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稻瘟病流行频率趋高原因与防控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稻瘟病流行频率趋高原因与防控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通过对东台市1996―2015年病虫监测资料分析,发现最近10年稻瘟病流行频率明显趋高,主要原因是水稻品种感病、气候变化异常、病菌小种变异等,从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监测预警、科学合理用药、推行统防统治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稻瘟病;流行频率;原因分析;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180-02

稻瘟病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一旦暴发流行对水稻生产威胁极大。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稻瘟病在东台市流行频率明显趋高,2014―2015年,稻瘟病连续2年重发,危害程度超过了历史上大流行的1999年和2008年,成为东台市近20年来流行危害程度最重的年份。分析稻瘟病流行频率趋高的原因,采取针对性防治对策,对控制病害发生、保证水稻安全生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 发生概况

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面积种植中晚熟粳稻以来,稻瘟病成为东台市水稻生产上的重要防控对象。20多年来,尤其是大面积种植粳稻的前10年,稻瘟病发生程度并不严重,多数年份仅零星查见或难以查见。据本市资料记载,1996―2005年10年中,仅1999年出现过1次穗稻瘟大流行,平均流行频率为10%;而2006―2015年的最近10年,稻瘟病已3次大流行,分别出现在2008年、2014年和2015年,平均流行频率30%,明显高于前10年,并且有继续增高的趋势。

水稻苗期发病,叶片上出现大量病斑,并不断扩展蔓延,叶片提早枯死,秧苗生长缓慢,分蘖减少,株高降低,幼穗发育推迟,有效穗数减少,穗小粒少,水稻产量降低;水稻穗期发病,形成大量节瘟、穗颈瘟、枝粳瘟和谷粒瘟,枯白穗增多、空秕粒增多,粒重下降、产量下降,重病田块甚至颗粒无收。2015年,东台市水稻穗稻瘟发生面积22 880 hm2,占水稻总面积的70.30%,其中,病穗率1%以下面积1.54万hm2,占47.42%,病穗率1%~5%面积5 680 hm2,占17.45%,病穗率5%~10%面积1 320 hm2,占4.06%,病穗率10%~20%面积433.33 hm2,占1.33%,病穗率20%以上面积13.33 hm2,占0.04%。最终调查,观测圃(直播稻)自然病穗率46.43%、病指32.19,减产3成以上;试验田(机播秧)未治区病穗率平均88.76%、病指75.63,减产5成以上;大面积上少数失治田块或漏治区域自然病穗率在80%以上,最高的93.0%,总体发生程度与2014年相当,超过了大流行的1999年和2008年,成为东台市近20年来穗稻瘟发生最严重的年份之一。

2 原因分析

2.1 水稻品种引进重点偏移

水稻品种引进重点发生偏移,强调了对病毒病的抗性,忽视了对稻瘟病的抗性。20世纪90年代中期籼改粳至2004年,东台市大面积水稻生产均以武育粳3号品种当家,该品种由于不抗水稻条纹叶枯病等病毒病,在2004―2006年条纹叶枯病大流行期间被迅速淘汰。针对水稻病毒病的防治要求,2005年以来,东台市先后引进种植了扬粳9538、徐稻4号、盐粳8号、扬辐粳7号、淮稻5号、淮稻7号、淮稻9号、扬辐粳8号、镇稻99、武香粳14、华粳7号、武运粳24、淮稻14、南粳9108等多系列水稻新品种,在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以上品种均不抗耐稻瘟病,在病害大流行年份没有一个品种不发病。其中,1999年穗稻瘟大流行,当家品种武育粳3号自然病穗率41.35%,病指32.48[1];2008年穗稻瘟大流行,当家品种淮稻9号自然病穗率平均32.6%,最高的95.1%;2014年穗稻瘟大流行,华粳7号、武运粳24等品种自然病穗率均在80%以上,少数田块病穗率高达100%;2015年叶稻瘟、穗稻瘟大流行,当家品种淮稻5号、南粳9108等品种严重发病,南粳9108叶稻瘟严重,少数田块出现死苗现象,淮稻5号穗稻瘟重发,自然病穗率平均88.76%、病指75.63,少数田病穗率高达90%以上。水稻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为稻瘟病流行危害提供了广泛的寄主条件,感病生育阶段一旦气候适宜即可引起病害大流行。

2.2 气候变化异常

水稻感病生育期间持续出现低温阴雨,促进了稻瘟病发生蔓延。稻瘟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持续低温、阴雨天气有利于病害流行。2014年8―9月,东台市出现了较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天气,8月下旬至9月中旬水稻孕穗至抽穗扬花期间气温异常偏低,平均气温22.8 ℃,平均最低气温20.3 ℃,分别比常年低1.8、1.3 ℃,其中,8月27日和9月6日最低气温仅有19 ℃,三旬总雨日13 d,雨量100.5 mm,这种气候在东台市历史罕见。2015年气候更加异常,6月中旬至9月上旬3个月内气温持续偏低、雨水偏多,在此期间,除7月26日至8月7日12 d日最高气温达到33 ℃以外,其余时间气温均在20~30 ℃之间,平均气温24.7 ℃,比常年低1.8 ℃,雨日37 d,降雨960.8 mm。长时间低温阴雨为稻瘟病菌传播侵入和病害发生蔓延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秧苗生长缓慢、生育进程推迟、抗耐病力下降,最终导致叶稻瘟普遍发生和穗稻瘟大流行。

2.3 品种抗病性降低

病菌小种变异,区域性优势种群发生改变,原有的抗耐病品种丧失抗耐病能力。淮稻5号水稻是东台市现阶段种植的主要品种,该品种自2007年引进以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先后取代了淮稻7号、淮稻9号、扬辐粳8号、武香粳14等品种,成为种植面积比较稳定的当家品种。2008年、2014年稻瘟病大流行时,淮稻5号的耐病表现非常好,田间只能零星查见病穗;而同时期种植的淮稻9号(2008年)和华粳7号(2014年)穗稻瘟十分严重,武运粳24、淮稻14、南粳9108等病害发生程度也都重于淮稻5号。但在2015年,淮稻5号的耐病能力明显下降,表现与往年完全不同,苗期叶稻瘟就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后期穗稻瘟更是大大重于往年,未治田块或漏治区域病害都十分严重。分析其原因,可能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优势种群发生变化有关[2]。由此可见,作物品种的抗性研究并不能一劳永逸,一个抗病良种种植数年之后,抗性会下降甚至丧失,需要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变化,调整防治策略。

3 防控对策

3.1 选用抗病品种

由于水稻的抗病性不能长期保持稳定,随着种植时间拉长以及药剂选择压力累积,病菌生理小种优势种群会发生较大变化,使得品种的抗病性下降甚至丧失。因此,要加强抗病种质资源筛选和抗病品种的选育,不断引进种植高产优质抗病的水稻良种;同时,合理安排品种布局,多品种搭配种植或轮换种植,避免大面积、长时期种植单一品种,减缓水稻抗性丧失速度,降低稻瘟病流行风险。

3.2 加强监测预警

稻瘟病流行频率趋高,必将对今后一段时期的水稻生产构成威胁,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系统监测,及时掌握种群变化情况,病害中长期预警信息。加强对稻瘟病的田间调查监测,全面掌握当地主栽品种布局,根据苗情、天情、病情,科学分析病害发生趋势,及时病害流行与防治信息,指导大面积生产科学开展防治。

3.3 科学合理用药

目前,化学防治仍是控制稻瘟病流行危害的主要措施,重点要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坚持适期用药。邰德良等[1]研究,水稻破口期施药防病效果最好,用药1次保穗效果可达86.46%,比齐穗期用药提高防效8.74个百分点。生产上要以水稻生育期为依据,一般年份掌握在水稻破口、齐穗期连续用药2次;低温阴雨天气来得早、持续时间长的年份,掌握在孕穗末期、破口及齐穗连续用药3次,可有效预防节瘟、穗颈瘟和枝梗瘟的发生。二是选用高效药剂。杨荣明等[3]研究,三环唑对稻瘟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推广应用30多年来,至今尚未发现稻瘟病菌对其产生抗性。稻瘟灵、稻瘟酰胺等药剂对稻瘟病也都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以继续大面积应用。三是加强苗稻瘟、叶稻瘟查治。及早封锁发病中心,控制病情发展,减轻穗稻瘟防病压力[4-5]。

3.4 推行统防统治

近年来,农村种田的多是妇女和老人,由于人手少、文化低、体力弱,很难承受重大病虫防治责任,影响防治措施落实和病虫防治效果。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可以较好地解决防病治虫难题,保证适时用药和用药质量,提高防治效率和效果[6]。建议各级政府继续加强扶持,加大财政支持,引导专业服务组织开展统防统治,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化服务需求,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4 参考文献

[1] 邰德良,李瑛,杨秋萍,等.江苏沿海地区1999年水稻穗瘟病大流行[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0,20(5):42.

[2] 王伟舵,于俊杰,聂亚锋,等.2011―2014年江苏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及毒力变化[J].江苏农业学报,2015,31(2):258-289.

[3] 杨荣明,周明国,叶钟育.三环唑防治稻瘟病的作用机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8,21(2):34-37.

[4] 刘志恒.稻瘟病演替发生的原因及防控对策[J].新农业,2011(7):18-20.

[5] 罗文辉,冯威,刘志能,等.大冶市2014年稻瘟病大流行原因与防控对策[J].湖北植保,2015(4):35-37.

[6] 李仲惺,朱洁.2010年温州山区稻瘟病大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控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1(1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