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巧用学具,激发课堂教学活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用学具,激发课堂教学活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具操作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实际操作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技能技巧的形成和数学能力的发展,从而达到提高数学素质的目的。

一、操作学具,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1.低年级儿童喜欢新异刺激,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利用学具操作,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满足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在组织新知识学习时,我利用学具创设教学情境,讲究引入艺术,使学生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投入新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认识三角形的过程中,组织学生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这样,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顺应了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主动进取、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使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把抽象的内容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数学学具在这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2.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使数学教材变得直观、具体、形象,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如教了《元、角、分的认识》,我把学生分成几组,每组都布置一个简易商店,标上“一只书包31元,一只文具盒8元7角,一块橡皮5角,一支铅笔1角,直尺4角。”并且每人手中都有一份换好的零钱,各组同学最多可以买哪几样商品?有买3样的,有买4样的,有买2样的,竟然还有学生通过讨价还价买了5样商品。

二、运用学具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多向发展。

1.数学法则、公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我们在进行教学时,不能仅仅注意法则公式本身,更重要的是注意法则公式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逻辑方法发现规律,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如:教学圆的知识时,采用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用圆形物件画个圆剪下来,通过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打开,反复几次,然后找到圆心。在讲授了半径、直径的概念后,让学生在图上找到半径、直径,并动手量一量半径、直径的长度,从而得出同圆内d=2r,r=1/2d,半径、直径都有无数条。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学生的比较、判断、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在学具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我们必须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例如,在学习了“米、厘米的认识”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米尺的作用有多大”的活动。测量自己的用品,包括课桌、文具、书本;测量自己家的家具、阳台、房间等的长宽高;到商店运用米尺量衣服的尺寸。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学知识时刻发生和运用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着密切联系。这样,把想、看、说、做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感受到的情景中接受语言训练,由形象到抽象,排除了学生思维上与语言上的障碍,使新知识更清晰、更明确,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所以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学习了分米后,让学生量课桌的长、宽;学习了面积单位后,让学生量常用物品的面积等。通过这样的学具操作教学,学生不但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深深地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了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4.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小学数学中,利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我根据小学生直观形象性的思维特点,在教学中,通过操作学具,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机会,重视学生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动耳、动眼,而且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索实验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体验成功。例如: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怎样使学生懂得“把各个数的数字相加”比较抽象。教学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口述自己发现,亲自感受,感到规律是自己探索出来的,体验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我利用学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快乐主动地学习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5.利用学具,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几何模型,运用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利用学具,强化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结论,还要让学生清楚结论形成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制学具,能够动态地展现这一过程,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在讲《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之前,布置学生自制学具,让他们用纸板和粘胶围一个圆筒,两头加上圆底盖。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了解到,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它的宽就是圆柱的高。当课堂上老师讲授这部分知识时,学生就能很容易得出“圆柱的底面积=底面周长×圆柱的高”这一结论。学生对自制学具兴趣很高,他们既动手又动脑,在制作过程中能够清楚地了解到结论形成的过程。当老师进行讲授时,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仅老师教起来轻松,而且学生学起来非常愉快,教学效率很高。教具学具在教学中既可以形象具体地表现静态现象,又可以生动活泼地表现动态过程,具有简单直观的效果,利用多种教具学具组合,更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加深印象,并达到活学巧用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

由此可见,巧用学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他们在学具操作过程中,一边做一边想,丰富感知认识对象的途径。从而更加乐意接近数学,更好地理解数学,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更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