值的主体需要与个人的主观欲求混为一谈。一些大学生反感社会规范,甚至以与社会规范对立为荣。他们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忽视整体的价值与利益。由于他们对自我和社会缺乏必要的理性认知,缺乏对自我行为的约束机制,往往矫枉过正,解放自我变成放纵自我,从而导致自我意识的膨胀和对社会的漠视。

(二)重竞争,轻合作

市场经济的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强化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这是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但调查研究发现,不少大学生片面强调竞争与自我奋斗,认为集体协作使人际关系复杂化,会降低办事效率,个人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难以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从而轻视与人的合作和集体观念。

(三)重实用功利,轻内在精神

多数大学生肯定精神需求的价值,但构成他们行为动机的往往是对现实或对未来是否有用的实用性要求和对实际物质利益的功利性要求。他们对实用功利价值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道德、社会理想价值的兴趣。如在对事物价值的评价上,重视外在的物质利益的满足,以有用或功利为自己行为取向的标准,追逐功利、看重金钱、贪图享受,而忽视人文精神、科学观念、道德品质,甚至以金钱的拥有量来衡量人生价值的大小,重利轻义。

(四)重才能,轻品德

一些大学生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取决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而与品德无直接关系。因此,在实现人生目标的过程中,往往不择手段,不惜牺牲他人和集体的利益。

(五)价值评价矛盾、失衡,知行不一致

许多大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爱好、行动表现都体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对同一价值客体,有时趋之若鹜,有时又横加指责;或者在价值评价上予以肯定,但在行为上却不表现出来。一方面,大学生价值观尚未定型,他们的行为往往带有随意性,或为情绪所左右,或出于好奇或从众,价值观的选择往往多变;另一方面,大学生理论认识的标准和实践践行的标准不一致,价值判断和实际行为严重脱节。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市场经济负面作用的消极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原则、等价交换原则和优胜劣汰原则也有负面影响,导致个体需要的恶性膨胀,如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等,并且滋生一些非法的价值手段,如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等,引起大学生价值观的偏差,更有大学生将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

(二)外来文化和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随着对外开放的全方位延伸以及国际化、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外来文化和价值观对我国社会的影响也日益深刻。西方价值观强调追求个人利益的天然合法性和正当性等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尤为突出。许多大学生不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盲目照搬西方的生活观念、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主张个性的极度自由、放松自我、享受生命、玩世不恭等,造成价值观的扭曲。

(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一些不良风气和腐败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现象泛滥,追逐功利、权钱交易、奢侈腐化等现象横行,让不少大学生难以分辨和把握,导致理想迷失、随波逐流。

(四)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网络对社会的促进作用与日俱增,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是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但网络文化的消极作用也不可忽视,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人的随意性被强化,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法律意识被破坏和扭曲,极易使意志力薄弱的大学生放纵自身行为,削弱道德判断力,造成价值观紊乱。

(五)个体心理发展的不成熟

大学生的思维、情感常处于变化之中,道德认知能力、道德判断能力不强,自我监控力较弱,主观需要难有理智稳定的把握。而作为价值客体的客观世界纷繁复杂,没有清晰的判断标准,因而大学生的价值观常处于矛盾状态之中。

(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价值观教育的观念与意识相对滞后于现实。在方式方法上,传统的价值观教育重在灌输,极少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建构与对学生需求的导向,忽视大学生在价值观形成中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价值观教育失控而无序。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很多教师和家长的信仰也受到冲击,但却仍然要传授永恒的道德理想,使得学生或子女对现实与教育的矛盾产生困惑,进而对价值观产生怀疑。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对策

(一)构建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导价值观

每一个社会都有其主导价值观,而要构建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就必须增强对多种价值观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开放性是指面对社会和大学生价值观的实际,对传统价值观的目标、手段和评价体系等加以改造和调适,同时接纳外来的合理的先进的价值观念和准则。包容性是指在多元化的社会文化中,在“好”与“坏”之间有着广阔的中间地带,这个中间地带是属于符合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合理的价值取向范畴的,要实现价值评价标准从单一的“两分法”向多元化模式转变,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个体与社会的结合点。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广泛吸纳各种合理观念,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总结、评析和阐释,按类型、层次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归纳总结。大多数学者认为,反映商品生产一般特性的时间观念、竞争观念和效率观念,反映现代社会管理和政治发展成就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权和法制观念等,是一切工业化、市场化、法制化社会所共有的价值观念,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理应成为当代中国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的优秀成分,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等价值观念,构建以尊重个性与关心集体、竞争与合作、诚信与守法、正义与公平、责任与义务等为基本内容和要求的社会主导价值观。

(二)立足学生的主体需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传统教育的方式方法

价值观产生于需要,符合大学生需要的事物或行动才能激发大学生的行为动机,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大学生的主体需求,重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价值观的调节作用,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理性地判断自身需求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在价值观教育中,要根据大学生价值观的具体特点,强调针对性。青年初期,大学生尽管追求独立,但不能深刻理解独立的人格内涵及其实现条件。因此,在青年初期的价值观教育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切合实际的人生目标,抛弃贪图享乐的人生目标,舍弃不合法的人生手段和消极悲观的人生评价。青年中期,个体的心理发展进一步走向成熟,接触的社会现象增多,对社会的认识更为理性。因此,应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就业、婚恋等现实人生目标,处理好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关系,增强竞争意识和拼搏意识,树立合作观念,承担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三)培育正确的群体规范

在大学生中,由于年龄、地域、生活环境等的不同,有许多具有自身价值观特征的大学生亚群体。研究表明,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同辈人的影响,大学生中出现的新的价值规范与目标,一般来说,容易相互影响和传播。大学生亚群体是一种社会形态,它由一定数量的人组成,他们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站在程度不同的立场上,扮演着各种角色,并且有一定的价值观和规范系统调节各个成员的行为。群体规范是教育的微观环境,是社会影响和个人行为之间的媒介因素之一,对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在价值观教育中,要加强包括校风、班风、学风、教风在内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特殊作用,积极培育具有大学生认可、崇尚和追求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的群体,提倡独立、民主、平等、团结、协作、奉献等精神,使大学生在成年人建立的价值观和自己创建的价值观之间达到某种平衡,形成某种连续性,让大学生体验、接受和自觉形成某种群体规范,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法制建设,优化社会环境

从形成和发展的角度看,价值观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借助文化机制透过社会化过程灌输给个体的。因此,一方面,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让诚信、公平、公正、竞争、文明等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强化法律的约束机制,把价值观教育同法制建设、法制教育结合起来,让大学生明确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是自己的权利、什么是自己必须履行的义务,从而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规范,使大学生价值取向和社会基本要求一致,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尊重个性的多元化价值观体系。

(五)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角色锻炼机会

大学生的价值观主要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并不断地同化吸收和不断地调整原有结构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在价值观教育中,应增加大学生认识、了解社会的机会,让大学生参与社会角色体验,在社会角色体验中认识自我,找到自我与社会的结合点,更好地适应社会。学校应以大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和活动为切入点,引导大学生分析、认识社会现象,思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明确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以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个人健康成长为前提,把个体的发展同国家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避免选择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价值观,最终实现自己具有社会积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观。此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符合大学生的特点,杜绝形式上的浮华与热闹,引导大学生在参与中实现价值观的转化。

[参考文献]

[1]李明华.时代演进与价值选择——中国价值观探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2]胡振平.市场经济与价值观[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