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才子佳人吴侬软,杏花春雨忆江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才子佳人吴侬软,杏花春雨忆江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明朝中后期,吴地通俗文坛佳作迭出,在中国古代文学体系中别树一帜,独领。本文以明传奇为例,从吴地地域特色、吴语成分和吴地妇女这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下吴地文化在明传奇中的观照及对其影响。

【关键词】明传奇;吴地地域特色;吴语;吴地妇女

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到明朝中后期,市民文学的勃兴自然是水到渠成。而其中的著名作家,大多集中在以江南为主的东南沿海一带,也就是吴地。这是因为江南地区自唐宋以来就已成为中国经济史上的枢纽地带,明中叶后,“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商业市镇的兴起,在江南地区更是普遍与突出的现象;经济结构在此起了大变化,初期的资本主义业已萌芽发展,”。这个时候的吴地,社会富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形成了五方杂处、兼容并包、人文荟萃的特殊景观。作家们从《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淮安),《封神演义》的编者许仲琳(钟山),到“三言”的编撰者冯梦龙(苏州)、“二拍”的作者凌濛初(乌程)、戏曲的名家汤显祖(临川)、沈璟(吴江)、高镰(钱塘)、李玉(吴县)、李渔(兰溪)、洪升(钱塘)……及至二、三流的作家多云集于此。因此,本文就从吴地地域特色、吴语和吴地妇女这三个方面,浅析下吴地文化在明传奇中的观照及影响。

一、吴地地域特色在明传奇中的体现

在晚明苏州传奇的地域文化特色中,“剧中江南”,即以江南为主要叙事背景,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晚明苏州剧坛现存47种传奇作品中,不依据史实而设置叙事背景的剧作有14种,都是以江南为主要叙事背景展开剧情的。这些剧作在水乡风韵、风物民俗等方面充分展现了“剧中江南”的地域文化特征。

从自然环境看,江南地区最大的特点是水乡特色。水之清柔,水之浩瀚,水之空灵,水之浪漫,水之,孕育和滋养了剧作家的艺术才华,也影响了作品艺术风格的形成。在描写江湖美景的传奇曲词中,即可看出作者写景抒情的飘逸和曲词的优美文雅。如《望湖亭》第8出《泛景》钱万选偕颜俊、尤少梅去洞庭山,泛舟湖上,眺望湖景:

[懒画眉]:震泽连江控全吴,只见水面双螺入画图。(净、丑)好景阿!(生指介)铜官玉女远模糊。昔来苕霅通天目,(合)指点三州一望浮。[前腔]镜里舟行景堪模,真个一片冰心冷玉壶,布帆无恙影儿孤,春波渺阔天边路,纵苇凭虚拍掌呼。[锦衣香]销夏湾,风生骤。缥缈峰,云飞陡。扶筇直上危巅,悬崖绝窦。仰天狂叫漫凝眸,环湖似玦,绕砌三周。想苏台一带,望烟霞依稀回首。何处遥山秀,是吴兴南岫,更毗陵路渺,层峦辐辏。

这一段描写曲词优美飘逸,生动地展现了江南特有的水乡风韵,给人以轻松舒畅的审美享受。

另外,船只是水乡交通最主要的工具,旧时的江南就有“无船即无脚”、“不能一日无舟楫”等说法。乾隆《苏州府志》“风俗”载,当地人“以舟楫为艺,出入江湖,动必以舟,故老稚皆善操舟,又能泅水……小民生长波涛中,其行舟便捷,他处莫能及。古云:使船如使马也”。因此明代通俗文学中大量出现了上述体现江南水乡特色的交通工具,舟、船、轿等意象俯仰皆是。而唱着吴歌的渔夫、艄公形象,也是频频出现。如《望湖亭》第8出船夫唱“天上个双星弗动移,蝴蝶在园中了对对飞。西太湖里野鸭也有雌个配,那了船里个官人无子个妻。”山歌与剧情本身结合密切,从而使戏剧场面更加精彩动人。如陆萼庭所言:“舟中的戏更为精彩,舞台调度和表演上有许多巧思,加上性格风趣的艄翁例须唱几段当时流行的吴歌,愈发显得山光水色,情景如画。”

二、吴语成分

上文讲到吴地船夫喜爱唱几段流行的吴歌,吴歌这种吴语成分,“它并不是一种歌的品种和形式,而是一定地区的具有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独特风格的民歌。它的特点的形成,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存在着自成系统的吴语方言区,这个方言区以苏州、吴县为中心,扩及到江浙许多县份,虽然在整个方言区里存在着许多语音上的差别,但它在总体上是一致的,许多语汇、语调、土音这地有,那地也有,形成了一个语言上的共同特色”。而且这种语言特色是与吴歌的美学风格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如郑振铎所说,吴歌的“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这种以方言唱民歌的特点能够大大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充分发挥语言的感人力量,如苏轼所云:“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婉转,听之凄然。”如李玉《关》第14出“走越”中的一首山歌:

芦获花开秋水澄,酒旗飘漾出疏林。你看甫来北往个些官人尽为求名利,弗如我船家无荣无辱过光阴。

作为江南水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歌大都朴质清新,清丽悠远,浅显易懂,自然率直,形式活泼,没有矫揉造作的词句,没有无病的声响,一言一语似自心底汩汩流出,映射出江南水乡文化的独特艺术魅力。

除了吴歌,在传奇中,另一种吴语成分的运用更为时兴,那就是苏白。在晚明剧坛上,有些传奇剧作家在人物宾白的安排上,有意识地让净、丑、副等脚色的说白使用吴语,以活跃舞台氛围,增强生活气息,争取台下观众,后世称之苏白。在袁于令《西楼记》、许自昌《水浒记》、沈自晋《望湖亭》、马佶人《荷花荡》以及冯梦龙的《墨憨斋定本传奇》中时常见到苏白的运用。如冯梦龙《双雄记》第5折“青楼忆旧”:

我做小娘官样,天生极会白相。

吴语谓嬉戏、玩耍为白相、白赏,或作孛相。

另沈自晋《望湖亭》也多见用“孛相”一词。如第2出“暗祐”:“待小道自去孛相。”第4出“怀甥”:“表弟在玄真观中读书,不肯出来孛相。”第14出“题诗”:“孛相一场。”

再如沈自晋《望湖亭》第12出“装婿”:

我想此事,只是尤少梅一个人在此撮空。

撮空:无中生有

在传奇作品中,穿插或点缀少量的方言俚语,能够让人感受到特定文化质态的存在,感受到特定地域文化民众“妙趣横生的思维”。

三、吴地妇女

如果说吴地地域特色和吴语在明传奇中流光溢彩,那么吴地妇女则是对明传奇剧本、才子佳人小说等通俗文学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民间女子文化消费需求的上升,刺激了市井文士的创作才思和民间出版界的经销热情,因此吴地通俗文坛的作品成批上市,虽良莠夹杂,然而终究开拓出古典文学作品的新天地。

江南民间女子文化消费需求的上升,第一个原因主要是妇女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明清时期的吴地,其优渥的经济条件和浓郁的文化氛围,让部分女子受益于文化知识的熏陶,并由此涌现出一些才女,如明代吴江才女沈宜修和她的三个女儿叶纨纨、叶小纨、叶小鸾,苏州女词人徐灿等,在这些才女身后,更是有一大批粗通文墨的女子,她们与集思创作无缘,却能浏览书籍、剧本,聊解闲愁。限于她们知识水平偏低,因而对文句浅显,阅读轻松,内容涉猎广泛,读来情趣盎然的传奇剧本、小说等通俗文学情有独钟。1967年上海市嘉定县城东公社发掘的明代宣昶古墓里,其妻的随葬品中有众多的明刻说唱本,足见当时女子对通俗文学的爱好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第二个原因则是市民阶层的文化消费呈现多样化、新颖化的特色,各类节庆规模宏大,市镇的富庶又使传统的祭祀活动转化为娱乐活动。据《清嘉录》所载,元宵灯节、祭城隍、端午龙船等节俗都有持续几天的热闹场面,搭台演戏,士女倾室往观。这种节庆娱乐活动,刺激了戏剧表演的兴盛,更吸引了众多妇女外出观赏。

传奇剧本能够迎合妇女们每日消遣的需求,节庆佳日的热闹又刺激了戏剧的兴盛,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明传奇的发展。

吴地人杰地灵,孕育出无数文坛瑰宝。而吴地文化,更是明传奇创作和传播中浓墨重彩而熠熠生辉的一笔。我作为一个吴地之人,感到无比骄傲。

参考文献:

[1]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3]天鹰著.论吴歌及其他[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2.

[4]郑振铎著.中国俗文学史,郑振铎全集(第7卷)[M],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78.

作者简介:

冯辰辰,女,汉族,江苏无锡人,硕士,武汉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