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学生在研究探索的氛围中提高语文素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学生在研究探索的氛围中提高语文素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语文课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学好其他课程,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分析:师生互动,宏观把握;积极引导,激励热情;积极引导,激励热情。以此来与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索,并逐步积累经验,推动语文教育事业向更远的广度、深度发展。

刘国正先生说过“在课外的天地里,学生得到语文训练的机会很多很多,是课内所不能比的。”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有广告牌;买东西,有附带的说明书。到处可以学习语文。”可见,真正学好语文,要使课内外衔接,把课外看成另一块不可缺少的语文训练的阵地。而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去研究探索,将有利于他们接触社会,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感悟生活,锻炼能力。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为学生营造研究探索的氛围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已经成为当代教师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着手思考:

一、师生互动,宏观把握

我国教坛上早有“教学相长”之说,韩愈更明确地指出:“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在这种互动方式中,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念,才不至于扼杀学生的热情,才能在培养学生素养的实践中有所作为。课堂师生互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方式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互相联系的,教师应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恰当地适用。

同时,由于学生知识和阅历的限制,他们关注的范围是有限的。教师应从宏观上把握课堂,随时给学生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把学生的探索热情引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使课堂研究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内。教师既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又要保证学习的效果,这个尺度的把握是很难的。

举个例子,我在讲授《六国论》时,要求学生围绕主题提出质疑。经过讨论,有一个学生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难道六国破灭,仅仅是因为‘弊在赂秦’和‘盖失强援’吗?难道就没有别的原因了吗?”问题提出后,我及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将学生的观点加以归纳,认识到:一是秦国过于强大,而六国又过于弱小;二是国家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谁也不能阻挡;三是六国当中缺少一个具有号召力的国家。这样的见解来自于学生的自发性探索,从而得到学生的一致肯定和认可,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积极引导,激励热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问题,而他们一遇到问题便会习惯性地向老师询问。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直接帮助他们,那么就失去了学生独立研究探索的机会,所以教师要注意做到积极引导。

在现实教学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常常表现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令人叹服的智慧。教师一个眼神、一个首肯都会对他们产生莫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对每一个参与的学生给予恰当的评价,多承认、激励,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比如,在学习《劝学》中,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个千古名篇,观点鲜明,语言形象,章法严谨,十分精彩。那么你对此文还能指出其不足吗?很显然,这个问题既有思辨的价值,又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可以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说:“善假于物”的“物”,有好坏之分,文中未指出,此乃不足。有的学生说“学习”不仅仅限于书本、课堂,还应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文中未提,此亦局限。还有的学生说“六跪”,显然是不准确的,作者未注意认真考核,留下了不应有的纰漏……在充分肯定学生的认识后,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更大的激发,而且个性特长也逐渐展示出来。

三、开拓思维,拓展深度

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以发散思维的认知方式为核心的。发散思维的特征,是针对某个目标,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或多种答案,是一种打破常规、寻求变异的思维形式,很富有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启发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时努力创造良好的研究探索氛围,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以发挥。

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审慎地选择教学内容的延伸扩展。这样不仅可以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存,使他们吸收多种营养,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级教师于漪在上《晋祠》一课时,要求每个学生按一定的速度和恰当的表达方式口述祖国的名胜古迹。学生从北京的故宫讲到的布达拉宫,从杭州的西子湖谈到桂林的石林;叙述的,描写的,说明的,抒情的,议论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这样的做法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发散思维。当然,思维的拓展不是不着边际的,而应该是教学内容的合理的有意义的延伸。

要做到深度上的开拓,就是在师生的互动中,教师的提问不停留在问题的表层上,而是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深入思考中产生自己的见解,体现出创造的潜能。教师可以采用“说理性”提问或“发散性”提问,就能达到这样的深度。“说理性”提问的重点是要求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发散性”提问是启发学生往深层次探究。例如,语文特级教师胡明道在上《卖炭翁》时这样设问:卖炭翁“衣正单”又为什么“愿天寒”?想尽早卖炭又为什么“泥中歇”?靠卖炭为生又为什么“惜不得”?这样的提问就能引导学生对课文深入地思考,从而产生各种见解。这种互动的方式,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既要有一定深度,又不能故作高深,同时还要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点拨、梳理,并将自己的意见与学生交流。

时代的发展使广大教师面临更大的挑战。从自己的课堂教学做起,让学生能在教师设计的问题环境中,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研究,学会探索,学会创造,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在这样充满活力与和谐氛围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努力、相互作用,学生的语文素质才能从本质上得到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赵群.对语文素养的几点思考[J].群文天地.2011年12期

[2] 曾曙辉.浅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J] .成功(教育) .2011年08期

[3] 樊琦.中职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D] .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文强.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N] .周口日报.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