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处处现新意,环环有亮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处处现新意,环环有亮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2年11月23日,我有幸听了我校高级教师赵如海老师的公开展示课,赵老师是我校科学科组长,是一位有经验、有魄力、有魅力的高级老师,课如其人,赵老师的课就如他的人一样具有魅力与魄力,更有效力,现在我就班门弄斧,斗胆评价我所崇拜的前辈的展示课。

本节课是浙江省的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内容,是初中科学“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1、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2、知道重力势能及动力势能的决定因素,了解弹性势能及弹性势能的决定因素;3、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了解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实例。由于本节课内容规律较多,又有探究实验,概念比较抽象,所以教学难度较大。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通过控制变量法实验感受动能与势能,并总结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赵如海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启发为主、以探究为手段、以拓展为目标,通过突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试验,在获得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素养,还能通过滨河路飙车车祸和红荔路泥头车撞行人两个“旧闻”巧妙地运用在课堂中,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实结合在抽象知识的学习,是一位老师智慧的体现,还通过“车辆限速”“高空抛物”等一些社会性问题将本节课的知识上升到道德高度,用专业的知识很好地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德育教育。整节课教师的智慧与学生的智慧相互碰撞、老师的思想与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共鸣,在我眼中,就是我校提倡的“三力”课堂的典范。

一、教学目标方面的评价

赵如海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实验让学生了解动能、势能的存在,并总结影响它们的因素,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安排简洁有序,重点突出,不仅在只是顺序的安排还是学生认知顺序的安排都可谓恰到好处,使得整节课顺畅有序、知识连贯。在课堂设计中赵老师重视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学生认识的现有发展区和潜在发展区之间开发了最为高效的发展区,用丰富的身边实例丰富了概念的内涵,并在实验设计中用老教师的智慧对教材实验做了重要的改动和增添,使实验效果更为明显,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以趣味实验,师生互动,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创设了一个趣味保龄球(空矿泉水瓶和乒乓球)比赛,师生共同参与,趣味引入课题,学生在参与和参观过程中结合生活经验提高技巧,潜意识下已经对动能有了切身的感受,同时也在提高技巧时已经默默在思考如何提高动能,此实验引入成功、高效。

2.注重探究,巧用“旧闻”与社会现象,教学方法多样化。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教师善于改进和创新实验,关注学生实验与认知基础,“保龄球”比赛的引入实验是这节课的亮点之一,这个实验构思新颖,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探究“动能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试验中,学生在明确的控制变量法的要求下进行试验,不仅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更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素养和水平,这是赵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的体现。在学生掌握了如何判断物体的动能大小后,紧接着介绍了一些常见物体的动能大小,更是让学生对动能存在与大小的感受更为真切。随后轰动全城的两则“旧闻”更是让学生的学习推向了一个高潮,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我们身边的科学。随之更从能量的角度讨论了“为什么要对机动车限速”以及“为什么要对重载车限制速度小”这两个能在学生心中敲响警钟的两道题,引导学生将本节知识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丰富了抽象概念的内涵。再从高空抛物这一社会现象引入了势能的概念,从生活的角度引入新概念,让学生容易接受,并将势能这一抽象概念轻松接受,钢球、玻璃球破纸实验构思巧妙,学生完成质量很高,这对实验结论的生成无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对教学效果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此实验的设计也将学生的学习推向了另一个高潮,学生也从操作性高、效果明显的试验中获得了成就感。

3.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和思想方法的形成。

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设计、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了科学无处不在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标精神。同时作为科学老师,赵如海老师也从课程的设计、实验的改善与创新,问题的辩证性等方面做了缜密的安排,有利于学生思想与方法的形成。

四、建议和意见

1.得出实验结论环节不够严谨。

本节课重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习,在实验方面,有两个重要探究实验,探究“动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和“重力势能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实验中运用控制变量法,赵老师的本意是让学生有多一点自由度,所以在实验上减少一些指导,希望迸发出其它的火花,但是学生表现未尽如人意,学生还是中规中矩完成了实验,从而总结出实验结论。我认为赵老师的出发点很好,学生表现不尽如人意也是情理之中,但是不管如何,回到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如果有一些实验表格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对得出实验结论这一环节会更有说服力。课堂中,老师对学生做到收放自如确实不是易事,这也是我们所有教师努力的方向。

2.小组合作进行得不够深入。

在课后跟赵老师的交流中,赵老师认为本课没有很好体现小组合作,他本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生活联系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以及让学生对知识产生一定的兴趣,而我的观点是,有些课堂没有必要一味地追求小组合作,图个热闹。讨论后我发现可能是我对小组合作的理解过于肤浅,在课改中,我们确实应该在课堂设计时重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不图热闹,图的是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组能在集体探索中擦出不一样的火花。深入讨论后我们还是认为本课如能在各个环节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会让这节展示课锦上添花,更加完美。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3-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