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永远的家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永远的家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家园是什么?是生命的驿站,是亲情的港湾,是心的归属地。它就像是母亲的胸怀,任你性情,由你去来,无怨无悔;它是你生命的摇篮,如论你身处何方,她永远是你魂牵梦萦的地方。

当灾难来临,当家园变成无法栖身的困境时,当家园变成不得不挥别的一片废墟时,我们是否还会苦苦坚守,是否还会在意家园那无声的等待,就像母亲的目光永远等待在你离开的方向。

是的!我们会不顾一切的回来,回到曾经寄托过年少情怀的家园中来,回到承载着无数记忆的家园中来,回到盛放着希望和憧憬的家园中来,因为她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永远无法割舍的家园,无以取代的家园……

震后满目疮痍的川西北大地上,回荡着痛失亲人、家园破碎的悲怆呼声,回荡着从头再来、重建家园的坚强呐喊!

家的眷恋

孟 醒

回家的感觉是永不消散的温馨,丝丝萦绕在心头。每当我背着空空的行囊,携着满心的疲惫与憔悴,在静谧的月夜踏上故乡那条弯弯的泥径,泪水就会夺眶而出,冲淡所有的沧桑。泥径的尽头,那道青竹篱笆内,有我白发的母亲火塘边喃喃的低语;不知名的小花在院子里静静地吐散着清香;秋虫低鸣婉转;草丛里似乎还飘散着童年时那催我入梦的摇篮曲……

于是在外漂泊的日子里总渴望回家,不为吃现成饭,穿现成衣,只想抛却所有的忧思,所有的积郁,感受那份闲适,那份恬淡。

外面的天空总显得不太晴明,而家乡村外那片树林掩映的蓝天带给我的写意与舒怀却无论如何也难以忘记。那云、那风、那和煦的阳光、那清淡的草香,都曾给我甜甜的意趣。如今,当我跻身于繁华的都市,穿梭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之中,于陌生的脸孔之上却寻不到一丝往事的印迹,时常不经意间便迷失在钢铁森林里,找不到来时的路。每每于暴雨的夜晚,只身一人蜷缩在路边的电话亭里,透过泪流满面的玻璃窗,无言地读着孤寂的大街,沉默的夜色便深深涂抹我的面颊,迷蒙了我的眼睛。

漂泊异乡的游子融入浓浓的夜色,心中最为渴望的便是家的温暖。这种情愫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当年大禹治水之时三过家门而不入,心中会是怎样的无奈与凄凉?他的传说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人,是因为这种情愫。

中国人是最注重家的观念的,这份深深的眷恋积淀下来,便形成了一种文化传统,透露出丝丝质朴的情怀。古诗词中以怀乡为题材的佳作层出不穷,从“每逢佳节倍思亲”到“乱山深处过重阳”,还有“大漠中秋夜,月是故乡明”,无不渗透着真挚的思乡之情。家的召唤和对家的眷念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形成了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凄美哀婉的风景。

家是一盏永恒的灯,时时照亮游子的孤寞。让满心的伤怀在那片光明里蒸发而去,破晓之时,整点行装,带着昨夜的温情上路―前路依然漫长,但不再感伤。迎着夕阳,我紧握双拳,就像儿时牵着母亲的衣襟。脑际浮现出那条弯弯的泥径,泥径尽头那道青竹的篱笆,那扇破旧的窄门,还有母亲倚门而望的身影和风中飘拂的白发……

走在母亲深情的目光里,我不敢回头,也无须回头,因为我明白,这一切早已成为我生命中永远也抹不去的背景。

梦中的家园

王成峰

人们啊,不要去打扰那些远方的漂泊者,我知道,或迟或早,他们终要回归自己的家园。即使在流浪的旅途中倒下,他们的灵魂也终会回到自己的家园,回到亲人的梦中。

家园是一种信念。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长年漂泊在外,正是回家的念头支撑着他,克服了一切磨难,抵御了一切诱惑。

越来越多的漂泊者,

越来越多的归家的歌。

家园之于我们,永远是这样地梦萦魂牵。

那回肠荡气的萨克斯音乐《回家》,还有保罗・西蒙那充满青草般轻松、疏懒气息的《乡村大道》,将一颗颗归家之心,沐浴在无限的感动中。

年轻的时候,我们视家园如鸟笼,收不住飞翔的双翅,无法将生命之舟系于一处,更无法抑制住对远方的向往之情,一心想着冲出家门,那样地匆匆忙忙,那样地急急迫迫,那样地义无反顾。当如鞭的岁月驱赶着我们从豪情万丈走向理智沉静,走过苍凉,走过荒原和河流,岁月的伤痕爬上额头,思念与泪水漫过季节的河流。驻足于繁花的尽处,我们再也抑制不住对家园的渴望,渴望回到那个宁静的出发地,回到那个精神的栖地,安然地,安然地梳理起自己的羽翼。

回望故乡,父母的期盼和亲情有增无减,故乡亮丽的风景和清新的空气更加动人,布谷的叫声更加悠长清亮,童年的趣事更加清晰在眼前……梦中的家园啊,我们向往已久的家园,我们夜夜思恋的家园。

那是一个流浪者灵魂的泊地;

那是一个跋涉者在疲惫与困顿的憩园。

远的家园

―献给“5.12”四川地震灾区同胞

晏弘

天昏了,地黑了

山也崩了,水也毁了

瞬间,灾难如魔

美丽家园变成废墟

知觉在哭泣的背后哭泣

泪眼在别离的深处别离

家,我的家

梦断这里

风吹来,光照来

一声呼唤,万种温暖

此刻,火种点燃

亮起人间长情大爱

灵魂在升华的大川升华

血脉在连起的命中连起

家,我的家

不离不弃

只要我们双手在,一切都可以从头再来

挺起不屈的脊梁,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一位在德国的中国学者在博客中这样写道:“一个能在废墟的基础上站起来的民族,一定是一个经得住考验的民族;一个能在废墟的基础上重建家园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最有希望、坚不可摧的民族。”

连日来,新华社记者在地震灾区看到:在房屋的废墟旁,在倒塌的厂房外,在浸泡着无数哀伤与悲恸的大地上,到处是擦干眼泪、重建家园的身影。

灾区的大规模重建,数百万灾民的安置,无数破碎心灵的拯救,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漫长过程,但是,灾区的群众说,只要我们双手在,一切都可以从头再来!地震让这里的人民失去了一切,但没有失去对重建美好家园的梦想,没有失去尊严与刚强!地震,震不垮人们的精神与意志。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多少代人胼手胝足营造完成的美好家园,瞬间破碎……截至6月8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累计4000多万人受灾。

绵竹市天池乡农民杨绍元说,他看到一座山头平移了几里远,把一切碾压得粉碎,“我只逃了一条命出来,连铺盖都没带出来。”

但是,地震能摧毁灾区人民的家园,却无法摧毁他们的精神与意志。他们知道,坚强地活着,才是对逝去的亲人最好的慰藉。

安县花镇联丰村9组村民李成林在地震中失去了儿子、媳妇和孙子,只剩下他和老伴。他的眼泪几乎流干,但记者见到他时,老人正在给庄稼打农药,他说:既然活下来了,就要活得好一点。

在北川县曲山镇任家坪村,记者见到魏永强,他正赤膊在收获家里的油菜子,离他劳作的地方不到一公里远的北川中学废墟里,至今还掩埋着他大儿子的遗体。炎炎烈日下,他偶尔朝北川中学望一眼,脸上汗水泪水纵横。他还有一个小儿子。他说:“要让这个孩子好好读书,长大有出息。”

在地震灾区广袤的土地上,一顶顶帐篷搭起了,一条条公路打通了,一间间活动板房建好了,开始有炊烟袅袅、书声琅琅,开始有笑脸,开始有信心……虽然恢复到地震前的状况,还有一段漫长与艰巨的路要走,但是,灾区的人民都相信:他们能够重建一个更美好的家园。

映秀镇是汶川大地震震中,惨烈不堪,但人民已经开始为重建家园做准备了。渔子溪村村民马学清有两位亲人遇难,埋葬了亲人后,他在家里的废墟里翻出了一台冰箱,放在帐篷里。他说:“这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怎么能离开呢?我要把家建设得比原先还好。”

虽然遭遇如此可怕的灾难,但人们仍然咬着牙在废墟上昂起头来:家没了,没关系,土地在,勇气在,精神在,希望就在。地震,震不断农民对土地的眷恋。

地震前后,正值川西北抢种抢收的农忙时节。

但是,地震,夺走亲人、毁坏家园,却无法让这里的人民离开他们的土地,离开他们的即将收获的粮食。

连日来,地震灾区数十万农民奋战在抢收抢种的田野上,应收尽收、应种尽种,他们白天在土地上忙碌,晚上睡在帐篷里。这些在破碎家园上的忙碌身影,无言地向世界讲述着中国农民的坚忍与顽强。

在北川,农民们正在争分夺秒地收割小麦。“我们现在是晚上住帐篷,白天收粮食。”北川县擂鼓镇农民张德胜说。在地震中,张德胜的父亲遇难,房子倒了,但是庄稼还在。他是首批从绵阳安置点回到家乡的受灾群众,一回到家,就和家里幸存下来的人抓紧时间收割麦子、补种大春作物。

地震发生后,政府紧急转移受灾群众,在各个安置点,对他们的生活进行了妥善照顾,衣食无忧。但是,对土地深深的眷恋,让这些农民们迅速踏上了回乡生产自救的路。他们背着政府发放的食物、帐篷,还有化肥,满头大汗而又满心期盼地奔走在回家的路上。在他们被摧毁的家园,樱桃熟了,秧苗绿了,麦穗金黄,油菜子乌黑发亮……这是挡不住的勃勃生机。

“不撂荒一块田”,“不让粮食烂在地里”,这是中国农民千百年来遵循的古训。

生产,是企业的命脉,大量工业企业,在地震中遭受了惨重损失,一些企业甚至陷入有史以来最艰难的时刻。但是,他们没有等靠要,在妥善安排受灾职工的同时,迅速组织人员清理生产现场,积极调动骨干抢修损坏设备,科学调整产品生产计划,企业生产迅速转入正轨。

在汶川县城,当一盏盏灯在残垣断壁间亮起来时,谁还能怀疑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的决心呢!地震,震不断我们重建家园的梦想。

在灾区采访,受灾群众留给记者印象最深的话就是:有政府帮助,我们的生活会好起来的,但是,我们不能全部靠政府,我们都有一双手。

在特大地震灾难面前,四川灾区群众有一种强烈的意识:恢复正常生活,重建美好家园,不能等,不能靠,意志不能垮,双手不能闲,我们要谋生活。

这些用双手重建美好家园的受灾群众,正在让世界看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中历经磨难、饱尝艰辛,砥砺出伟大的民族精神!

(转自新华社 记者 肖春飞 邹陈东 侯大伟 有删减)

废墟上托起“明天的太阳”

天像往常一样的蓝。

这里是帐篷学校,是被多少双充满爱心的双手搭建起来的帐篷学校―没有音乐伴奏,汶川地震受灾最重的北川中学509名高三学生,19日在集体高唱的国歌声中复课了。

孩子们清脆的读书声,抚慰着亿万民众的心,也为满目疮痍的灾区带来一份生机与希望。

尽管余震尚在持续,灾区的人们已开始了重建……

一个个希望的火种正在点燃。

“擦干眼泪、勇敢选择坚强;走进课堂、扬起理想风帆”―在灾区的受灾群众安置点,一条条红色标语挂在绿色的帐篷上,让人振奋和温暖。临时教室是废墟中最早立起来的建筑。

5月18日,灾后第六天,一所由板材临时搭建而成的小学在绵竹市遵道镇落成。

20日上午,绵阳城飘洒着凉凉的雨丝,空旷的南河体育馆里,一夜之间被无数双爱的手支撑起了12个大帐篷。

“帐篷学校接收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北川的,绵阳市所有老师踊跃报名到帐篷学校去教课,有老师们在,孩子们就不会感到无助和孤独。”二年级的夏芙蓉老师含着眼泪对记者说。

21日,灾后第十天。第一所抗震希望小学――诚栋抗震希望学校开学,琅琅读书声成了这个世界上动听的声音……

23日,总理探望在北川中学安置点的同学们,铿锵话语仍响在耳畔:“要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为了明天,充满希望地向前迈进!”

为帮助孩子们应对感情创伤,帐篷学校附近一个个心理咨询中心建立起来。牌子上写着有关心理健康的建议:“说出你的需要和感受”“给自己一些时间”。

在用帐篷搭起的“临时学校”里,活跃着一群特殊的“老师”。中国红十字会等组织的特色心理救援队的成员―奥运冠军邓亚萍,给孩子们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和梦想,孩子们不断鼓掌,发出笑声和欢呼声。

操场上,四川籍奥运冠军高敏则用家乡话鼓励着灾区的孩子们,希望他们“超越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孩子们“超越自我”的声音盘旋在操场的上空。

“我们一定好好学习,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天府之国。”

“我一定传承我父亲的血脉,好好生活!”

这是记者采访几位经历劫难的四川学子的话语。他们在灾难中生还,在灾难中成熟,用自己的行动和誓言,诠释着坚强不屈的真义。

(来源新华网 有删减)

重建家园

向敬之

你支持着我,我支持着你,

再大的地震坍塌不了前行的步履。

中央的关心给了你家的温馨,

八方的救援支持我笑迎风雨。

你帮助着我,我帮助着你,

美丽的笑容传递了和谐的春意。

陌生的问候给了我真诚仁爱,

清香的便当带给你热情洋溢。

这就是爱,最美丽的诗意,

走过艰难携手在亮堂的天地。

军民相亲,党政同心,抗震救灾,

一次次微笑迎来崭新日出。

这就是爱,最温馨的记忆,

化作壮美生发出不朽的恋曲。

勇士辈出,众志成城,重建家园,

一道道风景斑斓惊世传奇。

(本期供稿:宁波中学 纪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