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近十年国外对关键期假说的研究综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近十年国外对关键期假说的研究综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自1959年关键期提出,便引来了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和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到底有没有关键期;(2)如果有关键期,那么确切的年龄是多少;(3)年龄因素对二语习得速度有何影响;(4)年龄因素对二语习得最终水平有何影响。本文主要对近十年国外关于“关键期假说”的代表性研究论文进行分析,得出学习者不存在明显的关键期。

【关键词】关键期假说;争论;综述;国外研究论文

一、引言

2000年以来,对“关键期假说”的研究又经历了10多年,尤其是国外为验证或者反驳“关键期假说”做了比较多的实证性研究;本人总结分析了近十年的研究成果,最终得出学习者不存在明显的关键期。

二、正文

2000年Marianne Nikolov教授发表题为《关键期假说再思考:成功的成人匈牙利语和英语学习者》的论文。其研究调查对象为:第一类为120个在匈牙利学习匈牙利语的各国二语成人学习者;第二类为213个短期在英语环境中学习英语的成人匈牙利人。Marianne Nikolov教授找出其中33个成功的学习者,并对他们进行采访并录音,另外对相同数量的本族语人进行同样的采访录音;随后让三组本族语者对录音进行辨认以区分录音中哪些是本族语者的录音哪些是二语学习者的录音。本实验的初衷是为了证明存在在成熟期后学习第二语言并达到近似本族语水平的二语习得者,并以此反驳强势的关键期假说。实验最后得出的结论如下:找出的20个成功的匈牙利语学习者中在辨音任务中有2个总是被认为是本族语者,另外有4个经常被认为是本族语者;找出的13个英语学习者在辨音任务中有1个总是被认为是本族语者,另外有四个经常被认为是本族语者。[1]这样一来强势的“关键期假说”就似乎失去了说服力。实验发现成功学习者的一些突出特点:他们往往渴望成为说目标语者,也就是说他们的学习动机为内在性动机;他们有意识的提高自己,并积极主动寻找机会与目标语者交流,广泛的阅读和听各种材料。这与Bongaert. Et al (1997) 和Ioupet. Et al (1994,1995) 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另外研究发现长时间在目标语环境中学习并不是成功学习第二语言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其次是Theo Bongaerts 于2005年题为《二语习得的最终成就与关键期假说》。在文章的开始Theo Bongaerts教授回顾了Long(1990)对Penfield & Roberts(1959) 和 Lenneberg (1967) 的总结研究,并指出其结论:对许多二语习得者来说,发音达到本族语水平的能力在6岁开始下降;12岁以后开始学语的人来说在发音方面都不可能达到本族语水平;15岁以后开始学语的人在词汇和句法方面不可能达到本族语水平。其给出的解释为:大脑成熟后神经的可塑性降低了。随后回顾了Birdsong(2004)对关键期假说研究的总结说法:关键期实质是者年龄在一定的限制时间内的控制作用。于是提出关键期假说成立就必须满足一下两个条件:(1)在关键期解释期间二语的能力下降是呈不连续的状态;(2)在关键期后开始的二语学习者的最终水平不可能达到本族语水平。Theo Bongaerts教授接着分别对这两个条件进行讨论最终分别得出结论。针对第一个条件,虽然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关键期结束时,二语习得者的二语水平呈现绝对的不连续下降,但是在二语发音和词汇句法方面还没有得到证实,所以证据不充分,所以也无法断定到底是不是连续的。针对第二个条件Theo Bongaerts教授的出的结论为:(1)关键期后开始学习,甚至超过关键期很长一段时间的二语学习者,在各个方面都有可以达到近似本族语水平的学习者;(2)那些达到本族语水平的二语学习者的母语不仅仅是那些与二语相近的语言,即使母语为其他差别很大的语系的二语学习者也可以达到近似本族语水平。[2] 所以Theo Bongaerts教授最后得出的结论任然是反对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存在关键期。

Mike Long在2005年发表题为《反驳关键期假说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文中指出几乎所有的研究人员都同意不同年龄开始学习第二语言会导致起始学习速率不一样也将导致最终能达到的水平不一样,但是他们在这究竟是先天决定的还是后天影响的意见不统一。那么后期开始学语的人难以达到母语水平究竟是由于动机不强、输入质量差、所花时间较少、受到高级的认知水平的影响还是他们不可能达到类母语水平?学者们在对成熟的限制条件的存在上、范围、和时间上存在不同意见。Long指出近年来很多学者的研究证明二语习得中不管是发音、词汇、还是句法都不存在关键期;并说明他们在设计实验上或者研究讨论中一共存在9个问题,它们分别是:(1)习得速率和最终成就不清楚;(2)被试选择不合适;(3)起始学习时间不准确;(4)对评估人进行指导;(5)类母语水平行为有限;(6)利用标记性非母语样本使得近似于母语的样本让评估者听起来更像母语;(7)不可靠或者无效的测试方法;(8)不合适的一语与二语句子对;(9)错误的数据解读。[3]最后作者在总结结论部分说明即使所有的那些问题都存在也不能说明反驳关键期假说的研究是有问题的。另外Jason Rotheman教授发表题为《为何所以的反驳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证据都是有不一样的或者是有问题的》一文中进一步分析了Long的九点问题。

Robert V. Reichle 2010年发表题为《二语为法语的信息结构判断:类母语表现与关键期假说》;利用信息结构反常现象来说明年龄在二语表现中的作用,其中信息结构为句法和语用表现的界面或者可以说是说话人利用句子结构来指导听话人判断句子中哪些是重要信息哪些是非重要信息的方式。Robert V. Reichle设计了两个实验,在实验中给高水平的法语二语习得者呈现7对句子对其中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信息结构,让被试去判断到底哪些可以接受哪些不可以。结果发现成熟后学习法语带来的年龄效应不是很明显且发现了高程度的类母语水平。[4]这些结果与传统的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关键期假说相矛盾,同时还表明长时间的沉浸在二语学习环境中二语学习者有可以信息结构上达到类母语水平。

Niclas Abrahamsson 和 Kenneth Hyltenstam于2009年发表题为《二语学习的起始年龄和类母语水平:听力测试与语言监视》;文中作者报道了195个西班牙语和瑞典语的双语者,他们从不同的年龄开始学习瑞典语,起始学习年龄从1岁至47岁都有,并且他们都自认为是类母语水平的二语学习者。而在听力测试部分通过本族语者判断得出的结果是只有少部分大于12岁开始学习瑞典语的人达到了类母语水平,大部分小于12岁开始学习瑞典语的人都达到了类母语水平;所有通过了第一步听力测试的人在进一步的测试中包括10项复杂的认知测试和细化的语言表现、表征、加工测试中没有一个可以说达到了母语水平。[5]这项研究表明即使是早期的二语学习者中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可能真正的达到类母语水平和类母语的语言能力。

三、结语

关键期假说自提出至今已近50年之久了,从最初的母语习得过度到主要研究二语习得过程中来,其中对二语习得过程中是否存在关键期这个问题争议不断;近20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语教育的重视以及外语教育的质量难以提高的问题日益明显,国内对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也不断加深;在对“关键期假说”的研究方面,根据华中科技大学褚兴媛,余千华等总结统计了结果显示呈上升趋势[6],但在研究对象上比较局限之为儿童为主,且大多是思辨性和总结性为主,实证性研究很少;另外正因为上面的原因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内容上比较缺乏广度和深度的,方法上也比较单一,基本难以创新。本文在回顾了国内比较权威的总结后,主要分析了国外近十年的这方面的研究,发现国外的研究现状恰好也国内的相反,发现其中8篇论文中就有5篇是实证性的论文,都有比较系统科学的实验和分析,只有三篇是思辨性的文章而且大多都有很明确的立场。通过上文的分析得出,学者们基本一致认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严格的关键期是不存在的,这与国内前几年的研究结果是基本一致的。

【参考文献】

[1]Marianne Nikolov 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reconsidered:Successfullearners of Hungarian and English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Pages 287-317 2000

[2]Theo Bongaerts Introduction: Ultimate attainment and 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Pages 259-267 2005

[3]Mike Long Problems with supposed counter-evidence to 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Pages 287-317 2005

[4]Robert V. Reichle Judgments of information structure in L2 French: Native like performance and 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Pages 53-85 2010

[5]Niclas Abrahamsson and Kenneth Hyltenstam Age of Onset and Native-likeness, in a Second Language: Listener Perception Versus Linguistic Scrutiny [J] Language Learning Page249-306 2009

[6]褚兴媛,余千华.国内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现状的实证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