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留守儿童现状分析与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留守儿童”已成为当今生活教育面临的新群体,且已成为新“弱势群体”。许多的问题值得教育者思考和实践,特别是心理问题和习惯问题尤为突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让他们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特别是教育工作者用爱心和责任,化解矛盾,缩小孩子的心理距离。
关键词:留守儿童;弱势群体;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251-01
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融进了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大潮,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交由父母单方、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监护、抚养或独立生活的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1]该群体的出现不可避免的引出了“留守儿童”的社会热点问题。家长和子女生活距离的拉大,造成了家教缺憾,引发了许多人的思考,如何弥补孩子本不该有的成长困惑,成为大家思考的热点话题。
1. “留守儿童”的现状抽样调查
本地人口总数近3万,地理位置处于山区,务农人员仅占三分之一,大多为中年人。2010年对本地留守儿童作了抽样调查,发放关于留守儿童调查表500份,回收470份,有效调查问卷462份。74%的中青年人从事非农业工作。56%的在外地工作。
调查显示:由母亲或父亲单亲照看的占42%、由祖辈照看的占54%、还有少数儿童只能依靠其他亲戚生活学习。
调查反映:孩子“管不住”、“管不了”、“不会管”的占78%。学习习惯存在问题的占45%、无人管教行动自由的占36%、对长辈“情感冷漠较内向”的占27%、对学习任务不能完成的占47%。
据2008年做过的一次社会调查,18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大概有5800万;其中有4000多万的留守儿童不足14岁。“留守儿童,是目前全社会最需要关注的一些孩子,关心他们,使他们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健康地成长。”
2.“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2.1 生活问题:本地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普遍比较困难,缺少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平时不能主动去做家务。家庭经济原因导致孩子的生活质量不高。留守儿童倪某,12岁,读五年级,父母全在外地打工,平时靠年近七旬爷爷和奶奶生活。月生活费不足300,生活拮据。
2.2 教育问题:①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无能为力,爷爷奶奶大多为不识字人群,没有能力指导留守儿童的学习,只能尽力做好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出意外。②教育缺失。留守儿童从学前教育开始就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缺陷。学前留守儿童约55%都是其爷爷奶奶照顾,老人们对年幼的孙子都过分溺爱,任其自由发展,从而使留守学前儿童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早期教育,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③习惯不良。留守儿童从学前教育开始,有87%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加上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祖辈大都比较溺爱孩子,不注意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2.3 行为问题:本地的留守儿童68%是由祖辈扶养的,隔代长辈过分溺爱放纵,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孩子的生活、学习无人督促,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如自由散漫、不服管教;再加上留守儿童缺乏正确判断能力,抽烟喝酒、沉迷游戏,盗窃斗殴等不法行为不乏其人。少数儿童在家竟然和母亲顶撞、甚至动手。家庭问题已逐步演变成社会问题。在调查的37名留守学生中,行为习惯较好的占30.4%,一般的占45.8%;较差的占23.8%。
2.4 关爱问题:调查显示,有79.5%的外出务工父偶尔与孩子有电话联系,有13.6%的父母半年以上联系一次,有7.9%左右的父母一年基本上不与孩子联系。相当部分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父母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儿童无法得到父母正常的引导和关心,家长也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变化。儿童亲情的缺失,就很容易走极端,甚至使一部分儿童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使"代沟"加深,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造成心理抑郁,性格孤僻,对人际交往、协作求助、学业发展等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
3.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调查分析显示,无论是本地还是在全国范围内,留守儿童的产生数量与经济增长成反比。就留守儿童目前出现的不良现象,分析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3.1 家教意识淡薄:留守儿童父母忙于生计,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而祖辈或其它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家庭教育处于空白状况;祖辈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许多监护人在与学校的沟通中这样反映:“我也管不了”、“天天跟他说也没用”、“问到他的学习,都说作业做好了”,一位母亲在晚上娱乐结束后,竟然买夜宵送到网吧给在游戏的儿子。可见,家庭教育的力度和深度都处于相当的浅层次。
3.2 学教措施不力:学习教育还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学校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教育,学校对留守儿童离校后的管理和教育存在脱节问题。由于农村学生居住地分散的情况,教师对学生的家访工作难以普及,仅仅是在口头教育的层面上,还缺乏有效的措施。一到双休日和节假日,老师就鞭长莫及。就出现了教育上的“5+2=0”的说法。
3.3 社会关注不够:现实中反映最集中的是社会的不断发展,传媒网络的普及,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大量接受未成年人的进入,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留守儿童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也使一些留守儿童为满足精神需求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一到周末人满为患,甚至在正常的读书时间也有学生进入其中。
4.教育策略的思考
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是各个部门齐抓共管的系统工程。首先,党和政府作为主角,起到正确有效的引领作用;其次,社会各界群众团体也要关心关注留守儿童和弱势群体;第三,家庭、家长也要尽到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立体系统的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顾秀莲特别强调,党和政府应该在立法和制订政策的时候,引导社会和家庭,把留守儿童问题重视起来。[2]
具体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 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的实施力度,消除对务工人员的歧视,为流动务工人员子女就读提供便利,鼓励农民工将子女带在身边,使其就近入学。政府尽可能的扩大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减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比例。
4.2 要广泛宣传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引起全社会、家长以及监护人的高度重视。努力改变家长外出务工的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加强在生活和心理上与孩子的联系和沟通,加强家长、监护人、学校之间经常性的联系,更清楚的认识他们,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方法,让孩子能在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里成长。
4.3 充分发挥社区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作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要依靠家庭、学校和社区多方面的协调努力,积极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特别是加强娱乐活动场所的管理,使他们在某种意义上能像关注自己的子女一样关注身边的留守儿童,对他们倾注于关爱和呵护,从而建立一种无形的、有效的社会、社区儿童保护体系。
留守儿童只是青少年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教育问题不可忽视,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努力让每一个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个性和谐发展,身心健康成长。呼吁全社会用爱心和责任缩短留守的距离。
参考文献
[1] 唐春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7.4
[2] 引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