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养老的最佳选择:房子还是股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前两天跟父母攀谈,感觉他们的老年生活很幸福,小区里的物业管理、周边的配套服务都很到位。我也不禁开始憧憬自己的退休后的生活,未来会是怎样的呢?会有年轻人为我提供服务吗?我有足够的储蓄支付吗?
答案似乎不是那么的乐观!首先,城市化和中国的人口结构决定了过去三十年间,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就业人口新增速度超过了城市消化的速度,从而抑制了外来人员工资的议价能力。正是这些勤劳肯干的“乡下人”,建设和维护着美丽的大都市,也保障了城里老年人经济上“可负担”的幸福生活。在经济学上,著名的“刘易斯费景汉一拉尼斯模型”就是讨论这种二元经济下的城市化进程。
但是,这个经济的模型也预言了,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农村收入水平的上升,“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供给必然会枯竭,城市的工资水平会有迅速上升的过程,如果你期待一个与现有水平可比的老年生活,其经济压力不容乐观。倒不是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生活要素,最值得担心的是各项服务的价格。
于是平,为了老年的幸福,除了更加卖力地工作,我们不得不认真考虑如何让手里的财富保值增值,摆在面前的无外乎几种选择储蓄和债券、创业投资、房地产、股票,对普通人而言,股票和房地产是最现实的选择。
以美国为参照,我们选取美国联邦住屋企业督察局(OFHEO)房屋的价格指数和标普500股票指数进行比较如果1975年3月对旁地产和股票进行等值投资,到2009年底,房地产的价格只相当于34年前的5.75倍,而股票价值则是13.4倍。根据耶鲁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RobertJ.shiller)的房屋价格模型,如果在1910年投资美国住宅类房地产,那么到2006年底,扣除通胀因素,房产的价值只相当于近100年前的2倍,而同期股票的市值则增加了7.4倍。这种资产价值膨胀的不同速度,是有着深刻的经济学内涵的。
住宅性房屋的价格所反映的是房屋作为生活商品的供需关系,虽然有投资价值,但归根到底是由实际生活需求所决定的。美国二战以后的发展阶段与我国目前类似――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就业人口加速增加、财富迅速积累、房屋需求猛增。于是,房地产市场的供给短时间难以满足需求,造成了价格的扭曲,引发非理性大规模投资。但是,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房地产价格将回归理性,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成为必然。因此,房地产价格的参照归根到底还是通货膨胀率,是生活的成本,而股票市场正好相反。
股票市场是企业股权融资的市场,反映整个社会财富积累的速度,其价值参照是社会资本增长的速度。就业人口的增加只是财富积累的一个因素,科学进步和生产组织结构的创新才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本动力。中国依赖低成本劳动力打开国际市场,继续发展只能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股票市场作为“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中介平台,不是传统的以商业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可以比拟的。
回到养老的话题,中国过去几十年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决定了社会“老龄化”会来得更快更猛烈。美国老龄化周期已经走了近四十年,加上大量移民涌入,中国不可能比照其经验,这也注定了中国的养老价格的“通货膨胀率”会超过美国,更超过中国目前统计意义的零售消费价格指数,也不是房地产增值可以抵消的。试想,当社会上年轻人比例下降,即便你有住宅性房产,又能卖给谁呢?
当然,未来几年的房地产市场还是乐观的。具体讲,在2013年以前,中国的“20至60岁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都是上升趋势,居民储蓄意愿不可能在这之前降低。以储蓄率支撑的住宅性房地产投资,还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中国财富故事的主角之一,但是更长时间跨度的养老投资,最佳选择无疑还是股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