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开好局 起好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十五”期间,华南农业大学发挥优势、开拓创新,在承担重大项目、建设科研平台、学科建设、培养科技队伍、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推广转化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抗击“非典”和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十五”期间,华南农业大学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292项,科研总经费达到2.77亿元,是“九五”期间的3.4倍。共获得各级各类成果奖励109项(含人文社科类),是“九五”的1.5倍。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10项。
新世纪开局的五年,华南农业大学科技工作实现突破、团队建设取得进展、科研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创新工作成果丰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做好新世纪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重点突破 成果卓著
现为农业部养禽与禽病防治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的辛朝安教授,曾先后主持和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2项,取得科技进步奖5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50多篇。“十五”期间,在他重点研究的家禽新病和烈性传染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家禽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由辛教授主持完成的“禽流感灭活疫苗的研制与推广”成果成功分离到H5、H9、H7等多种亚型的禽流感病毒;研制出了安全性好、实验室试验免疫保护率达100%、免疫保护期达6个月的禽流感H5N1、H9N2单价疫苗及H5N1+H9N2二联疫苗(H9亚型疫苗是国内最早获得国家二类新兽药证书的禽流感疫苗);制定了禽流感灭活疫苗的质量标准、生产与使用规程。仅2003年9月至2004年2月全国禽流感疫情爆发期间,共推广灭活疫苗9亿羽份,至少减少经济损失3.6亿元, 该成果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陈维信教授是华南农业大学果树学博士点首席专家,近年来主持果蔬保鲜领域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多项。其中,陈教授主持完成的“果菜采后处理及贮运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利用”成果,将果菜采前的无公害栽培技术与采后处理技术有机结合,形成了有南方特色的果菜处理保鲜配套技术。该成果申请发明专利6项,40多篇,在项目实施的3年间,新增利润6564多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毕英佐教授现是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的首席专家,亦是动物营养与免疫技术的首席专家,长期从事预防兽医学、营养与免疫学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过国家“九五”攻关课题“持续高效农业研究与示范-新兴县示范区”、“八五”攻关课题“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子课题、国家攀登计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抗原漂移及基因分型的研究”子课题,以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传染性法氏囊病毒诱导细胞凋亡的研究”、“用转基因植物生产传染性囊病毒疫苗”、广东省重点攻关项目“干扰素治疗禽病毒病技术研究”、“禽流感疫苗的研究”等。毕英佐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的“优质肉鸡产业化研究”成果培育了3个农业龙头企业,育成了15个优质肉鸡新品种(其中4个通过国家审定),社会经济效益超过30亿元,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外,华南农业大学的“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定位和粳型亲籼系的选育”和“禽流感灭活疫苗的研制与推广”成果分别荣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荔枝贮运保鲜配套技术推广”成果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航天育种优质新品种‘华航一号’推广应用”等荣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
搭建平台 提升能力
“十五”期间,华南农业大学在原有的“农业部养禽与禽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和“农业部昆虫学重点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新增了“国家兽药残留基准实验室”、“教育部农业与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广州市果蔬保鲜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植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兽药研制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广东高校植物功能基因组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等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新建了“国家农业转基因作物检测与监测中心(南方)”、“农业部畜禽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广州)分中心”等国家级检测中心;新增了“国家优质稻新品种原原种扩繁基地”、“广东高校规模化养殖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广东高校蔬菜安全生产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等基地;新建了“广东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广东省农村政策研究中心”等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形成了重点实验室、检测中心、产学研基地、文科基地等多层次多学科的科技平台。
作为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团队在“水稻分子育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的研究基础上,团队主持承担了“973”、“863”、“国家转基因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和美国麦克耐特基金会国际合作作物研究基金项目,在植物功能基因组、水稻重要育性基因的克隆与多基因克隆载体构建、植物营养遗传学和根系生物学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近五年来在Plant Physiology、Plant and Soil、Crop Science 、《科学通报》等国内外专业核心刊物上100多篇,其中SCI等收录论文50多篇,发明专利4项。由刘耀光研究员和严小龙教授等主持的“水稻功能基因组与分子育种研究”团队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发挥优势 转化成果
“十五”期间,在植物性农药的研究方面,学校成为全国研究中心,特别是在印楝素农药开发方面,申请50多项发明专利,占同期全国印楝素农药发明专利的77%。荣获广东省发明专利金奖和广州市优秀发明专利项目,研究成果已在四川、海南、广东实现产业化。发明人徐汉虹教授荣获全国发明创业者奖、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科技进步奖、广东省十大发明人和广州市十大发明人等荣誉称号,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钅容 基同志的亲切接见。
在国家“863”计划和省部重大科技项目支持下,由陈志强教授领导的植物航天育种研究中心,选育出了系列的优质水稻新品种,其中“华航一号”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的航天育种水稻新品种,“培杂泰丰”是广东省第一个达到国家优质稻米标准且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的两系杂交稻新品种,“航恢七号”等八个新品种(种质)申请了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并已进入各类育种计划,为全国多家育种单位所引进和利用。
“十五”期间,华南农业大学在成果转化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开创了具有技术集群、产业集群、技术辐射、技术联动等特点的成果推广模式――“科技绿舟”,在同一地区“板块式”集中推广一批适用、先进、配套的科技成果,先后在云浮、阳东、梅州、揭阳、江门等地实施,签订科技合同近百项。“十五”期间共推广科技成果870多项次,取得社会经济效益50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