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虚拟能力的价值考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虚拟能力的价值考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虚拟能力是作为主体的人特有的利用中介系统超越现实性的能力。借助于数字化的虚拟,人能模拟出虚拟空间,能将设计师的蓝图变为活生生的“现实”,能构建出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接触到的虚拟环境,可以创造出只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在现实世界中尚不存在的事物和环境。主体的需要、利益与客体的属性和规律是对虚拟能力作出价值评价的两个基本尺度。

[关键词]虚拟能力;虚拟;价值意蕴;价值评价

[作者简介]肖玉元,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2007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唐占应,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2007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贵州贵阳550001

[中图分类号]B0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1-0113-03

虚拟不仅是一种技术、一种活动、一种状态,而且是人所特有的一种主体能力。在人复杂多样的诸种能力中,虚拟能力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它的培养和锻炼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极为重要。国内学界对虚拟能力的研究刚刚起步,虚拟能力的本质是什么,它对人类的价值何在,如何对虚拟能力作出合理的评价,都是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本文力图对上述问题作出尝试性的探讨。

一、虚拟能力及其实质

20世纪下半叶,自伊凡・萨瑟兰(Ivan Suther-land)发表《终极显示》以来,人类实现了以虚拟技术为中介对认知对象和环境的虚拟建构。虚拟世界――种非现实的感性对象世界带给了人类知与行的便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数字化技术及其构建的虚拟环境开始引起了人们的终极关注,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虚拟哲学。从一般意义上来说,随着以数字化符号为载体的因特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必然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制造和使用符号化或数字化等中介化系统进行处理人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活动,也就必然要形成超越以现实工具为中介的实践能力的能力,这就是当今社会所谈及的虚拟能力。

通过对国内学界关于虚拟问题的研究成果的分析,我们清楚地发现,国内学术界对虚拟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思考,不仅对虚拟的内涵、实质、特点进行了考察,而且还考察了人类虚拟的历程,即如何从行为虚拟到语言符号虚拟再到现时代的数字化虚拟,并且进一步考察了数字化虚拟导致的虚拟经济、虚拟政治、虚拟教育、虚拟社区等问题。但是,对于虚拟现象之一的虚拟能力问题,国内学术界却缺乏足够的关注。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虚拟实践与虚拟认识的出现,极大地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时候,虚拟能力才开始引起学者的重视。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虚拟能力进行了较为深入研究的主要有张明仓教授和周甄武教授,张明仓教授在其著作《虚拟实践论》中对虚拟能力作出了专门的阐述,认为“虚拟能力是人现实地或实践地超越现实性的主体能力”。并进一步指出虚拟能力是一种不容忽视的主体能力,它的培养和锻炼对于人的生存、发展极为重要。周甄武教授在其《虚拟能力:一种不容忽视的主体能力》一文中进一步深化了对虚拟能力的研究,他认为:“虚拟能力是人特有的一种超越现实性的主体能力。”并具体的探讨了虚拟能力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等。

张明仓教授和周甄武教授在他们的研究中探讨的皆为广义的虚拟能力,即都认为虚拟能力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通过虚拟中介的特征可以将虚拟能力划分为三个阶段:以行为和实物为中介的虚拟能力、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虚拟能力和以数字化技术为中介的虚拟能力。笔者在对虚拟能力进行价值考量时主要针对的是狭义的虚拟能力,即数字化时代的虚拟能力,理由有二:其一,以行为和实物为中介的虚拟能力和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虚拟能力,虽然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虚拟性,但是,它们没有超脱物质实物或物理空间的限制或者还局限于指称意义对象的关系当中。因而。从狭义上看,它们还不属于纯粹形态的虚拟能力,只能看做是向数字化为中介的虚拟能力的过渡形态。其二,将数字化时代的虚拟能力作为我们重点考量的对象更具有现实意义。我们知道,“虚拟”之所以能成为一个颇为时尚的词汇,“虚拟能力”之所以能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脱离不了当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电脑网络数字化等技术的背景。在信息化背景下,虚拟能力发展日新月异,其理应引起我们的重点关注。

无论是何种阶段的虚拟能力,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主体利用中介系统超越现实性的能力,而不是主体机械的反映现实的能力。超越性是虚拟能力的突出特征,而在数字化时代,这种超越性的特征尤为彰显。

二、虚拟能力的价值意蕴

相比以行为和实物为中介的虚拟能力和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虚拟能力,数字化时代的虚拟能力,是一种使用数字化符号在虚拟空间建构对象性存在的主体能力,其主要特点是依附于数字化的电子空间,尤其高度依赖VR技术,它通过使用更为抽象也更为简洁的0―1数字去表征、合成或建构着可能性的对象、关系以及不可能的对象、关系等等,虚拟使不可能的可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一种真实性。具体而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第一。通过数字化的虚拟,作为主体的人能依据现实实践的环境、特点、运行规律等,利用计算机系统和信息技术模拟出虚拟空间。这种运用虚拟技术构建的虚拟空间虽然与现实的原型并不相同,但它却可以让人沉浸其中,获得与现实世界中相同的感受,甚至更好的效果。人们经常听说甚至已经受惠的虚拟培训、虚拟教育、虚拟医疗等活动,就是属于这种在虚拟空间进行的实践活动。

第二,通过数字化的虚拟能将设计师的蓝图变为活生生的现实。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把不可直观的观念和思维活动,通过(0―1)二进制的数字表达方式转化成为虚拟世界中的“情景模型”。它能使设计师及用户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能“真实地”看到新的设计结构及其周围环境,了解新产品的功能,从而使设计方案的确定变得简便、直接、高效。其不仅使最终制造出来的产品更加完善,也不仅可以缩短试制周期,节约试制费用,而且允许人们犯错误,减少乃至避免各种风险隐患。

第三,通过数字化的虚拟能构建出人们在现实世界中五官无法感觉到,或者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接触到的虚拟环境,从而为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服务。相比以语言文字符号为中介的虚拟,以数字化为中介的虚拟能把“想象的现实”变成了“现实的想象”。对于微观、宏观的探索、试验来说,数字化虚拟这种能将象征性的想象变成“现实”的想象的功能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例如,根据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法则,专家们可以模拟宇宙太空和原子世界发生的情况,把人类带入浩瀚无垠和纤细入微的世界里,直接考察其中发生的一切。

第四,通过数字化的虚拟,人类还可以创造出只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在现实世界中尚不存在的事物和环境。数字化虚拟的鲜明特色在于超越现实

性的限制,指向现实中的各种可能性和不可能性。过去我们在谈到此类问题时,往往把“现实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相互区别开来。虚拟打破了这种传统的划分,它对现实性的超越,不仅体现在能够在虚拟空间中建构对于现实性来说的所谓“现实的可能”,而且体现在能够建构对于现实性来说的所谓的“抽象的可能”和“不可能”。

第五,虚拟能力的发展,虚拟实在活动的普及,有助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人改变环境,环境也改变人。通过数字化虚拟构建的虚拟空间,它不仅能使人逼真地“生活”在“曾经见过的现实世界”,而且可以使人逼真地“生活”在“未曾见过的可能世界或不可能世界”,它使人仿佛提前生活在各种理想世界并“沉浸”其中,这种虚拟空间有时会显得如梦如幻甚至荒诞不经,它对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并诱使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不过,它却可以给虚拟实践者带来特殊的真实的体验,并可以促进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支持理想世界转变为真正的现实,促进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

三、虚拟能力的价值评价

所谓价值评价,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经常进行的精神活动,表现出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价值关系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虚拟能力的价值评价就是指为主体对虚拟能力与主体需要之间价值关系的评判。然而,要对虚拟能力进行价值评价,确立评价标准是其必要的前提和基础。仔细考察人们所进行的各种评价活动就会发现,人们在对价值客体进行价值评价时总会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二是客体的属性和规律。因此,我们对虚拟能力的价值评价同样也应遵循以上两个基本的尺度。

第一,我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利益的标准也就是从评价者的角度对虚拟能力进行考量。作为评价主体一定是现实的人。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主体的因素是我们对虚拟能力进行评价的主要因素。我们知道,动物只存在一个生存问题,而没有发展问题,人虽然也有一个生存问题,但生存必须通过发展自身来实现,否则将难以生存,人需要在更高的方面或更高的程度上超越自然。虚拟能力作为人的一种特有的超越现实的主体能力,契合了人的这种超越现实的内在需要,因而成为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内在依据。虚拟能力构成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它促发人们从观念的超越迈向现实的超越,成为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不断发展的动力。我们可以认为,虚拟能力对整个人类的发展是存在着肯定的价值,藉助于虚拟能力,人既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也改变了人自己的存在状况和规定性。当然,如果把虚拟能力具体到我们的生活领域,或许也会对其产生负价值得到认识,即个体价值主体,群体价值主体,人类价值主体由于其需要的差异而产生价值冲突,这是正常的,也正是世界丰富多彩的体现。然而,当三者发生矛盾时。取舍的原则就应该是:个体需要服从群体需要,群体需要服从人类需要。

第二,我们从客体的属性和规律的角度对虚拟能力进行考量。价值评价作为主体对象性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评价过程中还应坚持把客体自身的本质和规律作为评判客体属性是否有价值的一个重要尺度。主体进行价值评价并非以主体的需要作为唯一尺度,其评价的结果,还得看是否符合客体的本质和规律性。虚拟能力的发展状况是以中介系统作为其标志的,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说虚拟能力是由技术决定的,但是,虚拟能力的发展状况总要受到特定时代的制约。因此,我们在拒绝“技术崇拜”的同时,却丝毫也不能忽视技术的作用。虚拟能力虽然是伴随人类的诞生而产生,有着长远的发展历史,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人关注,究其根源,皆源自于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虚拟技术催生了当代的虚拟能力。因而,我们认为虚拟能力从以行为和实物为中介的虚拟发展到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虚拟再到今天的以数字化为中介的虚拟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符合其内在发展的规律性。

从科学的价值评价来看,满足主体的需要和利益是对虚拟能力作出价值评价的出发点、前提,尊重虚拟能力的本质和规律是对虚拟能力作出价值评价的基础。这两个方面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因为“实践是一切评价标准的出发点和归宿,实践的准则是评价的最高准则”。在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价值评价过程中,只有坚持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统一的评价标准,才能真正使得主体在实践中形成的虚拟能力彰显出其应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