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不做资料的奴才,要做教材的主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不做资料的奴才,要做教材的主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课本、教参、练习只是教学的资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教师不应唯教材为是,教学不应被资料所左右。教师应改变教学方式,重视学生自己对文本的诵读、品味、体悟,把课堂还给学生,扮演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的角色,构筑开放性的课堂,使学生学得生动、高效。

关键词:诵读 引导 开放 鲜活

现在做一个语文老师真是难啊!苦啊!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不能不讲,因为并不是所有同学都有教材分析、教材全解之类的资料,而考试总有那么几题是以教参为依据的。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单凭老师、学生自己的理解总觉得不够踏实,你再举黄庭坚的书法作品值4亿多人民币,而印刷品几元就能买到,学生还是答不到点子上去。而教参说“艺术具有独创性,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且不可复制;技术则有一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具有实际效用,一般可以大量复制”就到位多了。再如《桃花源记》中最后一段和桃花源关系不大,可以不写,但作者为什么要写上这一段呢?如果是让老师、学生自己理解,那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门,而一参考教参的分析就简单省事之极。你能置教参于教学之外吗?

作业本是教育部门规定学生必须完成的作业,是教导处考核教师工作的必查项目,你不花大量时间批改、辅导、讲解,学生能独立完成吗?

此外单元考、月考、期中考、期末复习考还不得占去你许多的教学时间?历年的期末考卷乃至中考试题也不能不精挑细选的略做一二。真可谓整天围着资料转,教学为资料所左右,留给教师自主、学生自学品悟的时间少之又少!难怪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费时低效、难入人心!

其实语文在所有学科中是最富有魅力,最能激感,最能给人审美愉悦的学科。它需要师生发自肺腑的情感投入,它是师生心灵沟通、情感交流的平台,是化育心灵、陶冶情操的奇葩,是不可牢笼、神驰妙悟的宇宙!它具有顶天立地的伟人气质!呼风唤雨的仙人风度!哪里是照搬教参、死做题目能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的?

语文教学应突出诵读,以学生个人的体悟为出发点,以积累知识、提升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为旨归,听说读写全面发展,所谓博闻强识、见多识广,口若悬河、下笔千言。

唐宋家的散文可算得精美、典范之至了,他们却并没有读过如今的语文课本、听过教参对课文的分析、学过繁琐深难的语法、做过堆成山似的练习、试卷,可谁能否认他们的文学成就!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头悬梁锥刺股发愤攻读、揣摩研习的不就一部太公兵法吗?可谁能有他那样一张利嘴,把语文的功能运用得如此令人叹为观止!北大怪才辜鸿铭在讲到如何学习语言时,极力主张选择一部书熟读成诵,打好底子,然后再广泛涉猎,自然触类旁通。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不是教教材的机器,而是用教材教的大师。教教材侧重对教材的全面挖掘、透彻理解,势必把学生视作接受的容器,教材则成了主角、上帝,成了压在师生头上的大山;用教材教是把学生视作主人,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可以是一课一得,教材无非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教学要以学生为本,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必须改变重传授、灌输的教学方式,构筑开放性的课堂,一方面要多多诵读古典诗文、名篇佳作,另一方面要主动寻求适合学生特点的一切有利于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材料,多从现实生活中选取鲜活的材料做教材,把教材只是当做教学的基本材料和手段,而不是唯一的凭借,更不是唯教参为是。用活用好教材,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实现自己的教学理想,语文教学才有无限生机活力。被资料束缚住了手脚,必然使教学陷于沉闷、僵化,必然落个赵括、马谡的悲惨结局。

荀子说:“真积力久则入。”

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苏轼说:“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

叶老说:“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

刘国正先生说:“在一定意义上说,语文课是能力课。提高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实践,即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在写作中学习写作,在听说中学习听说。”

可见,发展语文能力的唯一途径是多读书,多品味,多写作。绝不是看点专家权威的分析,搬来现成的答案,就能造就出真才实学。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理解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学生个体自发多元的品味、体验、感悟,然后是学生相互间交流、讨论而产生的更丰富的触发,最后是教师必要的点拨、讲解。完全由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可能会流于肤浅甚至存在偏差,所以教师应该通过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触发,师生间的相互讨论来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就这一点来说,教师的相机诱导、点拨、讲解无异于画龙点睛,必不可缺。“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地方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叶圣陶)

课外阅读名著是教材要求的,但学生课业负担重得没有时间读,其他科任教师及家长的偏见吓得学生不敢看“闲书”。所以学生基本不读书,读了也没时间深入思考。要改变这种局面,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只有教师平时的阅读课上得引人入胜,名著导读课导得学生非读不可,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求“读”的真实欲望,使“图书漂流”、“书香家庭”、“书香校园”、“读书型社会”的营造不再流于形式。而要做到这一点,正需要教师自己对教材、名著有深切的理解,生动的处置,开放的胸怀。只是照本宣科,而毫无自己的感悟、创见,只能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决不可能教出富有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国之栋梁!

教参、作业本、试卷,都不过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助手,甚至课本也不过是工具。让资料成为教学的主宰,使师生沦为奴才,是愚蠢、失败、悲哀!

不做资料奴才要做教材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