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城市意象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城市意象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完整的城市公园景观由许多节点、边界、道路和标志物的区域空间有机串联而成,从而构成一个复杂、交错、完整的城市公园意象体系。针对城市主观意象的五大基本元素,以哈尔滨儿童公园为例,阐述不同元素的设计方法和重要性,旨在为建设城市公园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公园;意象;元素;导向识别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236-01

城市公园是具有独立功能和规划结构的完整系统。凯文·林奇曾在《城市的印象》中,针对城市景观可读性作用,提出城市意象的概念,并列举5个基本物质形态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1]。近年来,世界各地都兴建城市公园,这已成为衡量城市建设的重要标准[2]。该文以哈尔滨儿童公园为例,从5个形态元素入手,逐一分析其空间意象元素的导向识别作用。

1意象元素及其导向识别作用

无论从景观设计的传统意义,还是从人的主观意象,城市公园的基本构成要素均可分为园路、边界、功能分区、节点和标志物。各元素在城市公园的组成、布局形式和导向识别作用中均具特色。五大元素是构成城市公园形象的原材料,它们形成一种图形以构成一种令人满意的形式,这种意象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和不重复性[3]。同类构成因素间可相互组合,而不同构成因素间也可相互关联、相互衬托。

2空间意象元素设计(以哈尔滨儿童公园为例)

2.1概况

儿童公园位于哈尔滨市商业果戈理大街上,属市级城市综合性公园,占地17 hm2,濒临马家沟河。公园实行封闭式管理,边界明确,各项功能服务设施齐备。

2.2元素导向识别设计

2.2.1园路。即游人经常或偶尔穿越的通径。儿童公园的园路呈明显的带状式,主要道路贯穿公园南北2个入口,沿马家沟河布置,道路通直,宽6 m。次级道路宽4 m,直接从主路通向公园西侧的次入口。同时,用曲线组织三级路连接不同的活动区域。可见园内通过不同的铺装形式与宽度设计,明显区分了道路的等级,具有导向识别性。

公园内道路形式主要为直路,虽然具有很强的导向识别性,但是却缺少游览的趣味性。因此,应适当丰富道路两旁的景观内容,通过植物群落形式、季相和颜色的变化来丰富道路的四维空间,道路两旁可增设小品,强化园路的意象内容。

2.2.2边界。即不作道路或不视为道路的线性要素。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儿童公园具有2种外边界的围合方式,一种是用围墙将公园和外部环境隔开,另一种是用水体将公园空间与外部空间隔开。这2种边界的围合方式均可给人以明显的界限感,而公园内的内边界形式采用栅栏围合和绿地分隔的方式,造景方式和手法略显单一、陈旧。对于围墙、栅栏等强制性阻隔作用,在设计过程中应加入柔和度,可利用攀岩植物等形式弱化其强制性的意象。

2.2.3功能空间。即游人可以在园区内随意进入其间、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区域。公园内功能分区明确,整个活动区域位于公园的中心位置,各功能区域通过一条完整的轴线连接贯穿,各区都有明确的活动范围。通过节点连接,游人就会按部就班到达各个区域。虽然公园整体区域划分明显,但趣味设计上缺乏新意,功能区域的过渡变化略显直接。

区域的导向识别设计应突出区域内景观功能的特点,设施布局更加合理有序,同时在组织空间、安排序列时注意起承转合,明暗开合,使空间的发展有一个完整的构思,创造出具有一定艺术感染力的园境[4]。

2.2.4节点。是指游人可进入,且可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点。由于儿童公园的管理模式为封闭式,因此其入口空间分内外2个部分,外入口空间主要起到与城市道路连接、停车和售票的作用,但公园外入口广场功能凌乱,正门略大,与售票厅比例不协调。内入口空间应起到连接入口和公园主要道路的缓冲作用,但该公园的内广场面积过大,且没有起到标识性作用的景观节点,因而其导向识别作用较弱。

2.2.5标识物。所谓“物”是指点状的造园要素,不仅起观赏作用,且可突出其导向识别作用。城市公园内的导向标识设计应建立在能够将整个公园空间融入内心、宏观把握整个空间的基础之上,使游人能乐于其中。人性化、系统化、个性化和国际化是公园标识的设计趋势。

3展望

借鉴城市意象的基本原理,将哈尔滨儿童公园的意象设计通过五大元素的检验,逐一分析五大元素的导向识别作用及其特有的表现方式,表明现阶段该公园的设计确实存在意象不明确的问题。随着游人主观意象思维的不断变化,公园内各个景观要素并未随之而进行有效地优化,也就逐渐失去了在公众意识中的位置和形象。因此,关注老化、陈旧的城市公园,与时俱进地将丰富的景观设计方案进行落实是今后城市公园设计的重要课题。

4参考文献

[1] 凯文,林奇.城市的印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 BUCKLEY R,OLLENBURG C,ZHONG L S.Cultural landscape in Mongolian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8,35(1):47-61.

[3] 顾朝林,宋国臣.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城市规划,2001,25(3):70-73,77.

[4] 朱春艳.以城市意象为视角的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327-13328,13353.