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建立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建立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体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际上对企业业绩评价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特别是现代公司制诞生以后。在整个业绩评价发展过程中,资本保全、委托等理论的主要成果对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有着重大影响。

资本保全理论与企业业绩评价

资本经营的好坏取决于经营者的能力和努力程度,而评价经营者业绩的基本标准,就是看企业经营是否达到资本所有者的目标。通常,资本增值越大,说明企业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越好。反之不能实现资本保值,则说明经营者经营业绩较差。资本保全观就构成了企业业绩评价最直接的理论基础。

会计上的资本保全理论是企业收益计量理论的核心。资本有财务资本和实物资本,所以资本保全也有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之分。财务资本保全是传统的资本保全概念,要求所有者投入资本的价值保持完整,是指在扣除本期的所有者出资之后,期末净资产的财务(或货币)金额大于或等于期初净资产的财务(或货币)金额,即为资本保全。实物资本保全要求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实际生产能力保持完整,是对投入资本的生产能力的保全。按照这一概念在扣除本期的所有者出资以后,企业的期末实物生产能力(或营运能力,或企业达到期末实物生产能力所需的资源或资金)大于或等于期初生产能力,即为资本保全。

既然有两种资本保全,那么资本保值增值是指财务资本保值增值还是实物资本保值增值呢?我认为研究财务资本保全、保值及增值更有实际意义。因为实物资本保全可操作性及计量的准确性较差;实物资本保全最终也要落实在价值保全上。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委托与关系。委托的标的,形式上看是企业,实质上是资本。因此,企业资本保值增值是所有者利益、经营者责任之所在,是评价企业经营者业绩的标准。

委托理论与企业财务评价

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委托―关系是企业制度演化进程中的一大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目标不一致;股东与经营者在投资决策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偏好,在企业投资决策中,股东偏好于长期投资且持风险偏好态度,而经营者则更偏好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持风险规避态度。这些问题使人在经营过程中有可能偏离委托人目标,从而发生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就是所谓的人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委托人必须建立一套规范的制衡机制来约束人的行为,使人目标与委托人目标接近一致,从而减少风险,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投资回报。而建立企业绩效评价制度是一项有效的制度安排,国有企业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委托行为,而且层次多且复杂,企业绩效评价在这里也具有最为迫切的需求。

克服或防止人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关键,在于处理信息不对称问题。那么委托人必须给予人适当的、有效的激励来减少他们之间的利益差距,同时花费一定的监控成本来减少直至限制人偏离正道的行为。也就是要建立和健全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理论和实践均表明,实施激励机制,可将公司经营者个人利益同公司股东的长远利益紧密联系起来,鼓励经营者更多地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最终使公司的经营效率和利润获得大幅度提高。

由于委托利益冲突是由其自身追求利益最大化所引起的,它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激励机制只能缓冲这种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还应通过约束机制来约束经营者行为。一是在企业治理结构中强化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阶层的制衡作用,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二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以增强信息的透明度;三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一个充分竞争的企业家市场,在企业内部实行对高职位经营者的竞聘机制等。

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上,也不能以大体模糊判断为基础,否则会导致相反的结果。要做到有效的激励与约束,委托人与人必须有共同认定的标准,而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是将这种关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重要纽带。

(作者系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