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幸德秋水与片山潜社会主义观之比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幸德秋水与片山潜社会主义观之比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东方,日本是最早传播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的国家,出现了日本第一代著名的社会主义思想家、活动家,其中以幸德秋水片山潜等为代表。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和片山潜的《我的社会主义》这两本著作都是在1903年出版,被称为明治时期社会主义启蒙书的“双璧”,表现了明治年代社会主义者所达到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最高水平。幸德秋水与片山潜作为日本第一代社会主义思想家、活动家,为何走上不同的道路?其关键原因在于他们社会主义观的差异。

关键词:幸德秋水;片山潜;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K3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2)04-0106-06

幸德秋水与片山潜作为日本第一代社会主义思想家、活动家,曾经在一起共事与合作,参加社会,在反对日俄战争中,相互关照、并肩作战,为日本反战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而最后缘何走上不同的道路?幸德秋水转变为无政府主义者,而片山潜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其关键原因就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有差异。

幸德秋水(1871~1911),出生于败落商人之家,是一位兼有东、西方思想素养的思想家。早期深受木户明、中江兆民两位导师的影响。木户明影响于幸德秋水的是其志士风范和勤王认识;中江兆民影响于幸德秋水的也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由民权思想,二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幸德秋水正是从这两个基点出发,走上社会主义之途的。明治初期,政府为了充分发展生产力,实行启蒙的开化政策,福泽谕吉于1872年发表《劝学篇》,号召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宣传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思想,当时日本这种极力主张“欧化”、“维新”的历史背景对幸德秋水的人生发展必然产生很大影响,使其思想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因此,幸德秋水的思想开放、不断激荡,思想急剧转型,与此也不无关系。幸德秋水思想转变的轨迹是由最初的自由民权左派出发,从自由民权思想向前发展,进而急速转向社会主义,最终转变成主张无政府主义和直接行动论的激进派,成为无政府主义者。

片山潜(1859~1933),原名数木管太郎,生于冈山县久郡弓削村的农民家庭。后人评价说,幸德秋水生于商人之家却丝毫没有商人的性格;而片山潜生于农家,遇事不肯通融,工作勤勉,凡事身体力行,农民的性格竟然贯穿了他的一生。片山潜从小参加农业劳动,深知贫苦农民的疾苦。1880年进入冈山师范学校,1881年,来到东京,渴求寻找到工作和学习机会,可是等待着他的却是失业和饥饿。经过明治维新的洗礼,逐渐感到“汉学思想与现在日本社会的隔膜”,思想上有所前进,但并没有跳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圈子。1882年,片山潜进冈塾当工友,同时协助学者冈鹿门抄写《尊攘记事》一书,在“协助冈先生编辑维新革命史”的过程中,如饥似渴地“阅读维新志士们的传记”,为他们的献身精神所感动,成为一个“热心的勤皇家”;另一方面,片山潜在现实生活中又看到那些掌权的“官僚与元老们的卑劣行径”,不免“像维新志士愤慨于德川幕府封建专制政治一样”。这时,片山潜已经从艰难动荡、困苦不堪的生活中,目睹了现实社会的黑暗与冷酷,心情苦闷彷徨,充满愤懑与不平,并由此省悟到生活“再不能像这样长久地继续下去了”。片山潜渴求光明与真理,1884年11月26日,义无反顾地到美国去学习救国救民的本领。在美国,片山潜依然过着贫穷的的半工半读生活,曾就学于霍普金斯、梅里安、康奈尔、耶鲁等大学钻研文学、神学和社会问题,在滞美期间,片山潜加入了基督教会,考察和分析了当时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和劳工运动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的状况,立志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分配不公、贫富两极分化等社会弊病,并实地考察英国的资本主义社会和工人运动的状况,这对他以后从事革命运动在思想和理论方面有很大助益。

一、关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革命主体问题

无产阶级能否夺取政权和革命主体依靠谁是社会主义实现路径的两个核心命题。幸德秋水一开始不主张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的方法,而是以社会进化论的观点去认识的。他认为“社会的状态经常代谢不已,犹如生物的组织进化不已一般”。“革命是必然,而不是人为,可以利导,而不可以制造,革命的发生,人力无可如何”。“社会主义大革命将能堂堂正正地、和平而有秩序地埋葬资本生义制度”。因而,他完全没有提及依靠工人阶级与人民大众去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依然将造成社会主义的世界舆论和通过议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重任寄托于少数的志士仁人。

幸德秋水曾把反对帝国主义斗争,仅寄希望于“作为社会改革之健儿,以国家之良医而自任的志士义人”的“大奋起”,他在《社会主义神髓》结论中呼吁:“起来!世界上热爱人类和平,尊重人类幸福,渴望人类进步的志土仁人,起来!起来致力于社会主义的宣传和实现吧。”幸德秋水寄希望于志士仁人,固然与当时日本工人阶级的数量不足和政治上不成熟等客观社会条件有关。此外,与他只是一介书生,并未直接从事工人运动的个人经历也有关。但若考察幸德秋水的全部著作,便不难发现,幸德秋水将志士仁人视为反对帝国主义和建立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并非偶然。志士仁人意识实为贯穿其一生的精神力量,志士仁人乃是他的人格理想。而这些均源自儒家思想以及他的导师木户明和中江兆民等人的人格典范。然而,幸德秋水志士仁人意识的另一面则是对民众认识的失误,这大约也是受了《孟子》的影响。

幸德秋水的这种忽视民众的志士仁人意识也是其后来转向无政府主义的重要原因之一。两者在理论上的分歧,必然会表现在它同工人运动的结合上的差异。与片山潜相比较,在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动力问题上,幸德秋水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焦点是政权问题,没有意识到革命的主体力量是广大工农群众,也就没有“采取‘唤起群众’的群众路线以改造社会、挽救国家危亡的理论依据”。幸德秋水把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重任寄托于少数的志士仁人。在实现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幸德秋水经历了从主张依靠普遍选举、议会斗争到主张直接行动论的转变;表现在对天皇制的态度上,就是幸德秋水从尊王者变成反王者。

相比而言,片山潜却抓住了关键之所在。片山潜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一场大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并明确指出,斗争的焦点是政权问题。他认为“资本家要作垂死的挣扎,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资本家把握着所有权力机关,包括政府和军队,用以维持自身利益。但是,劳动者不应该甘于被他们压迫。全人类都应当奋起消灭资本家。这个将要到来的冲突——资本家与劳动者的大冲突,即富豪同富豪所豢养的奴才们同人类中占大多数的劳动者之间的冲突——即所谓社会大革命。资本家至此要作垂死的挣扎,也将会发作到极点。”那么,无产阶级将来如何行动呢?他说:“社会革命是资本家及其帮凶流氓跟劳动人民之间的权力争夺战,亦即两者间争夺社会统治权的斗争。”我们断言社会革命的焦点就在于劳动者将要从资本家手中夺取政权,只要把政治机关拿到手,当然就可以说,天下大事定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