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是亲情还是人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是亲情还是人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真爱生命”中的“精神支柱”板块的课文。本文侧重表现作者沉思感悟的过程,表达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与理解。本文节选自史铁生的哲理散文《我与地坛》,学生对这部作品不太熟,为了突出课堂重点,提高课堂效率,我把教学目标预设为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引申到对人生的思考,预设课堂重点为分析人物形象,课堂高潮为对“生命”这一永恒话题的个性化解读。

第一课时,我们顺利地完成了我与地坛部分的教学,初步感知了作者的人生遭遇和对生命的思索。第二课时,我准备让学生以小组研讨的方式来赏析,且通过品味语言来深入领悟散文的主题。

课堂上,学生的讨论很热烈,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推选一个代表站起来发言,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我发现大家的赏析目光主要放在母爱的伟大上,学生沉浸在对母爱的感动中,学生认为这就是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而对于文中大量笔墨叙写的对生命重要启示的话语,几乎没有心思体味,当我问到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有紧密联系吗,学生似乎很迷茫,我趁热打铁,赶快出示幻灯片即我预设的关于文中生命思考的一系列问题,并要求他们再次细读课文画出对生命有启示的话语,。于是这堂课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下面就是我们师生围绕生命话题而进行的讨论:

教师:文中我与母亲和第一部分有必然的联系吗?如果没有,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来写我与母亲并把它和第一部分一同放在我与地坛的课题之下呢?

学生甲:作者是在地坛里思念自己的母亲的。

学生乙:文中所记述的事都发生在地坛里啊。

学生丙:我交给母亲的一个难题是去不去地坛公园。

教师:母亲是如何对待这个难题的呢?作者理解母亲的做法吗?

学生甲:是有变化的,应该算理解了吧,作者先是叛逆不顾母亲的感受,到后来痛悔自责。

学生乙:作者整日在地坛公园揣摩母亲的心理感受,在无数个黑夜后的白天,白天后的黑夜,……

教师:大家的讨论好极了,在本文后面的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心路变化的过程,是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启示了作者。

教师:母亲面对苦难的态度和本文的主题有紧密联系吗?

学生:通过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作者明白了怎样活的问题,像母亲一样坚毅勇敢的面对命运交给我的难题。

教师:所以两部分是统一的整体对吗?

学生:第一部分解决了关于死的问题。第二部分解决了为什么要出生的问题。

教师:至此,母亲与地坛已经融为一体了,她们用无言的方式启示了作者。所以学习本文我们要从母爱的感动中走出来,站在理性的高度上,去领悟作者对于生命的深沉思考。

教学反思:

我认为,要上好一堂课,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把课上的精彩,必须要注重课堂讨论这一活动,应该把讨论引向深入,从而真正的读懂文章的主旨。那么如何将讨论引向深入呢?

(一)立足文本,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搭建平台

如对本文中的命运的讨论,为了使学生讨论更深入,教师需要为他们搭建一个可利用的平台。提问时更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疑问点和思维的发散点。

(二)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课前细致的预设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和生成又是相互统一的,所以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科学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这种预设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人性化的预设,同时又是一种富有弹性的开放性的预设。教师预设时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生活。

(三)处理好人文与文本的关系

文本是人文精神的载体,阅读教学就是要通过学生对富有人文内涵的文本的阅读,引导他们感受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增强他们感受、理解及欣赏、评价文本的能力。新课标讲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离开了人文内涵,语言外壳就是空的;离开了语言外壳,人文内涵也就不复存在。因此,我们在强调文本的人文性时,决不能忽略对文本语言的认知。如在本文教学中对命运思考的语言的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