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有关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关系的研究是近半个世纪开展起来的。从实证研究来看,城市交通系统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与影响研究较多,而土地利用对城市交通系统的作用与影响方面的探讨薄弱。本研究是把土地利用与交通联系起来从整体上宏观把握土地利用与交通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本文提出了土地利用的重要性,要求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相互协调、交通与城市布局协调统一,这将从根本上减少城市交通系统不必要的人流、物流,促进城市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极限承载能力对土地利用的制约、房改后居民重组机理及其对交通的影响。

【关键字】 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交通规划出行待征可持续发展交通需求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关系

谈及城市内部用地结构变动对路网交通状态的影响这一子系统,首先论述一下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之间的相关关系,以便于从宏观角度去分析城市内部用地结构变动。

1、以往研究归纳与总结

汤姆逊在对30个大城市进行研究后,归纳出五种城市布局模式,即充分发展小汽车模式;限制市中心模式;保持强大市中心模式:节约模式;限制交通模式。

充分发展小汽车模式,也称完全机动化模式。这种布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不强调市中心的作用,就业区比较分散。与这种模式相对的路网以棋盘状为主要形式,且快速干道在城市内构成网络,这种路网适应小汽车出行。从土地利用的角度看,这种布局模式的城市道路用地比重很大,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较低。

限制市中心模式是当市中心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为限制市中心过于拥挤的交通而采取的一种折衷手段。在这种模式下,既强调市中心的作用,以维持和保证城市的繁荣,又要限制市中心的过分拥塞。其办法是通过放射状的路网集散市中心的交通流,同时通过环路解决市中心以外的过往交通问题。

保持强大市中心模式主要适用于巨大、古老而又高度集中的城市。这种城市既有强大的市中心,又有多个次级中心。其交通网络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市中心路网,一般是发达的公交网络系统;二是环路,其主要功能是引导进出市中心的活动:三是强大的放射道路,其主要功能是便于市中心活动的集散。一般来讲,这种布局模式中,公交是市中心活动集散的主要方式。

节约模式事实上没有固定的规律,其要点主要有二点:一是建立次中心以分散和减少交通压力;二是发展花钱少而运能大的公交系统。

限制交通布局模式通过两种途径来避免交通拥挤问题。一是建立多级中心,以减少出行距离并避免活动过分集中;二是通过多种手段限制使用小汽车,而大力发展公交系统,鼓励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等。

不同的城市布局模式下都有不同特点的交通模式与之对应,城市用地结构和布局不同而导致不同的交通模式,而交通对于城市土地利用并不总是被动的。交通的发展将引导城市用地结构的变化。

2、土地利用与交通一体化规划

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状况,都有不同特点的交通模式与之对应,这是交通在城市活动中的功能所决定的。城市土地利用对交通影响的另一个主要方面表现在土地利用强度对交通产生的影响。过强的土地利用,必将导致拥挤的交通,从而要求高运载能力的交通方式与之对应,如公共交通。反之则可能导致自由方式的交通。而城市交通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在于城市经济、文化、商业等活动对方便的交通条件的依存性。沿交通线发展是城市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在这个环型关系圈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改变都给其他环节带来影响。在一个城市中,从土地开发利用出发,总是希望土地利用效率越高越好,尤其是黄金地带,更是商刀门的众矢之地。这样的开发,必然导致出行生成的增加,从而提出对交通设施的更高要求,使交通设施得以改善,然而随着可达性的增加,又会吸引人们对该地区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的继续投入。因此这就形成一个正反馈过程,但是这个正反馈过程不可能无限进行下去,因为当土地的开发超过一定强度以后,改善交通设施已不能解决地块吸引所带来的拥挤现象,从而使已开发区域由于其可达性下降以及整个城市运转效率的下降,其结果是城市的发展偏离原来的发展方向。

3、土地利用与交通动态系统分析

①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的类型和活动。主要是指土地利用中与居民出行有关的那些因素,如人口、职工、零售额、住房、商业建筑等。

② 交通供给:形成土地利用之间的实际的交通渠道或连接。它包括形成土地利用之间交通走廊的通行能力、交通方式的运布示待征(形成时间)。

③ 居民出行需求:包括出行生成和出行分布。出行生成是土地利用的函数,用来表征所使用的土地上产生或吸引的交通量。出行分布是交通的空间模型,是土地利用与交通供给共同作用的结果。

④ 可达性:城市中不同地区相对可达性的改变会导致城市结构的变化。因为能根据可达性的好坏选择工作、购物、游憩与娱乐的场所,选择居住区,甚至选择房屋、商业建筑的建造地,从而改变城市范围内土地利用活动分布。因此,可达性是研究交通对土地利用反作用的关键因素。

4、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需要城市土地利用的协调

交通发展与上地利用相互促进,从交通规划的角度说,不同的土地利用形态,决定了交通发生量和交通吸引量,决定了交通分布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交通结构。因此,城市交通规划必须与城市土地利用和土地开发的强度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各种交通方式来诱导和促进城市的发展。

城市布局和土地利用功能的调整,改变了人口和就压分布,改变了出行特征,这要求交通结构及交通设施以适应城市的发展。随着交通供给发生变化,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可达性有了变化和差异,不同区位不同的可达胜,往往产生不同的土地开发内容和强变,从而导致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

我国城市大多为单中心同心圆结构,摊大饼式向外扩展的模式,城市人口高度密集,内聚力很强,城市建设用地狭小,导致市中心聚集了大量的公共建筑和超高的容积率,由此引起中心区人动的高密集度,市中心区单位土地面积生成交通量的强度一再提高。一些大城市的人口和工商业活动大都高度集中在狭小的市中心区内,城市中心区与边缘区在人口和产业活动密度上严重失衡,中心区的人口和工商业活动过度拥挤,而边缘区的发展则受到抑制。这种人口和产业活动高度集中在狭小的建成区内的发展模式,是造成大城市交通、住房和基础设摊湘挤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城市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要从根本上改善交通状况,更重要的是以交通的改变来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使城市总体交通需求均衡。

5、总结

城市的发展不断对交通运输提出新的要求,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城市的发展又具有导向作用。因此,城市交通的发展必然要与城市规划、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协调、需求与供给的平衡是现代化城市交通的根本思路。

未来10年是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人口向城市集聚和小汽车进入家庭的双重背景下,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问题的主要出路是:强调通过土地利用和交通系统的合理规划,寻求高可达性、低交通需求的城市土地利用——交通系统发展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土地利用形态,实现城市交通的发展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协调。

【参考文献】

1.董鉴乱: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王炜,徐吉谦,杨涛,李旭宏等:城市交通规戈}J理论及其应用,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3.北京宣言: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城市规划

4.范炳全,周溪召,严凌,熊世伟: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综合规划研究,城市规划Vol.23,No.11,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