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鲜活对话 复活历史 激活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让历史在心中复活,再次“经历”历史,“神入”历史时空,从而激活历史课堂,学到历史知识,养成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学习方法,提高自己主动思考、大胆探究的能力。本文从“神入”的定义及运作理论的阐述着手,结合李开元教授的复活型历史叙述理论,重点阐述“神入复活”型历史课堂的建构。
关键词:历史; 神入; 对话;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032-002
一、摒弃低效观念,构建活力殿堂
1.一盘僵局
当下存在历史教学观念陈旧,教法简单,热衷圈点勾画,强调死记硬背,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使得学生把“历史”直接等同于识记,诸多眼花缭乱的年代、人名、地名、历史事件,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学生兴趣锐减,课堂效率低下。
2.一个新说
李开元教授说:历史就是往事,它本身曾经是活的,现在只是在时间上消失了,如何通过我们现代人的手法把已经消失的历史如实重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我的“复活”。通过复活历史,历史中的往事情景,宛若就在我们的眼前。
3.一份灵感
笔者以为,若是能在我们的课堂上复活历史,则必将为我们的历史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历史课堂将会成为给学生创造更多鲜活对话机会的殿堂。而复活历史的最好方法当是“神入”。笔者将这种以神入为主要方法,以复活历史为目的,激活课堂,称为“神入复活”型历史课堂。
4.一种模式
“神入复活”型历史课堂通过复活历史情境和场景增强学生的历史代入感;并通过问题的创设引导学生神入历史用心体察推想;在为自己构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和假设而不断筛选、寻求证据的过程中,“经历”历史,从而学到历史知识,养成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主动思考、大胆探究的能力。
二、创设复活背景,搭建神入支点
1.明原则,重方法,促实效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及社会文化背景下获得的”。历史情境和场景的创设是为了复活已经消失的历史,使学生仿佛回到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以便于学生神入历史,从而起到联系学习者经验和历史知识目标,帮助学生建构新知的目的。
2.渲染气氛,共鸣神入
在创设历史情境和场景时,应尽可能用具有感染力的内容,感染学生,可以是图片、故事、视频、诗歌、对联、歌曲等。
以音乐和视频为例,二者就很能够直观地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特别具有渲染力,能引起学生的共振。特别是在用保留至今的珍贵的历史视频和历史音乐,有利于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带领学生进行时空穿梭,神入历史。
经常有教师在教学“九一八”事变时,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歌曲,通过听歌,学生可深深感受到当时东北人民对故乡的眷恋和被迫背井离乡的悲痛之情。
2.1直观呈现,复活历史。李开元教授强调了在物理基础上的精神因素:同为华夏人,即使相隔千年,古人所想,今人仍能体会,当你对史实足够了解,回到古战场旧地,很可能“听”得到千年前的战马嘶鸣,脑海里的迷局,顿时豁然开朗,听起来挺神的,其实可以称之为“通感”。所以在创设情境时,我们应该充分解读文献,尽可能真实展现历史发生地状况(包括历史遗迹、考古发掘的物品及当地的民情民风),展现一个厚实的历史情境,使学生与历史产生通感,亦即使学生与历史间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
历史图片和文字史料包括人物图片、实物图片及历史地图、历史记载档案等。它们的直观表象与形象生动更能为“神入”提供小切口,利用历史图片和文字史料创设情境,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使历史场景更加接近真实;更能“短平快”地激发兴趣,激活想象,促进思考。
关于日本侵华战争,教材仅仅是写下南京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等等,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课堂上,笔者用了大量的历史图片、文史档案及采访受害者和当年抗日战士的资料,成功地带领学生神入历史。
2.2追求本源,触发生活。为了让学生能更容易地理解历史人物所做出的选择,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生活情境引申到历史情境中去,用易懂的生活情境促进对历史的理解。因为生活性的情境和场景的设置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从而由已知到构建新知。
在教学辛亥革命发生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革命态度发生变化这个问题,有教师就创设了下列情境:一床被子不小心着了火,当人们发现的时候,火刚刚燃烧,损失不大,这个时候最佳的办法是什么?学生回答:积极灭火。随后还引申,这种做法类似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因为太平天国运动还没有发展到足以摧毁清政府的地步,清政府对列强来说仍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假如发现的时候,被子已经烧得差不多了,这时候最佳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学生回答:置之不理,另买一床新被子。教师肯定了他们的选择,并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当时势如破竹,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土崩瓦解,类似于后一种情况,因此,西方列强才采取“中立”态度,其实质是积极扶植袁世凯为新的人(买一床新被子)。
2.3还原生活,尊重史实。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的“过去性”。我们所创设的历史情境,是我们凭借想象和推理而来的。但我们不能凭空臆造,必须依据前人遗留下来的真实的历史材料,此所谓历史的证据意识。例如,司马迁为作《史记》,从20岁开始漫游生活,通过长期反复考察风俗,访问古迹,整理、考核、排比史料,历时35年始有史记。正是为了要“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因此,无论使用哪种方式创设情境,都要依据历史材料“小心求证”,把史学的证据意识放在第一位。违背史实或随心所欲的虚构,无疑是危险的,也是有害的。
讲黄海海战时,有老师这样给学生讲述邓世昌的英勇事迹:“志远号”被日军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和全体将士全部落水,有人递给他救生圈,他拒绝不接受;其爱犬咬住他的发辫,希望救出主人,但是邓世昌决心以身殉国,将爱犬按入水中,自己带着满腔的悲愤和遗憾一同沉没在黄海惊滔骇浪中。学生听后,就能感受到历史上那惊心动魄的时刻,也能感受到邓世昌为国献身的无畏精神。
但是我们用来创设情境的独白或历史故事一定要以历史事实为前提,尊重历史原貌。上面叙述的几种历史情境创设方式,在具体课程操作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使用,也可交叉使用几种方式。其主要目的便是复活历史场景,引导学生神入,鲜活时空对话,加强学生历史代入感,能更好地理解历史。
2.巧设题,引体悟,促思维
亚里土多德曾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历史神入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注意创设一个矛盾性或疑惑性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设疑,促使学生由被动听课为主动体察历史,进行证据下的推想,神入到历史中去“经历”历史。
2.1精心预设,激发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带着一种高涨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现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因此,课堂上预设问题应考虑问题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教师在讲“美国内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林肯是位性格温和宽厚而仁慈谦逊的人,甚至马克思评价说:“他用仁慈的光辉缓和严峻的形势,用幽默的微笑照亮为热情所蒙蔽的事态。”可是为什么他当选总统成为一场残酷战争的导火线?这场战争悲剧能否避免?为什么林肯赢得了战争胜利,自己却被刺身亡?这个问题从林肯的性格入手,老师营造一个戏剧冲突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历史思维和探究的兴趣。
2.2引发矛盾,鼓励探究。新课标建议:“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神入教学法也注重延伸学生的学习领域,鼓励学生认真审视历史资料,并不断质疑,不停向自己发问,主动探究。
笔者在教学南宋抗金历史片段时,在介绍岳飞的被害经过后,提出了如下问题:如果没有秦侩,岳飞还会死吗?起初学生几乎不假思索就回答不会死。我沉默着,让学生继续思考。终于我的沉默,让他们进行了心灵的体察及智力的推想,也让他们产生了分歧。有的认为,岳飞不会死,因为岳飞的死是由于秦侩对岳飞的嫉恨和陷害造成的,如果没有秦侩,岳飞不会死。有的则认为,即便没有秦侩,岳飞还是会死,因为害死岳飞的事实上是皇帝,没有皇帝的允许, 秦侩不可能杀得死岳飞,所以没有秦侩,也会有其它人充当这个角色的。还有的人,则认为岳飞的死是由岳飞的愚忠和当政者对权势的渴望造成的,所以即便不是秦侩,即便不是这个皇帝,只要岳飞迎回二帝的想法不变,他就得死……学生讨论到了这里,这堂课就已经成功地让学生学会认真审视历史,促使学生自己生成问题,学会质疑,学会探究。
事实上,探究学习不应该局限于课堂,更应当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网络、历史遗迹遗存等历史资源,在老师指导下,共同设计研究课题,深入开展历史学习。如在学习辛亥革命后,可以设置问题:“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让学生进行探究,写成历史小论文。
2.3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历史神入需要我们从历史人物的角度去思考当时的情况,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并理解他们思想的发展变化,即“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的研究活动。我们在创设问题时应多问:假设你是生活在当时的人,你会怎么想和怎么做?”胡适先生曾提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史原则,基于“神入”学习方法的问题创设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在教学汉武帝与匈奴战争的内容时,有老师设计:
1.汉武帝时代的一位中级军官,参加征伐匈奴的重大战役,其间,他写了一封家书,叙述所见到的事物和感想。那么他会在信中写些什么?
2.北匈奴强大起来,如那时没有汉武帝的讨伐,中国的局面会是怎样呢?
这两个就是运用“神入”法在相关情境下而创设的问题,它们能使学生更好了解并理解当时背景下人们的行为,从而更好地感悟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乐趣和智慧。
总之,问题的创设应该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的,问题的创设应该是有效的,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探究,有利于理解历史人物。
三、注重科学联想,创建正确史观
李开元教授说:不同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复活历史的方式,我复活历史,既使用文献,使用考古材料,使用学术研究成果,也注重实地考察,注重联想推理和亲临历史现场的体验,力图获得一种连通古今的新型的历史复活。
很明显,李开元教授对历史的联想推理是建立在广泛的证据之上的。为了证实自己推想,他会使用文献、考古材料和学术研究成果,更会亲临历史现场去实地考察。在这过程中,他神入历史,“经历”了历史,并最终让历史复活。
在这里证据获得的过程意义就显得特别巨大:它不仅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他们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观;还有利于学生“经历”历史,真正达到神入理解的水平。学生努力接触各种历史资料,进行筛选,挑出对自己观点有利的资料,构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和假设使得自己变得老练、敏锐、富有思想。他们明白对于证据的利用和可靠性应其小心谨慎,会根据资料所呈现的观点不断变换和丰富自己的认识,形成自己的解释和结论,知道自己的结论仅仅是暂时性的,在新发现的证据下,过去已确认的历史可能会有新的说法。
因此,在课堂上,我们需要引导学生用证据去支撑自己的观点。
学生获得证据的主要途径有:①教科书资料。②鼓励学生运用来自不同渠道的历史资料,例如历史当事人的回忆、史家的评论、口述资料和原始文献等。③教师视学生程度不同,介绍给学生相应的一手和二手的材料。
“神入复活型”课堂模式,打破了历史与现实无关的障碍,让那些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神入”历史活动,学生掌握着历史学习的主动权,使得历史学习趣味盎然。但是,笔者对该种课堂模式的研究还才刚刚起步,希望有更多的教师参与该模式的完善,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丰富这种课堂模式,使之更好地为我国的历史教学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郭强.历史生成性问题的应对策略及原则探讨,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01
[2]刘强.激趣・质疑・探究・神入――历史教学问题设计的几点思考,历史教学,2005.11
[3]赵士祥.“神入”历史人物的教学艺术――学习张元先生讲隋唐史,历史教学,2009.02
[4]王展妮.浅谈历史情境创设方式及有效性问题,行知路上,2009.04
[5]陈新民.从一个案例看历史神入的教学策略,历史教学,2009.08
[6]刘 强.历史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