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激发思考,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激发思考,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现代中学生懒于思考的现象堪忧,由此而带来的负面作用就是阅读质量不高。如何激发他们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思考的能力,是许多中学语文老师早已注意的问题。本文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及独立思考的习惯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 主体意识 主动思考 质疑 阅读兴趣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界越来越认识到重视阅读对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作用。我们知道,广泛而有效的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增强他们对艺术的感受力,而且对于他们积累知识、开拓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等都有影响。而阅读一般要通过比较全面的理解,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意蕴上的领悟和认识上的深化。其中,理解认识的深浅,决定阅读的效果。但是,我们的学生由于历来处于被动性接受知识的地位,习惯于你讲我听,你说我记,你要我怎样我就怎样的角色,因而在目前的语文课堂上,学生过分依赖教师讲解的情况依然存在,学生思考兴味索然的现象司空见惯,特别是中学生懒于思考的情况更令人担忧。只被动接受而不主动思考,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尚且不到位,从中获益就更无从谈起了。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语文教育不能培养只知道获取确定性知识的学者,而要致力于造就追求深刻知识的思想者。换句话说,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认识,提高阅读的质量这个问题摆在广大的一线教师面前。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这需要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与兴趣。在语文阅读指导上,教师一定要努力提高学生思考的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才能提高学生阅读的质和量。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和已有经验,本人认为要达到这个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课堂上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现代哲学解释学认为,阅读是“把一种意义关系从另一个世界转换到自己的世界”的过程,这其实是强调读者应积极主动地对文本深入理解探究。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也有了较大的变化,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主要是学生与文本之问的对话。而这种探究、“对话”非自己莫办,它不可能通过教师灌输传授,它不是在教师的头脑里,也不是在课文的言语中,不可能被给予、被移植、被粘贴。而只能被感悟。感悟只发生于被感悟者的心灵中。是他的精神生命在对话中碰撞出来的火花,它是学生作为读者自己全身心投入的自然结果,是学生与他的“自我”反复对话的自然结果。读者不主动参与其中,对他来说阅读就毫无意义可言。正如可以请人代买电影票,却不可能由别人代看电影、代自己感动一样。因此在语文课上,我们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千方百计激发他们主动阅读的兴趣,努力淡化他们的学生意识,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对话意识,引导他们自己去反复阅读文学作品,去注意那些能够触动他们的思想、感情的地方。反复去品味。如作家奇妙的构思、精美的语言、感人的细节、鲜活的形象、动人的情境、富于哲理的言说等等,一定要引导他们自己去反复的咀嚼,让他们明白只有通过一遍一遍的主动阅读,理解了,才能慢慢品出味道来。这样阅读的效果是与接受教师灌输的结果截然不同的。当他们被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情景、细节等深深地吸引住时,学习的劲头就足了,主动探究的兴趣就浓了。这样,课本内外的万紫千红,课堂内外的奇山异水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才能自己生发出与文本对话的强烈愿望,他们才会感到语文其乐无穷,其益无穷,从而愿学乐学。否则,学生没有浓厚的兴趣跟着你的指导去探索语文世界的多姿多彩,我们的教学就不能真正收到启迪智慧的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引导学生进入分析性阅读的天地。在平时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们一般都十分重视帮助学生学会和掌握阅读的方法和规律,但常见经过这样的指导和训练的学生,阅读能力依然故我,书面的和口头的表达能力也不见提高,甚至越来越不愿意好好读书。这就不能不让人想到,提高阅读能力不仅仅是帮助他们掌握方法和规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品质。良好的阅读品质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而思维能力的高低,又往往以是否具备质疑能力为前提。古人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以说,疑问就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学生有了疑问,就是与文本真正进入对话状态的标志。教师若能在激发出学生的主体意识之后,积极引导他们致力于从更深层次思考文本的内涵,达到情感和理智高度结合的境界,那么学生就能真正品味出作品艺术创造的深长意味了。所以,我们要能准确把握本班学生的思考能力、思考兴趣等情况,设计符合本班学生实际,又能激发其思考热情,培养其思考能力的问题,从而引导其进入欣赏性阅读的天地。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要求我们从课堂的一点一滴做起。①创设意境,直陈启疑。有人说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的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能否启发学生的智慧活动,是判断教师优劣、教学成败的标准,这是正确的。但我们千万不能据此就断定叙述就不能启发。其实好的叙述同样可以“把人们的心灵点亮”。比如在教学《荷塘月色》一课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荷花的风姿并播放优美的音乐,然后用富有感情的音调这样启发学生:朱自清是个诗人,他的散文也满贮诗意,《荷塘月色》既是一首抒情诗,又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朱自清先生笔下朦胧而优美、寂寞而静谧的荷塘月色,真让我们陶醉其中,乐而忘返,文中一切景色都是那么调和、适中、安逸,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是怎样一种动人的美吧!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容易被感染,阅读兴趣自然比起要求他们默读之后分析课文结构要高多了。②逆向提问,激发潜能。从与陈见定说相反、相对的角度提出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且能打开学生思考的一片天地。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品质,激发创造的潜能。比如教学《我的老师》一课时,如果我们问:“为什么要把蔡老师写信援助我这件事详写呢?”这就没有什么思考的空间,如果改成“假如你是蔡老师,对受了委屈的我可能在信中写些什么呢?”这样更有可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在教学《威尼斯商人》一课时,我们为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不妨抛出这样的问题:夏洛克明明借给安东尼奥三千块钱,就因为契约写得不严密。不仅丢掉了三千块钱,而且被法庭判得倾家荡产,这合理吗?如果夏洛克要打赢这场官司,他该怎么办?学生思考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于是开动脑筋思考并积极的讨论了起来。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也得到思考的训练。如果每节课我们都能这样坚持,你会发现,学生的思考热情一定会提高不少,再继续趁热打铁的话,会使我们的语文课生机盎然的。

3 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以培养其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因为课程进度或其他原因,在课堂上刚提出一个问题就立刻让学生讨论,忽视了学生的自读时间,这样的要求对于课前已经进行充分预习的学生当然没什么,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对语文预习的环节并不重视。因此,课堂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就成了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关键环节了。记得在教学《罗曼罗兰》一课时,我发现在讨论罗曼罗兰的朋友的特点时,有一部分学生心不在焉。究其原因,竟是他们对其中好些句子还不理解。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我们虽然无法面面俱到,但留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至少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积极思考的行列中来。就阅读教学来说,教者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能力的培养、思想教育的渗透时,给予学生独立的思考时间尤为重要。一篇课文中,词与句的关系、句与句的关系、句与段的关系、段与段的关系等等,学生都必须通过咀嚼课文语言、运用内在语言进行消化、领悟,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无论教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什么教学方法、手段,最终都要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让其荡起思索的涟漪,从而达到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目的。因此,给以自读的时间和空间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所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应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及时表扬爱思索的同学,让其享受独立思考的成功所带来的快乐,从而消除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对他人的依赖性。学生独立思考意识的确立、增强,一定能为其语文水平的提高及其自我发展铺平道路。

4 动脑与动手结合,巩固思考的成果。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还应落实到写上来。学生在口头语言表述时难以一步到位,这时,教者不妨让学生以欲说先写的方式回答。这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好方法。因为“写”可以让学生自觉而迅速地进入静思状态,边写边把内在语言条理化、完整化。特别是我们设计的问题有一定难度时,学生回答既要扼要,又要有条理,教者便可以让学生先写后作答。或在回答问题后。要求学生把讨论结果做整理归纳。这样,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相结合,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就都得到了训练。语文课若能这样坚持,我们就不愁学生不会思考。不乐思考了。

总之,学源于思,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努力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形成积极主动思考的习惯,这将能使学生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