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疝环充填式、平片无张力及传统疝修补术的对比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疝环充填式、平片无张力及传统疝修补术的对比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2009年 1 月~2012年 1 月收治的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设立为Ⅰ组;另选择同期行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设立为Ⅱ组;另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月行传统疝修补术患者28例的临床资料,设立为Ⅲ组, 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后术处牵扯感评分及并发症、复况。 结果 Ⅰ组和Ⅱ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分别明显短于Ⅲ组,但I组和Ⅱ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Ⅱ组术后患者的疼痛评分最低(1.98±0.34)分,Ⅰ组和Ⅱ组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Ⅲ组,且Ⅱ组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Ⅰ组;Ⅲ组术后术处牵扯感评分最高(3.93±0.16)分,明显高于Ⅰ组和Ⅱ组,差异有显著性(P < 0.05)。Ⅲ组术后患者出现异物感、疼痛及尿潴留、复发例数均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Ⅰ组和Ⅱ组术后无一例出现感染,Ⅱ组仅2例主诉疼痛较明显,2例出现异物感,均显著低于Ⅰ组;Ⅰ组和Ⅱ组术后出现阴囊血肿、尿潴留及复发方面比较,差异不显著。 结论 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和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疗效相似,均较传统疝修补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但由于疝环充填式修补术的填充材料价格昂贵,基层医院难以推广,因此,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更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关键词]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传统疝修补术;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65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6-0132-03

腹股沟疝(inguinal hernia)是普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分为斜疝及直疝。 以往腹股沟疝的手术方式以传统修补术为主(如Bassini修补术),但复发率较高[1]。近年来无张力疝修补术(tension-free hernia repair)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如术后疼痛轻、复发率低、无排异反应等[2],且临床研究也证实,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最符合力学原理的修补方法[3]。因此,本研究对疝环充填式、平片无张力及传统疝修补术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 2009年 1 月~2012年 1 月收治的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设立为I组,年龄 51~72岁,合并高血压3例,冠心病2例,慢性支气管炎9例,前列腺增生8例。另选择同期行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设立为Ⅱ组,年龄 52~70岁,合并高血压4例、冠心病3例,慢性支气管炎5例,前列腺增生2例。另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月行传统疝修补术患者28例的临床资料,设立为Ⅲ组,年龄50~70岁,合并高血压4例、冠心病6例,慢性支气管炎3例,前列腺增生7例。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疝的类型等基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手术方法

1.2.1 I组(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游离精索、疝囊到腹膜外脂肪处,将疝囊内翻塞入腹腔,疝囊过大者离断远端疝囊予以疝囊成形,置入帽状充填网塞。缝合填充物与内环或缺损边缘,提起精索,在其下方置入片状成型补片,放置在腹横筋膜前,精索自补片成型的圆孔通过,缝合1针关闭补片的鱼口状开口。

1.2.2 Ⅱ组(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Lichtenstein-Mesh) 行疝囊高位结扎后,用丝线修补扩大的内环口。对单片成型补片进行修剪,大小为适合于自联合肌腱、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及弓状下缘上方2 cm的范围。将平片平整地置于腹股沟管后壁,精索自精索开口处引出,用丝线将平片缝合固定在腹股沟韧带、耻骨结节、弓状缘、联合肌腱处。

1.2.3 Ⅲ组(传统疝修补术) 采用标准的Bassini术式,术后切口压砂袋6 h。

1.3 观察指标

①手术时间;②术后下床活动时间;③术后平均住院时间;④术后疼痛评分。参考肖军章的口述疼痛分级评分法(VRS-5):① 轻微的疼痛1分;②引起不适感的疼痛2分;③具有窘迫感的疼痛3分;④严重的疼痛4分;⑤剧烈的疼痛5分[4]。术后术处牵扯感评分,根据患者自身感觉对患者术处的牵扯感进行评分:①无牵扯感1分;②轻微牵扯感2分;③明显牵扯感3分;④剧烈牵扯感4分[5]。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首先进行正态分布, 符合正态分布以及方差齐性后,采用SPSS12.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资料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三组患者手术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见表2。经过正态分布以及方差齐性检验后,确认所有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Ⅰ组和Ⅱ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Ⅲ组(61.76±10.27)min,但Ⅰ组和Ⅱ组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不显著;Ⅰ组和Ⅱ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快于Ⅲ组(3.39±0.21)d,但Ⅰ组和Ⅱ组间的下床活动时间比较,差异不显著;Ⅰ组和Ⅱ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Ⅲ组(8.07±0.72)d,但Ⅰ组和Ⅱ组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不显著;Ⅱ组术后患者的疼痛评分最低(1.98±0.34)分,Ⅲ组患者术后的疼痛评分最高,Ⅰ组和Ⅱ组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Ⅲ组,且Ⅱ组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Ⅰ组;Ⅲ组术后术处牵扯感评分最高(3.93±0.16)分,明显高于Ⅰ组和Ⅱ组,差异有显著性(P < 0.05)。

2.2 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见表3。Ⅲ组术后患者出现异物感、疼痛及尿潴留、复发例数均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Ⅰ组和Ⅱ组术后无一例出现感染,Ⅱ组仅2例主诉疼痛较明显,2例出现异物感,均显著低于Ⅰ组;Ⅰ组和Ⅱ组术后出现阴囊血肿、尿潴留及复发方面比较,差异不显著。

3讨论

传统疝修补术将疝口临近的不同组织进行强行拉拢、缝合,缝合张力大,术后手术部位出现明显牵扯感及慢性疼痛等,且患者术后恢复时间较长,术后要卧床3 d,术后3个月内不能进行体力劳动,修补后的组织愈合差,复发率高[6,7]。本组表2结果显示,Ⅲ组术后手术时间最长(61.76±10.27)min,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最长(3.39±0.21)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最长(8.07±0.72)d,术后患者疼痛评分最高(3.25±0.32)分,术后患者术处牵扯感评分最高(3.93±0.16)分,均明显高于Ⅰ组和Ⅱ组。同时表3结果显示,Ⅲ组患者术后出现异物感14例,疼痛22例,复发9例,尿潴留7例,均明显多于Ⅰ组和Ⅱ组。以上进一步证实传统疝修补术缺点较多,近年来临床实践也显示其已逐渐被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及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取代。

目前常用的无张力疝修补术有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疗效均较可靠,得到了广泛认可。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Liehtenstein术式) 的设计科学合理,符合人体腹股沟管的解剖和生理,临床也证实其具有损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8]。但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相比,本研究表2、3显示,Ⅰ组和Ⅱ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分比较,差异不显著; Ⅰ组和Ⅱ组术后出现阴囊血肿、尿潴留及复发方面比较,差异不显著。且Ⅰ组和Ⅱ组无一例术后出现感染,考虑可能是由于平片补片放置精索后方,直接加强腹横筋膜;补片能促进纤维细胞生长,促进其形成一层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层,形成无张力修补,所以不增加周围组织的感染[9,10],说明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和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疗效相似。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以腹股沟区解剖为基础,用人工材料来加强腹股沟管后壁,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缺损。本组表2、3结果显示,Ⅰ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及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术后术处牵扯感评分均明显低于Ⅲ组,且Ⅰ组术后出现异物感、疼痛、阴囊血肿、尿潴留、复发例数均明显少于Ⅲ组,与张勇等[10]的报道基本一致。但本研究中表3显示,Ⅰ组患者出现异物感发生率高,考虑可能与放置网塞不当有关,网塞充填时应适当剪裁从内环口处置入腹膜外,妥善固定,如网塞顶住腹膜向腹腔凸出明显或在腹膜外出现游移,则可能出现异物感[11,12]。

综上,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疗效相似,均较传统疝修补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但由于疝环充填式修补术的填充材料价格昂贵,基层医院难以推广,因此,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更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钟志强. 三种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09,6(32):31-32.

[2] 李道快. 疝环填充式和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临床对比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7):1922-1923.

[3] 蒋贵明,赵素点,张晋体. 基层医院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观察[J]. 山西医药杂志,2010,39(2):142-143.

[4] 杨传春. 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应用体会[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1):48-49.

[5] 杨鹏,郑益民,姚世民.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260例分析[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0):1215-1216.

[6] 黄跃松,陈飞. 腹股沟疝109例无张力修补术临床有效运用研究[J]. 吉林医学,2009,30(23):2943-2944.

[7] 付林. 平片无张力疝修补与疝环充填式修补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观察[J]. 河北医学,2010,16(6):665-666.

[8] 郑彬,张华杰,蔡世荣. 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中的应用评价[J]. 江西医药,2009,44(6):585.

[9] 张广钰,李红燕,田小林,等. I期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结合切口皮下负压引流在老年急性绞窄性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J]. 微创医学,2013,8(2):143-146.

[10] 张勇,朱隽,陆维祺,等.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相关技术探讨[J]. 中国临床医学,2008,15(4):566-568.

[11] 杨宝城. 无张力疝修补术与Bassini修补术临床效果比较[J]. 医药杂志,2011,23(2):28-29.

[12] 郭晓鹏. 无张力修补术在老年人腹股沟疝中的应用[J]. 现代医院,2011,11(12):39-40.

(收稿日期:2013-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