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四川糖画刍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四川糖画刍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糖画,作为民间艺术的重要品类,凭借着它丰富多彩的形式表现出民间文化观念。文章旨对“糖画”这一艺术名称的流变、糖画艺术的历史渊源以及四川糖画传说进行考察。

【关键词】四川糖画;名称流变;历史渊源

糖画,顾名思义,以糖作画,是四川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糖画艺人是以铜勺作笔,糖稀为墨在石板上肆意创作。糖饼艺人面前一般放置一个高约70厘米,长宽50厘米左右的木制小柜,小柜名曰“中盘”,上置一块石板,历经磨制的大理石板为最佳,艺人行话称之为“太白”。石板左右或置有一块长宽50厘米见方的木制转盘,盘上等份分格,其中罗列出艺人能够做出的糖画样式,右边转盘名为“头盘”,其中图案为制作工艺简单的、小型便宜的“小货”;左边转盘称之为“尾盘”,其中图案则为工艺较为复杂、大型贵一些的“大货”。艺人也常常在摊儿前立一草把,草把上插有艺人事先做好的糖画,客人也可以不转转盘直接购买,这种竹竿顶部绑上麦草,用于插放成品糖画的草把行话称之为“铜锤”,旧时便于艺人扛在肩上,走街串巷的叫卖。

一、“糖画”名称的由来

糖画艺术主要存在于四川,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地区将之称为“糖饼儿”或是“倒糖饼儿”;到了川东地区则称之为“糖关刀”或是“糖粑粑儿”;而川北地区则称之为“糖灯影儿”。糖画艺术在民间广泛流传,可是在官方正式记载中却鲜有资料可寻,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应该归咎于这门民间艺术名称长时间的不统一。

一直到1986年,在一次四川省文化局组织召开的糖画老艺人座谈会上,为了糖画艺术的发展,艺人们纷纷要求发展一个有关糖画的协会,参与“倒糖饼儿”这一民间艺术研究发掘工作的蒋守文先生,受《冷炉杂识》中有关“铁画”那一段记载的启发,“燕湖铁工汤鹏,能揉铁作画,花竹虫鸟,曲尽生致,又能作山水屏障,……’摹写绝妙。”汤鹏揉铁作画,人称“铁画”,蒋守文先生由此联想,糖画艺人滴糖作画,亦可被称之为“糖画”,于是,“糖画”一词横空出世。并且随着“成都锦江区民间糖画艺术协会”的成立,各种比赛、活动、宣传随之展开,“糖画”一词也流传开来,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共识,可以说,蒋守文先生将这门滴糖作画的艺术命名为“糖画”,结束了这门民间艺术长时间没有统一的、正式的称谓的历史,为糖画艺术今后的宣传、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糖画艺术的历史渊源

(一)乳糖狮子、糖丞相同糖画艺术的渊源

以糖画的意义记录这门艺术的文献只有清末宣统元年的《成都通览》有一条记载,“元旦日街市停贸易……只有小本营生者,专售小儿女之钱,如甘蔗橘子……戏脸壳、灯影糖饼……。”而融化沙糖,以糖稀为原料制作玩具性食品的技艺最早可能并不是从“倒糖饼儿”开始的,在宋人的笔记中便能见到一种产自西川并入贡皇城的“乳糖狮子”,根据《证类本草》所言,“炼沙糖和牛乳为石蜜,即乳糖也,唯蜀川作之。”乳糖狮子的原料中所使用的糖稀与糖画的原料一样,皆是融化蔗糖所得,其将糖稀倒入凹雕模具内冷却成型的制作方法同今天的糖画艺术中“按头子”这种糖画样式相似,解放后渐无所见。

另外,明代的朱望子有《糖丞相》诗两首,糖丞相、乳糖狮子同糖画的渊源可知一二。诗中用制作糖人开始于汉代一句是不足为信的,前文已述,但从以上诗句中可以看出“糖丞相”的特点,其一,以糖霜为原料,根据王灼的《糖霜谱》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异步介绍以甘蔗制糖方法的专著可知,糖霜即为蔗糖,这与乳糖狮子以及糖画的原料是一致的;其二,糖丞相是以“印”为制作工艺而做出的空心糖人,这与上文所述乳糖狮子以及糖画中“按头子”的制作方法及其相似。明代之后,在祭祀中渐渐不见踪影。

目前虽然没有明确的文献言及乳糖狮子和糖丞相是如今糖画艺术之滥觞,但笔者据以上引用资料推测,从发展角度上看,乳糖狮子和糖丞相很有可能是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其制作工艺并未随着它们的消失而消失,而是“在流传的过程中借用了中国皮影艺术的造型和一些表现手法,逐渐形成了以平面或略带半浮雕味的民间糖画艺术。”

(二)有关糖画艺术起源的传说

通过笔者的走访,成都糖画艺人中广泛流传着一个有关糖画起源的传说。

话说陈子昂故乡在唐代梓州射洪,今天的四川射洪县,相传他喜食当地盛产的黄糖,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蔗糖,其吃法却颇有情趣,首先要将黄糖融化,再将糖稀倾倒在光滑的桌面上,以糖稀为墨,如同写书作画一般倾倒出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用竹签穿起,拿在手中,边食用边赏玩,自觉十分有趣。

而后,陈子昂北上长安,初到皇城,只当得一小吏,百无聊赖时,便制作糖饼,以度闲暇。一日,小太子由太监领着路过陈子昂的居所,适逢陈子昂正赏玩自己的糖饼,便吵着要,太监问罢,随即要了几个给小太子带回宫去,谁知回宫之后,小太子吃完了这几个糖饼,竟然哭闹着还要,此事惊动了皇上,太监没辙,只得如实禀告,于是,皇上立即命陈子昂入宫,当场表演。陈子昂进宫后,融了随身携带的黄糖,在光滑如镜的春凳上倒了一个铜钱样式的糖饼,用竹签穿起,递给了小太子,小太子破涕为笑,皇上心中一高兴,脱口而出,“糖饼儿!”这便是糖饼儿这一名称的由来。

后来陈子昂解衣归乡里,一则感遇皇恩,又为排遣忧愁,便收了几名徒弟传授其倒糖饼儿的技艺,这门手艺就此从这里流传开来。

参考文献

[1] 蒋守文.中国四川民间艺术之花・四川糖画(第1版)[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3.

[2] [清]陆以.冷庐杂识(第1版)[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 傅崇矩.成都通览(第1版)[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

[4] 唐慎微.证类本草(第1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吴雨声(1989- ),女,汉族,四川攀枝花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与审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